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98135阅读
  • 10362回复

找个旮旯、自言自语盖高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144楼 发表于: 2007-01-26
  
  献帝东归,因兖州刚平,韩暹、杨奉又在天子身边,曹操手下众将都认为不宜在此时迎接献帝,荀彧劝说曹操迎接献帝,(这个原因在第十三章的附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在诸侯中占得一点主动,此荀彧献策其二功也。
  
  袁绍与曹操为敌,袁绍势大,曹操上下惶恐之,便连曹操自己也坐立不安,在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说,以定众人之心,并献计先破吕布再敌袁绍之策,并举荐钟繇镇关中,从而抓紧时间在决战来到之前完成了战略部署,而在官渡之战曹操心意动摇之时力主坚持,(说起来曹操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毕竟还是凡人,有时确实比较容易动摇,没有荀彧这样的谋士推一把也有麻烦。)最终迎来了官渡的大逆转。此荀彧其三功也。
  
  此三大功可说为曹操奠定了大半天下,荀彧虽然因要镇守后方而常不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但是战前曹操便询问之,而战时虽远隔千里,也不忘以书信询问荀彧之意见,而荀彧之谋可说每每必中,曹操出征荆州,荀彧进言:““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其计,荆州迅速平定。留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5楼 发表于: 2007-01-26
 
  荀彧之才,可说是三国曹魏中第一人,他与诸葛亮乃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便是那种“王佐之才”,而不是仅仅限于谋士或者名臣这样的限制之中,但是在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加工成为那种在军帐之中神机妙算的人物,而曹魏这边郭嘉因为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相近而倍受注目,反而是真正的第一谋臣荀彧被忽略了。
  
  荀彧当年弃袁绍而就曹操,又为曹操出谋划策多年,但是在最后两人还是发生了矛盾,这便是本回演义提及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言曹操进爵国公,并备以九锡,以此事咨询荀彧。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演义中对此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种礼仪实在是太高了,几乎不能为人臣所用,尤其是当年王莽篡位前便得九锡,九锡至此便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前奏。(之后的曹魏,西晋等古代权臣篡位大都是以九锡为前奏,当然也有如桓温这样谋取九锡失败者。)曹操动九锡的脑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荀彧虽说为曹操手下,但是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臣子,对此他出言劝阻。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6楼 发表于: 2007-01-26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阻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此年征孙权,荀彧不再留守后方,而是先以劳军名义至谯,顺势留荀彧于军中,而荀彧也没能回到许都,再寿春死去,一说忧愁成疾而死,一说因曹操送空盒至而饮药自杀。演义采取了第二种说法,三国志陈寿写的是第一种说法,在其后仅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7楼 发表于: 2007-01-26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三章 庞统 落凤坡 宿命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8楼 发表于: 2007-01-26
 
  (演义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有句话相当出名,便是“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到了两个,不过这句话毕竟只是演义虚构,天下并不会因为一两个人才而改变,所以就算得到了两个也只能三分天下而已。不过尽管如此,卧龙、凤雏也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卧龙诸葛亮实在是太出名了,本就是演义中的主角,其待遇自不需说,与之齐名的凤雏庞统的待遇就不算很好了,在本回中死于落凤坡之下。
  
  其实,当时庞统的名气不在诸葛亮之下,甚至有过之,诸葛亮虽然有卧龙之称,但是长期在家躬耕,在被刘备邀请出山前,其名声不显,当初要不是深知其才的好友徐庶在刘备前的极力推荐,诸葛亮说不定便要埋没在隆中了,他出山之后也就是一个无名小辈,根本不可能如演义那般名声赫赫。而庞统不同,虽然他与诸葛亮卧龙凤雏齐名,但是实际上他的名声要大得多,司马徽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而且他出仕颇早,在周瑜手下任过职,周瑜死后他送丧回吴,江东名士多知晓他的大名,与之交好。(演义中曹操听得庞统大名又中其连环计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庞统确实有这样的名气。)诸葛亮可没他那般的名声,在被免官之后能得到鲁肃的亲笔推荐,而且在与刘备交谈之后,得到重用,升为军师中郎将,其职位已经与诸葛亮相当。
  
