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98145阅读
  • 10362回复

找个旮旯、自言自语盖高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136楼 发表于: 2007-01-26
这九十余年的乱世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能臣勇将在历史的篇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就好象无情的流水一般将他们都带走了。无论是乱世伊始雄视天下的董卓袁绍袁术,还是在大浪之中脱颖而出成就三国鼎立的曹操刘备孙权,或者是承接前人伟业的诸葛亮曹丕,以及如孙坚孙策吕布荀彧周瑜关羽这一干诸侯能臣武将,这都被岁月带走了,即便他们当年创立或为之搏杀的功业,也已经被新兴而起的司马家所夺取,在此时,没有了刘备维系的汉,没有了曹操父子创立的魏,也没有了孙家建立的吴,在公元280年的天下,只有司马家建立的晋笑到了最后。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37楼 发表于: 2007-01-26
当年的那些旧时英雄功业已无存,他们的子孙们有的殉死,有的落泪,而有的则整理好衣冠,朝拜新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旧人的故事已经过去,功业也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那留于后人评说的故事而已。

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旧的英雄做下了他们想做的事,而新的英雄也正做着或准备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永不会结束的。

只是,三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38楼 发表于: 2007-01-26
《三国随章侃》一文今天终于结束了,仔细算来,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已经过了二年多了,而开始新的版本连载,也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总算结束,没有拖到春节,实在是兑现了我当初许的一个心愿了。

《三国随章侃》成文的起因是2004年11月吧,我一时兴致大发,找了《三国演义》,以评注的方式写了二章,现在有些地方也能找到那个旧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比,那时的评注是真正的侃了,说史的有,说文的有,调侃的也有,一章评注下来也有几千字,比正文还要多些,可见我善于闲扯的习惯,现在的版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是老毛病了。

老版本写得挺顺手,不过最终还是写了两章就结束了,一来是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休息一段时间,二来是仔细看了看,这样写太散了,尤其一些要紧之处,完全可以写得多一些,但是作为评注来说,一处写上几千字有些太过,读起来也不舒服,而一些地方虽然很重要,则几次重复,评注不提自然不好,但是总不能让我写上几十处:“此处道理见于XX章第几评注”吧。

所以,在养病期间,我就重新划定了《三国随章侃》的方式,也就是现在的一章或几章一主题了,等到2005年末的时候,重新连载新的《三国随章侃》。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39楼 发表于: 2007-01-26
为了品评对错?好象也有道理,长期以来充斥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往往就是说,某某是对的,某某是错的,而我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也会站在对立面,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确实是历史的功用之一,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目的。几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可以点评是非,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点评是非,不过假如历史纯粹是为了是非存在,那就等于是一个统治工具了,但是,历史并不是一个是非的玩具。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0楼 发表于: 2007-01-26
那《三国随章侃》是什么呢?正如我一直说的,这本书算不上历史著作,只是侃侃说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去看《三国志》诸如此类的史书而已,三国虽然因为一本《三国演义》而出名,但是已经出不了什么花样了,前代把三国的资料整理的很全,几个疑团也都分析辩论了很长时间了,能炒的那些史学大家都已经炒过了,就那么几个问题,没有什么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三国也不可能跳出什么新东西来。现在三国的东西都是炒冷饭,只是大家翻着花样炒,不同的角度炒而已。而在下,也成功的参与了一次。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1楼 发表于: 2007-01-26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一章 荀彧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2楼 发表于: 2007-01-26
 
  若说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早死的郭嘉吧,而且在与诸葛亮的比较时,大家总会把郭嘉提出来,但是这更多的则是演义的影响和郭嘉死后曹操对郭嘉的缅怀所故。无论,无论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还是与诸葛亮的相象程度,荀彧都应该是当然也可以说无庸置疑的人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祖辈中多有名士,可称得上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荀彧年轻时南阳何颙惊讶他的才能,称其为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他看到局势不稳定,断定天下必将大乱,寻机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将家人迁往冀州避祸。但是他在冀州并没有呆多久,当时冀州已为袁绍所有,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他与曹操的相遇可说是堪比诸葛亮遇刘备那般,曹操在见到荀彧后称:“吾之子房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投奔绝对是曹操的幸运,因为荀彧不单是张良,他更象是萧何张良的结合体。
  
  刘邦在提及汉初三杰时曾说:萧何之能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张良之能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荀彧呢?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兖州起乱,兖州各处群起响应,这可以说是曹操起兵以来最大的危机,假若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曹操则无归路,这样的下场只怕比日后失去徐州的刘备好不了多少。正是荀彧在兖州主持大局,片语退郭贡,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从而得以立足。曹操征伐多亲历亲为,每次出征为之留守后方的便是荀彧,调集粮草,稳定政局,处理军国大事。曹操每次征伐能屡屡胜之而不忧心其后,多因荀彧之故。其能便是萧何再世,也不过如此。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看该作者 8143楼 发表于: 2007-01-26
 
  萧何之功,其中有一为推荐韩信这一千古名将,而荀彧为曹操举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个个都是良臣谋士。
  
  所谓相才,便要如萧何一般辅佐主公,镇抚天下,举荐良才,荀彧在这点上可说是出类拔萃,说他为萧何再世不委过也,但是何颙称他为“王佐之才”并不是限于此而已。
  
  曹操身边以谋士众多著称,一提到曹操总想到他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而说到刘备便总想到一个诸葛亮,这虽然有演义的因素,但是曹操麾下谋臣众多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荀彧在其中也是绝对的第一谋臣,无人可及。
  
  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对峙时,陶谦身亡,曹操一度想攻打徐州夺其地再回击吕布,此时的曹操处于危机中,已经比较急噪了。(之前一度想答应袁绍的要求,遣家居鄴,被程昱所阻。)此时曹操的实力不同当年全据兖州,与吕布对峙又不利,士气不高,假如此时攻打徐州,一旦不得进,吕布在背后一击,曹操可说无路可逃了。幸亏荀彧劝阻了他,并献计,曹操才决心集中兵力,先击败吕布。此荀彧献策其一功也。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