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854阅读
  • 50回复

晚近中国卓行奇语考录:《历史的棱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0-10
肥环

 汪精卫、陈璧君汉奸夫妇的遭际十分具有传奇性。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广东新会县外海人,少时即去南洋谋生,经营橡胶业,兼营矿业,成为有名的富商,人称“陈百万”。其母卫月朗,广东番禺县人,嫁给陈耕基后,同去南洋。

  陈璧君小时生得较胖,人称“肥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宋庆龄与何香凝找到毛泽东、周恩来陈璧君说情。她们与陈璧君私交很深,1912年汪精卫和陈璧君结婚时,何香凝还曾做过陈璧君的伴娘。毛泽东应允只要陈璧君写个认罪声明,人民政府就下个特赦令,将她释放。

  当天晚上,宋庆龄与何香凝便给陈璧君写了一封信:

  陈璧君先生大鉴:

  我们曾经在国父孙先生身边相处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你是位倔强能干的女性,我们十分尊重你。对你抗战胜利后的痛苦处境,一直持同情态度。过去,因为我们与蒋先生领导的政权势不两立,不可能为你进言。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们晋见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陈先生发个简短的悔过声明,马上恢复你的自由。我们知道你的性格,一定难于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恳望你接受我们意见,好姐妹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庆龄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畅叙离别之情。谨此敬颂大安

   庆龄(执笔)何香凝 1949年9月25日夜于北京

  信很快送到了陈璧君手里。

  据说,陈璧君接到信后,沉默多时,最后表示拒绝。她提笔给宋庆龄、何香凝写了回信:

  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1957年以后,陈璧君的身体每况愈下,她除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外,还因痔疮、颈部淋巴炎、肺炎等住过医院,每次住院,短则个把月,长则近一年,她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1959年5月2日,陈璧君突然咳嗽、气喘,心跳加快,被再次送进医院。

  1959年6月17日,陈璧君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医院,时年68岁。第二年,陈璧君的骨灰由其子女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里。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0-10
假文凭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全文后附履历一份: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这份公函1月11日发出,13日范源廉就签发"教育部令"第3号:"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蔡元培急急忙忙办理陈独秀的任职手续,一方面,是北京大学文科的工作急需学长,另一方面,也是有点心虚,怕教育部不同意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因为公函中所附的陈独秀"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履历,都是假的,也可以说,是蔡元培为应付教育部的官僚而为陈独秀编造的。

  陈独秀根本就不曾毕业于什么日本大学 。陈独秀一生5次东渡日本,每次在日本的逗留时间都不长,没有接受过日本全日制普通大学的学历教育,更没有在所谓"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赴日留学,先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补习日语,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  

  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是与潘赞化相伴进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陆军科。陈独秀与同学汤尔和都关心时事政治,遂结成好友。汤尔和尤为赏识陈独秀的胆识和为人处事,埋下十几年后推荐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伏笔。1906年暑假,陈独秀第三次到日本,与苏曼殊结伴,纯属暑假旅游。暑假过后,陈独秀和苏曼殊一起回国,在皖江中学任教。陈独秀利用"芜湖图书社联络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被人告发,巡抚恩铭'欲穷治之,羽书连下',陈独秀被迫于1907年春又到日本东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这是陈独秀第四次到日本,而且也是"被迫"。 1914年7月,东渡日本,帮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这是陈独秀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日本。陈独秀一生虽到过日本5次,但没有进入过"日本东京日本大学",完全不可能"毕业"。

  另外,陈独秀没有担任过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职。安徽公学的前身是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冬,迁回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陈独秀是迁校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热心推动安徽旅湘公学迁回芜湖,改办为安徽公学,但陈独秀并没有在校内任职。这一时期,他一方面热衷编辑《安徽俗话报》,另一方面躲在蔡元培租来的房子里,天天跟随杨笃生等人试验炸药,研究暗杀。陈独秀与蔡元培因此相识并结下友谊。陈独秀也没有担任过安徽高等学校的校长。安徽高等学校由陈独秀主持创办,但陈独秀只担任过教务长,没有担任过校长。

  陈独秀也强调自己没有"学位头衔","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保证陈独秀顺利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蔡元培是抱着整顿北京大学的决心出任校长的,而且立意从文科整顿做起,延聘教员从聘请文科学长开始。文科学长不但必须是"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还必须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顿"的革命的精神。陈独秀当时"是一员闯将,是影响最大,也是最能打开局面的人"。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0-10
杀君马者道旁儿

 1919年5月9日晨,正是“五四”运动进入高潮之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突然不辞而别,离京出走。蔡元培临走前留下一个启事:“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当日,北大学生得知消息后,召集代表会议,议决致函教育总长傅增湘,要求“万勿允准辞职”,“以维学务而平舆情”。晚8时,北大教职员开全体会,作出“如蔡不留,即一致总辞职”的决议,推举李大钊、马叙伦、马寅初等8人为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政府挽留蔡元培。