  与诸葛亮善于处理政务不同,庞统善于出谋画策。在演义中诸葛亮常在刘备身边举个鹅毛扇筹划军事,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在刘备生前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处于处理内部政务的位置,少有直接参与军事,在得到荆州之后,刘备的两次重要军事行动入蜀和入汉中时,刘备身边的主要谋士都并非诸葛亮,而是庞统法正。尤其是前期,庞统作为刘备身边的主要谋士参与了入蜀的所有军事筹划,甚至直接指挥作战,作为后期加入刘备集团的人才,刘备对庞统确实相当的信任,可以说,在历史上的庞统,比演义中更象与卧龙成名的凤雏。不过可惜的是,庞统在攻雒之战中被流矢射杀,时年三十六岁。对庞统的死刘备极其痛惜,《三国志.庞统传》中称刘备言则流涕。(说起来演义中刘备喜欢哭鼻子也不是没有来由,庞统和后来的法正作为刘备军前的主要谋士,死时刘备都极其伤心痛哭。)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9楼 发表于: 2007-01-26
 
  庞统是在攻雒之战中被流矢射杀的,而演义中将其死解释为中了张任的埋伏,并虚构了一个落凤坡作为庞统之死地。这其中颇有意味,演义中将卧龙凤雏比拟为可以安定天下的人物,可是刘备却两人都得到了却只能三分天下,那如何解释呢,罗贯中自有妙计,在本回演义中,他将庞统的死地取名落凤坡,暗合凤雏之名,这与当时流行的风俗迷信大有干系。
  
  在《伪帝与谶纬》一章我们曾经说过谶纬迷信,但是谶纬还算是比较高深的东西,不是一般的专业人士是无法解释的,比如说那个“代汉者,当涂高也”的预言为包括袁术的几个真假皇帝都借用过,但是这个预言是需要一些读过书的专业人士解释的,再比如推背图易经都是如此,不是算命瞎子便可以胡吹的。只是三国演义面对的读者是老百姓而不是广大知识分子,他要用的便是比较贴近他们生活,比较简单的,就好比名字。名字在古代不单是一种代号而已,我们曾说过直呼别人的名是不礼貌的,一般都称别人的字或者代号,至于皇帝的名更是要避讳。这不单有尊敬的意思,还带有一种迷信色彩,古人认为名字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会受到鬼神的妒忌,比如小时取小名,或者取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国外还有真实名字不可被魔鬼知晓的传说,都是对名字的忌讳,而且这不仅仅限于名而已,称号,地名都包括在内。
  
  庞统的落凤坡乃是杜撰,但是历史上却不乏类似真实的故事,如同时代的北方,张杨部将杨丑杀了张扬,而眭固又杀杨丑后屯兵犬城。眭固字白兔,便有人称兔见犬不利,要求他离去,眭固不从,被曹操派遣的史涣杀于此。仔细翻开史书,其中如此的故事不在少数。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50楼 发表于: 2007-01-26
 
  成名人物的成败得失都可以与那些人名地名联系起来,而成为其成败得失的证据,这与一个人成名之后称赞其祖坟风水好是一个道理,用之后的结果来分析之前的原因,或者用模棱两可的故事来解释,这个道理无论是一般的算命瞎子还是谶纬的专业人士都是一样的,就好象演义中猇亭大战那个所谓仙人画的图,既可以表示蜀军惨败,也可以表示吴军惨败,甚至可以说是两军交锋,必有兵士损伤,而其中最重要一点便是那贤人李意什么都没解释,就说天意不可泄露,那之后便可任意解释。这就好象一个相声中说的瞎子算命伸出一个手指便可有无数意思一样。
  
  但是,即便知道是牵强附会的故事。可人在世界上是太过于弱小的生物,命运的无常,人命的弱小,使得人在精神上需要一种寄托,尤其对于命运的失败需要一种解释,即便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是借口。于是谶纬迷信便得而行其道,所谓的宿命论更能为老百姓接受。
  
  庞统身为可安天下的凤雏,在战场上被杀死,是不能被人接受的,但是假如加上落凤坡,刘备梦见神人击臂这样的暗示征兆,读者便可以接受了,因为人可以与人斗,不可与命斗,这就是老百姓的思考方式。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关羽等人描写得如此的神通广大,可却又最终失败,虽然这种悲剧英雄更煽情,但是仍旧需要一种方式来解释为何如此神通的诸葛亮却会失败。得到了卧龙凤雏的刘备为何不能安天下?(即便不是历史,却要遵守历史的结果,篡改了历史,却要自圆其说,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种悲哀吧。)而宿命论则成为最好的办法,庞统之死只是一个前奏,诸葛亮对战司马懿时屡屡最后时刻功亏一篑,最后续命油灯被魏延踩灭,都是想说明一点,即便再厉害的英雄,再伟大的谋士,都无法与命抗衡。(假如历史上没写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相信演义中出现一个坠龙原也不希奇)
  
  一个神通智慧的英雄,却要面临一个失败的悲剧事实,或许只有宿命论对于读者才是一种最好的解释吧,至少在那个时代是如此的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51楼 发表于: 2007-01-26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四章 降将们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