论坛风格切换
 
  • 6561阅读
  • 47回复

《棋与人生》-- 作者:(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

图书简介:
    国际象棋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智慧的体育运动”,而卡斯帕罗夫在这个领域里称霸了二十余年,在无数次对弈过程中,他洞悉了国际象棋中蕴藏的奥秘,并将其发散开来,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从棋盘上参悟出了人生的哲学。


作者:(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教训(1)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1

  教训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我1984年首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挑战者,我的对手则已称霸棋坛将近10年。那时的我刚刚21岁,已经飞升至国际象棋的世界顶尖。但我没有想到通向顶峰的最后一道关口会阻碍我前进的脚步。当我在比赛中输掉四盘且一盘未胜、再输两盘就将惨败出局时,这种情况令我始料不及。

  此时,改变策略已迫在眉睫。还好我并没有绝望,我强迫自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后面的对局中,我改为“游击战”策略,减少冒险,等待机会。我的对手,苏联同胞阿纳托里·卡尔波夫似乎和我的计划不谋而合,但他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以6比0的完胜来教训教训我这个后起之秀。因此,他也下得非常谨慎,没有乘胜追击。

  卡尔波夫还受到了前世界冠军美国人鲍比·菲舍尔的影响。在菲舍尔于1972年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道路上,他曾两度以6比0完胜两位世界级的对手,两次比赛一盘和棋都没有。① 卡尔波夫在改变策略时,肯定想重演菲舍尔的传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么做是个严重的错误。

  在之后的连续17局中,没有一局分出胜负。这些和棋并不乏味,但这意味着我的策略起了作用。这场对抗赛持续了好几个月,打破了世界冠军对抗赛持续时间的历史纪录。我和我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卡尔波夫的下棋方式以及他要采取的策略。我惊讶地感到我好像变成了卡尔波夫。

  在数百小时的对弈和准备过程中,我还清楚地分析了自己的对局和心理。直到我棋艺生涯的那一时刻,我才感到任何事对我来说都变得容易了,获胜仅仅是一件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我要关注如何制定决策,以便发生问题时及时纠正。我的努力逐渐奏效了,但我输掉了第27局,以0比5落后。看起来我学得还不够快,恐怕无法挽救失利的命运,因为再输一盘就意味着我还得再等三年才能向世界冠军发起冲击。

  对抗赛进入第三个月后,我一直处于防守态势。棋风的改变令卡尔波夫感到比赛比以前艰难许多。我感到自己很快就会摆脱困境,同时我的对手也变得越来越疲惫和沮丧。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教训(2)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最终,堤坝终于被我议破。第31局,卡尔波夫没能走出致命一击,我成功守和。之后,我胜了第32局,并将攻势延续下去。随后的五个星期中,对局均以和棋告终。但不同的是,我比对手制造了更多取胜机会。此时,全世界都在想这次对抗赛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束。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场世界冠军对抗赛能持续三个月之久,而我们这次比赛已经持续了五个月。卡尔波夫看起来精疲力竭,我却越战越勇。第46局,我险些取胜。第47局,我赢得相当漂亮。会有奇迹发生吗?就在此时,比赛主办方认为棋手需要休息,将第48局推迟了好几天。尽管如此,我还是赢了第48局。突然间,比分变为3比5,我占据了比赛的主动。

  接下来,比赛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1985年2月15日,国际棋联主席坎波马纳斯迫于苏联体育局的压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消比赛。经过了五个月、48盘棋、数千小时的备战,这次对抗赛无果而终。我和卡尔波夫要在半年之后再进行一场24局的对抗赛。卡尔波夫逃脱了他正面临的困难,而且还能将世界冠军头衔多保持几个月。官方的新闻是这么说的:卡尔波夫“接受”了此决定,卡斯帕罗夫“遵从”了此决定。这样的措辞不同寻常但非常准确。

  由于对苏联和国际象棋政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在这次对抗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极度紧张、令人精疲力竭的五个月中,世界冠军算是给我当了一回私人教练。我不仅明白了他的下棋方式,也深刻了解了我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明白为什么出现错误,并知道如何最好地避免这些错误,以及如何改进决策过程本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剖析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来做判断。

  在第二次对抗赛中,我不像上次一样等待几个月才迎来首个胜局,比赛的第一盘棋我就取得了胜利。整个对抗赛依旧艰苦激烈。比赛的前几局我一直以微弱劣势落后。① 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21岁的无知青年,我非常有效地弥补了卡尔波夫在首次对抗赛比赛开始阶段在我身上发现的漏洞。现在我已经成为一个22岁的“老将”,最终我赢得世界冠军头衔并将其保持了15年。2005年退役时,我依旧是世界上等级分最高的棋手。但我已经41岁,要想继续保住巅峰位置,这个年龄有些偏大了,我的好多对手都是些十几岁的小孩子。