  后人对此事的理解大多通过蒋梦麟的《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和许德珩的《回忆五四运动》,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是同盟会的元老,一直以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著称,在“五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为何“打了退堂鼓”了呢?原因是,蔡元培一直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辛亥革命后,曾到法国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回国任北大校长之后,也以“不党主义"著称。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由经济体,社会各个细胞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学校要做学校的教育事业,政府要负起政府的执政责任。

  “杀君马者道旁儿。”语出《白虎通义》,意思是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称赞,马主就不停地加速,结果把马累死了。正如鲁迅所言,在中国,鼓掌会鼓死人的,是谓“捧杀”。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0-10
八戒

 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两周后,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之进德会》一文。宣布甲种会员要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之外,加不做官、不做议员二戒。丙种会员于前五戒外,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入会的条件是登记入册,并随即公布于《北京大学日刊》,还建立了评选纠察制度。比如,陈独秀就当选为评议员,而李大钊当选为纠察员。 从名单上看,丙种持“八戒”的寥寥无几,只有在法国卖豆腐的李石曾博士等六七位。蔡先生自认持“五戒”,李大钊、辜鸿铭等人都为甲种。学生中如张申府(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国焘、康白情、罗家伦、傅斯年等人纷纷加入。

  其实,蔡元培于民国元年就与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等人在上海发起过“进德会”,后来因为一部分人身为官员,就从权由宋教仁为首办了“六不会”,又同时发起了“社会改进社”等修道养德的组织。

  蔡先生素以人格高尚著称,鉴于民六、至民八期间北京民风、政风堕落到极点,故从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北大入手,以图改变士风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这也是蔡先生所敬仰的“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的具体实现步骤。

  “绳己”、“律人”、“止谤”是蔡元培构想的进德会的效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蔡元培构想的会员最终达到的理想人格。从客观上讲,进德会起到了以矫末俗的作用。这一切当然离不开蔡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力量。后来冯友兰在《三松堂回忆录》里也认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

  将近一百年了,蔡先生的“八戒”还是很有分量。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0-10
造反与革命

 百年来,最时髦的语言莫过于“革命”一词。而革命,就是暴力,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造反与革命是表面形式上的一体两面。但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期间的差异在于,造反是让政治产生形式上的改变,而革命是让政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革命者。因为孙中山的反清不是把爱新觉罗王朝改成孙氏王朝,而是要将整个君主制度彻底推翻。但从孙中山早期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结交并称“四大寇“之时,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做法就是造反。当时孙还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直到1895年孙中山乘船到日本横滨,一上船,看到日本报纸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孙抚掌曰:"好,好!自今以后,但言革命,勿言造反。”他认为“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从此孙中山大声疾呼革命,临终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革命”一词取代造反,还得益于邹容的名著《革命军》。1903年5月,邹容的《革命军》由章炳麟作序,革命党人集资,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立即轰动全国,被视为中国的"人权宣言"。先后翻印20余版。各地为之纸贵,销售量达110万册,为当时第一大畅销书。许多青年竟相传抄,偏远地区竟卖到10两银子一本。

  孙中山说:《革命军》"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鲁迅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端方则说:"此书逆乱,从古所无,竟敢谤及列祖列宗,且敢直书庙讳,劝动天下造反,皆非臣子所忍闻。" 从此“革命”一词彻底取代“造反”。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10
难为“第一”


 从这个世纪初反观上个世纪初,许多当时的豪言壮语和美好梦想都让人百感交集。比如说1902年至1910年各类报刊上“第一”的泛滥。《游学译编》上有《苏格兰第一爱国者维廉华拉斯传》(后译为威廉·华莱士),《湖北学生界》的《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女子世界》的《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花木兰传》,柳亚子在《江苏》上写的《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竞业旬报》有《中国民族排外第一伟人岳飞传》、《世界第一女杰贞德传》,《民报》上有《世界第一爱国者法兰西共和国建造者甘必大传》、《中国第一伟人黄帝像》、《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家卢骚像》、《世界第一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像》,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一气写出了《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从表面上看,这种制造“第一”的呼号诉求确如章太炎所言:“有典则人文略备,推迹古近,足以臧往矣。若其鼓励士气,令人观感,不能无纪传。“(书《中国通史略例》)梁启超在谈搞”史学革命“的真义时也自白:“吾草此论(《新史学》)之微意”,就在于“唤起同胞的爱国心。”(《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现实挤压思想,思想挤压词语。很明显,作者是有目的地从事着重构工作,没想到的是这些经过夸张的词语模型反过来又挤压思想。历史何辜?历史人物又何尝愿意被放卫星和上梁山坐头把交椅。