  了解整个过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教训(3)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没有卡尔波夫对我的棋局和自身弱点的教育,我不可能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待这么久。他不仅仅告诉了我弱点所在,而且还告诉了我发现自己弱点的重要性。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场“马拉松大战”告诉了我成功的关键。仅有天分是不够的,仅有刻苦也是不够的,你必须深刻了解制定决策的方法。

  要将知识、经验和天分结合在一起取得最好成绩,自我意识非常关键。很少有人曾进行过这类分析。每个决策都来自一个内部过程,不论是在棋盘上还是在白宫,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餐桌前。这些决策的主题可能千差万别,但过程却非常相似。

  在我很小的时候,国际象棋就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焦点。因此我喜欢用国际象棋术语来描述其他事物。我发现外行人在看待国际象棋时,要么过分看重,要么就过分冷漠。国际象棋既不是无聊的追求,也不是天才和超级计算机的专有游戏。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基本主题,下一章将首先简要地介绍国际象棋的一些概念及误解。

  影响我一生的对手—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史上的第12位男子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在1975~1985年间称霸棋坛10年。卡尔波夫出生于苏联的兹拉托乌斯特,于1975年加冕世界冠军。当时他的前任美国人鲍比·菲舍尔因与国际棋联的谈判不合,放弃了世界冠军头衔。卡尔波夫在成为世界冠军后,觉得必须在棋盘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比赛的冠军。他现在仍保持着最佳的锦标赛成绩纪录。

  1978年和1981年,卡尔波夫两度成功卫冕,对手都是科尔奇诺依。我和卡尔波夫在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和1990年间曾下过五次世界冠军对抗赛,共下了144盘棋。经过这些马拉松式的漫长比赛后,我和他的战绩基本持平:我胜21局,他胜19局,和了104局!“两卡”之战也被认为是体育史上最势均力敌的对抗之一。

  卡尔波夫被认为是从美国人菲舍尔手中重新夺回了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支持。他与苏联的权力机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始终与其保持一致。我们俩的棋风迥异,也反映了我们在棋盘外“合作者与反叛者”的声誉。

  卡尔波夫拥有杰出的稳健调动子力的能力,国际象棋界曾因此出现了“卡尔波夫风格”一词。这个词是指通过系统稳健的方式如巨蟒缠身般扼杀对手。

  卡尔波夫的对手们只有在陷入无可救药的境地后才会明白他的意图。

  —米哈伊尔·塔尔

  假设一盘对局有两种续弈方式:一种是通过使对局骤然复杂化的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击取胜,另一种是通过简单明了的局面压力进入微小优势残局取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卡尔波夫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人生如棋(1)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2

  人生如棋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国际象棋的名声与棋手的名声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鲜明对照,或许很难再想出有比此更为自相矛盾的组合了。通常,国际象棋被认为是智慧、复杂、深奥和机智的普遍象征,那些沉浸其中的棋手们却一直被看做是行为古怪的,甚至是有点精神疾病的人。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棋手总被认为是营养不良的体虚者,或者是头脑聪明但是厌恶世人也讨人厌的怪人。即使当国际象棋定期以积极形象和面貌出现在好莱坞和麦迪逊大道的时候,这些关于棋手们的观念也仍然停留在人们脑海中。我们怎么能忘记007电影《俄罗斯情书》的开始片段中,坏蛋头子科斯坦因从一名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直接变成一个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人?007电影的编剧伊恩·弗莱明和导演对电影中科斯坦因和他的对手“麦克亚当斯”之间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这一情节是以两个伟大的苏联选手—第10位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前世界冠军挑战者大卫·勃龙斯坦之间的真实比赛为摹本的。影片利用国际象棋做了个很明确的比喻,正如影片中007的合伙人警告他的那样,“这些俄罗斯人都是出色的国际象棋棋手。当要执行一个秘密计划时,他们能够干得很漂亮。比赛的策划非常细致,对手的弃兵弃子早已在考虑之内。”

  许多其他电影也以类似方式利用国际象棋来表现影片主角的聪明头脑和战略性思维。1995年的电影《最后的刺客》中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在白天是试图谋杀对方的职业杀手,在夜间则在网上互下国际象棋。在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电脑HAL 9000很轻易地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了片中人物弗兰克·普尔,预示着机器最终将把他杀死。

  国际象棋棋手的固有形象中还包括一种自闭特征,一种接近于强迫性甚至是与世隔绝的孤独自闭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个国际象棋爱好者,但在他1930年写的小说《棋坛情史》(后来改名为《卢金的防守》)中,他却没给国际象棋什么正面描写。故事的主角是个笨拙迟缓的国际象棋大师,他除了会下象棋,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生活能力。而后,2000年的电影版本试图把这部小说变成一段浪漫史,勾画出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画面。

  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也给自己的国际象棋世界加上了古怪的特征,令其形象受损。作者死后才出版的小说《皇室游戏》是对纳粹主义在心理上和政治上的解读,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一个纯文学世界中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一个被盖世太保监禁的通过与自己下国际象棋而变成精神病的医生之间的比赛。在书中,茨威格为这个游戏本身的形象又添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描述。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人生如棋(2)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但是,将国际象棋称为一种游戏是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狭隘的解释呢?难道它不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艺术,或者就游移在这些范畴之间?它同时是两种矛盾对立概念的结合:是原始的却又是不断更新的;在操作上是机械的,却只能通过想象力而起作用;虽然其战术组合无穷无尽,却被限制在一定几何空间的棋盘中……事实证明,(国际象棋)在其自身的存在上比所有书本和成就更为持久;它是唯一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所有人的游戏;没有人知道是哪位神仙将它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消除厌倦,使判断力变得敏锐,使精神得到愉悦……孩子们可以学会它的简单规则,就连笨蛋也抵制不住它的诱惑。而且这个永恒不变的方形棋盘,造就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大师—一种命中注定只属于国际象棋的特殊的天才,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想象力、耐心和技巧进行整合而发挥作用,这种整合就像数学家、诗人、作曲家那样准确,但是三者只有在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时才能互相结合。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过去有不少著名棋手在退役前或退役后都曾有过精神障碍。德国大师科特·范·巴尔杰列宾① 曾在1924年以纳博科夫② 书中的方式跳楼(但未死)。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维尔海姆·斯坦尼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备受精神疾病困扰。20世纪前25年中最成功的棋手之一,阿科巴·鲁宾斯坦也曾变得越来越胆小,近乎病态。每走完一步棋后,他都会躲在赛场一角,等待对手走棋。

  美国最伟大的两名棋手都在其巅峰时期离开棋坛,并且都出现心理不稳定的状况。新奥尔良的保罗·摩菲在1857~1858年间的访欧巡回赛中击败了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众多高手,不料竟会在几年后退出棋坛,转而从事法律工作。此后他再也没有下过正式比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这位美国棋坛英雄饱受幻觉折磨,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巨大的精神压力。

  1972年,鲍比·菲舍尔在冰岛雷克雅未克那场传奇的世界冠军赛中从苏联棋手鲍里斯·斯帕斯基手中夺得了世界冠军头衔。此后,他隐退棋坛长达20年之久。他1975年拒绝卫冕世界冠军称号并消失了十多年。当1992年菲舍尔在联合国制裁下的南斯拉夫与斯帕斯基进行所谓的“世界冠军回敬赛”时,他的棋艺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变成了一个高喊反犹太言论的偏执狂。

  这些虚构的和非虚构的异常事例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棋手除了出色的棋艺之外,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国际象棋的渊源

  如果你只是在晨报里见过国际象棋棋谱,那么你肯定会惊讶于这项运动的历史可以回溯到上百年前。如果把那些多数人相信源自印度的各种神秘变例算在其中的话,国际象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国际象棋中的策略和技巧》就是卡克斯顿出版社在15世纪最初出版的几本书之一。500年后,在早期的互联网雏形上,一些最初的网上交流就包括实验室中各位科学家之间的国际象棋对弈。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人生如棋(3)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通过符号记录国际象棋棋局的技术(国际象棋记谱法)让国际象棋有了详尽的历史,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各个年龄段的棋手都能欣赏并学习以前著名棋手的对局。

  从整体上看,我们能发现国际象棋的稳定发展趋势。这里我并不是指规则,国际象棋的规则大部分在18世纪末期就已经定型了。在过去的150年里,国际象棋规则没有变化,但棋风和核心思想却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我为报纸写了一系列关于众位前世界冠军的短文后,一个强烈的想法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就是深入分析国际象棋如何随时间发展变化,以及最伟大的棋手们如何推动了这一进程。一个通过细致分析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棋局来讲述国际象棋发展史的想法,在我脑海中形成了。这项工程占据了我过去三年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最终我完成了一套丛书《我伟大的前辈们》(My Great Predecessors)①。

  开始写这套丛书时,我们就已经身处其中第六本所描写的时代了。写作的过程中,我对过去伟大棋手们的了解大大加深。每位世界冠军都以其特别的天赋为国际象棋的变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之前的12位世界冠军和他们同样伟大的对手的研究令我深思:是什么造就了这12个人的成功?有什么品质是世界冠军们拥有而他们的挑战者所缺乏的?