  如果说世纪初的“第一”、“最”、“至高至大”等词语应为当时人们思维的单向度负责。那么现今的“彻底”、“终极”、“从根本上”------的泛滥就更耐人寻味。在思想上经过挤压的词语一放到现实中就会将反弹力释放出来——彻底的什么者往往不那么彻底,终极的东西的确让人失望,从根本上解决常常是很难解决或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而且“第一”者在词语的光环下会变的渺小起来。因为,这可不是谁说“第一”就是“第一”的事儿。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10
“黄帝热”


 中华五千年文明由黄帝开国、中国人都是"黄帝子孙"的说法,实际是二十世纪初形成的。

  春秋以前的文献如《诗经》、《书经》所载最古之帝王皆止于禹,不曾提及黄帝、尧、舜。《论语》、《墨子》、《孟子》等书则上溯至尧、舜而不及黄帝。作为儒教文明,它的中心人物只可能是孔子,而不可能是黄帝。

  近代中国的“黄帝热”与拉库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学说之传入日本有关。这位法国学者是泛巴比仑说的提倡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君主尼科黄特(nakhunte),他率领巴克(bak)民族东徙,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巴克"亦即"百姓",乃汉民族之前身。此说被章太炎、黄节、蒋观云、宋教仁等人采纳,而梁启超、刘师培等人亦因而相信黄帝与中国民族起自昆仑山。至1915年袁世凯政府制定国歌,仍按此说,因此有"华胄从来昆仑巅"的歌词。

  拉库伯里以黄帝为中国文明奠基者,当本于《史记 五帝本纪》的帝系,与王夫之所据同。王氏所倡黄帝界定中国"种类"畛域之说,在晚清已成汉民族主义者之共识。黄节说:“衡阳王氏,当有明鼎革,抱种族之痛,发愤著书,乃取轩辕肇纪,推所自出,以一吾族而统吾国。”梁启超也以轩辕为本民族肇纪:“黄帝以后,我族滋乳渐多,分布于中原。”

  1903年初,鲁迅剪掉了象征满族统治的辫子,并拍了一张"断发照",送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相片后提了一首诗,有著名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此时,各地都有了树立黄帝为共祖的运动。《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注就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此时,用黄帝纪年来取代光绪纪年和耶稣纪元已成风气。但由于黄帝的生卒年月无可考绩,所以计算的方式并不统一。于1904年创刊的《黄帝魂》将该年定为黄帝纪元4614年,而《国民报汇编》则把同年推算为4395年,《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洞庭波》、《汉帜》则用同一系统,分别把创刊年1905、1906、1907年改为黄帝纪元4603、4604、4605年。这场“黄帝热”无非是用“黄统”代替“清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10
大宝藏


1912年,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时,为解决财政困难,有个曾替洪秀全当过差的老人来报告,说“天朝”灭亡之前,在某地埋有大量金银,“估计还清外债还有余。”孙中山大喜过望,急命人去挖,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挖到。

  但真正的宝藏是“政统"的继承。俄国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也。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至于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实行,且功效较俄国尤大,后为英国戈登所破坏,故今日无从考证。”

  与孙中山相比,章太炎更从思想的正统上挖开了太平天国的宝藏。他在为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写的序中说,“为吾观洪氏之起义师,不数年天下响应。发广西,趋两湖,克三吴,竟长江之极下,取闽、浙、燕、齐、晋、汴。林凤翔叱咤之所及,望者如归。其间若冯云山、钱东平之购变沉机,若李秀成、石达开之智勇器量,若陈玉成、林启荣、萧朝贵之勇毅精锐,人才彬彬,同应汉运,即汉、唐、宋、明之开国名世,宁足多乎?当其定鼎金陵,宣布新国,雅得文明风气之先:君臣则以兄弟平等,男女则以官位平权。凡举国政戎机,去专制独权,必集君臣会议;复除锢闭陋习,首与欧美大国遣使通商。文物灿然,规模大备,视泰西文明政体又宁多让乎?惜夫天未祚汉,馑疫洊臻,而贪荣慕禄戕同媚异之徒,又从而摧之,遂致所事不终,半途失败,智者方悯焉。而四十年来,书腐忘国,肆口雌黄,“发逆”、“洪匪”之称犹不绝耳。殆由曾氏《大事纪》一出,取媚当王,遂忘种族!既纪事乖违,而李秀成供状一书,复窜改而为黑白,遂使愤愤百年亡国之惨起而与民请命之英雄,各国所认为独立相与遣使通商者,至本国人士独反相没而自污之,怪哉!"

  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将孙中山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是李大钊:“

  太平天国的灭亡,不是亡于满请,乃是亡于英法帝国主义者。……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有了一个革命的谱系,行动起来,比较名正言顺。政治利用文化说话,往往更理直气壮,不是吗?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