  棋手们很自然地认为国际象棋天赋意味着过人的智慧,甚至是天才。然而这种理论并没有根据。公众都把顶尖棋手看成人类计算机,能记住大量的数据并能提前推算出几十步着法,这些也没有什么事实依据。

  事实上,据我观察,没有证据显示国际象棋大师在棋艺方面拥有超越常人的特殊天赋。

  一代代的研究者们试图弄清楚到底为什么有些人国际象棋下得好而有些人下得不好。并没有所谓“国际象棋基因”,也没有幼儿期的通用培养样板。然而,正像音乐和数学一样,国际象棋界确实也存在神童。有的孩子年仅四岁就成了国际象棋明星,他们仅仅观看大人们下棋就学会了国际象棋,并且几个月后就能击败成年人。

  所以,我们知道确实存在所谓国际象棋天赋,但有这种天赋本身并没有什么帮助。即使你有这种天赋,如果不具备诸多其他因素,你也很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天赋。因此,我们应当更关注那些能够更好地观察并施加影响的因素。

  体育、艺术还是科学?三者合一

  如果你问一个特级大师、一个艺术家和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棋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国际象棋对决策制定来说是一个理想实验室。职业棋手大都会同意国际象棋史上第二位世界冠军德国人埃默纽尔·拉斯克的说法。这位认为“国际象棋首先是战斗”的世界冠军说,不论你如何定义国际象棋,最关键的一点是取胜。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23
第一部分
人生如棋(4) 
作者 : (俄罗斯)卡斯帕罗夫 




  艺术家马尔塞·杜尚① 是一个水平很高且很热爱国际象棋的棋手。他曾一度放弃艺术专门下棋,他说国际象棋“具备所有艺术之美,而且还远远不止”。杜尚甚至还曾说,“我认为所有艺术家不一定是棋手,但所有棋手都是艺术家。”的确,尽管我们不能偏离赢棋这一基本目标,但创造性元素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我们来看科学方面。绝大多数不下棋的人容易过分强调记忆、准确计算和逻辑的重要性。当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国际象棋计算机时,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计算机将很快击败任何棋手。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人与计算机的争斗还在继续。

  我伟大的老师,国际象棋史上的第六位世界冠军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将其生命的最后30年全部倾注于研制国际象棋计算机上。这不仅仅是让计算机能够下棋(这一目标相对简单且在当时已经很平常),还要让计算机程序能够像人类一样走棋,成为真正的棋手。

  鲍特维尼克曾是一名工程师,他与很多科学家探讨过他的想法,包括曾在业余时间自己设计国际象棋计算机的美国传奇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尽管大多数国际象棋程序速度相当快,但它们主要是在“数豆子”(计算)。它们均采用“全面搜索法”,在允许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检查每一个可能的着法,给每个着法评分,然后从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一步棋。鲍特维尼克想要超越这种状况,他想设计一个能够运用逻辑而非靠全面计算来选择着法的程序。

  然而最终他的项目失败了。在他的年代,理论模型无法制造出水平高于人类初学者的计算机程序。(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采用全面搜索方法的计算机弈棋程序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计算机如何能模拟人的创造性和直觉?即使30年后的今天,能够达到世界冠军水平的计算机也基本是靠全面搜索法来对弈。

  不过,国际象棋程序员正在接近这种方法的极限。要改进他们的创造,他们必须研究鲍特维尼克的某些理念。虽然他的项目失败了,但他的很多想法非常有价值,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既然我们已经明白全面搜索方法无法使这个古老游戏达到更高的水平,那么我们需要返回头去看看鲍特维尼克关于教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的一些理念。

  不仅仅是比喻

  我们知道计算机比人类的计算能力强,那么我们的成功靠什么?答案是综合,将创造和计算、艺术和科学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要比其任何单个部分都强大得多。国际象棋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认知纽带,将艺术和科学在人的头脑中相结合,然后靠人的经验提炼和改进。

  这是我们改进生活中任何事物的方法,包括思维乃至所有事物。一个公司的CEO必须将分析和研究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领导其公司。军官必须应用对人性的了解来预测并应对敌人的策略。

  在这些领域,我们也会具有通用的词汇。如果你听到有人讨论什么“开局阶段”、“区域弱点”、“战略计划”、“战术实施”,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场关于公司接管的讨论,但它也可能是在讨论周末的一场国际象棋比赛。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