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570阅读
  • 34回复

当代悬疑小说之父:《丹·布朗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6
内容摘要:本书为世界顶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的传记。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位作家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传记。



作  者:莉萨·罗格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0-06
第一部分
兄弟会、秘密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也在埃克塞特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分会。在这些团体里,商贩、外来移民和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和沟通,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参加喜爱的活动。一些人潜心研究历史,另一些人则热衷于聚会和野餐,但是大多数活动都是男女分开,各自进行。大多数团体都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但同时,有一些活动是绝对保密的,比如会员的衣着服饰、会员之间相互联络沟通的方式、新会员的入会典礼,以及各种纪念活动都远远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0-06
关于作者


莉萨·罗格克是一位多产作家,迄今已有25部著作,犹长于传记,代表作包括《科林·鲍威尔:真我的风采》等。《<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丹·布朗传》是她2005年的最新力作。罗格克被誉为“最适合为丹·布朗树碑立传的人”。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10-06
关于译者
朱振武,教授,博士后,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员,媒体称之为丹·布朗的“御用翻译家”,翻译的著作有《达·芬奇密码》、《破解〈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等近20部。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10-06
第一章 密码之源

引起全世界关注的《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丹·布朗生长于美国一个充满了数学、音乐和语言乐趣的家庭,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教堂风琴演奏家。他的家乡是始建于1638年的美国海滨小镇埃克塞特,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有美国开国元老设立的共济会地方分会集会所,还有早期政府星罗棋布的秘密通道。当地的精英分子组成各种私人俱乐部和秘密团体,乖僻神秘,这在新英格兰已经成了因袭已久的传统。

布朗从小痴迷于秘密团体和历史故事,而他的家庭也把猜谜和解密当成最大的乐趣。几十年后,当布朗选择密码和历史作为小说的主题时,童年的记忆和在埃克塞特接受的传统教育带给他无法磨灭的影响都凸现了出来。

很早的时候,埃克塞特就被赋予了“学院小镇”的美誉。这里的居民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早在1640年小镇就建立起了第一批正规学校,一百多年来,小镇始终将文化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到19世纪初,小镇上已是学堂林立,从单间校舍到高等学府应有尽有。

兄弟会、秘密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也在埃克塞特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分会。在这些团体里,商贩、外来移民和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和沟通,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参加喜爱的活动。一些人潜心研究历史,另一些人则热衷于聚会和野餐,但是大多数活动都是男女分开,各自进行。大多数团体都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但同时,有一些活动是绝对保密的,比如会员的衣着服饰、会员之间相互联络沟通的方式、新会员的入会典礼,以及各种纪念活动都远远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红种人协进会”是小镇上最受欢迎的团体之一。它的前身是一个称为“自由之子”的组织,而该组织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1765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个全国性的团体要求它的成员热爱美国国旗,热心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在保持美国各种风俗传统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民主生活。每逢参加社团聚会,成员们还必须身着印第安传统服饰。

镇上还有一个颇为有名的团体,名叫“共济会东部之星”,也被称为“共济会东部第59团”,这是共济会于1857年建立的一个地方分会。协会的所有成员都默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满月那周的礼拜四碰头”。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一直活跃在埃克塞特的秘密社团还包括“秘密共济会会员团”、“圣阿尔班1皇家秘密组织”、“禁酒会”和“皮西厄斯骑士团”。所有这些社团都为丹·布朗的小说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写作素材。

1781年建成的埃克塞特学院是一所集古老与现代于一体的学院:校园里最古老的建筑早在1735年就已落成,而校园里最年轻的建筑——校图书馆——却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拥有众多新兴设施和装置。

虽然坐落在人声鼎沸的市中心,但埃克塞特学院却像一个远离尘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学院的高墙不仅挡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也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学院文化的精髓就是“内外有别”: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自己人,除此以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外人。对圈外人来说,发生在学院高墙内的任何事情永远是神秘莫测,而圈内人也必须守口如瓶。这样的观念对提高私立寄宿学校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而在丹·布朗心里,学院就是秘密团体的概念比任何一位学生都更加根深蒂固。

1962年的秋天,埃克塞特学院迎来了一对新婚夫妇——理查德·G·布朗和他的妻子。理查德是一名新任数学教师,而他的妻子,是一位教堂风琴演奏家,将在这儿教授宗教音乐。

学校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这儿的毕业生,而理查德却连一天都没在这儿呆过。他心里非常清楚,虽然自己以一个圈外人的身份开始了教学生涯,但是他的孩子总有一天能堂堂正正地成为一个圈内人。

不久,这对新婚夫妇在学校落了户,他们充满热情的融入学校的生活中,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1964年6月22日,大儿子丹出生;之后丹又有了妹妹和弟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06
除了丹之外,布朗家还出了一位畅销书作者,那就是丹的父亲——理查德·布朗。多年前,他曾与人合著了一套畅销全美的数学教材——《高级数学:离散数学与数据分析》。直到今天,这仍是美国高等数学课程的必备教科书。据说,这套书曾一度吸引了国家安全局的注意。这个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机要部门不止一次邀请理查德加入,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1978年秋,布朗进入埃克赛特学院就读。

刚入学不久,布朗走进了希思先生的英文课堂。希思是学校的神秘人物,向来少言寡语。当十四岁的布朗知道马上将拥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的老师时,他欣喜若狂。

第一次作业,布朗写了一篇关于大峡谷的作文。他不胜其烦地描写了石灰石的外形、色度,甚至包括每道裂纹。作文发下来以后,他却发现里面圈满了红笔印,希思先生删掉了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形容词,给了一个C-。在文章的顶端,他写了四个字:简洁即美。

《达·芬奇密码》大获成功后,丹·布朗总是对慕名而来记者和作家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毫不吝啬地使用删除键。尽管走了不少弯路,但是他在中学里所学的写作技巧总算派上了用场。布朗坦言,是希思的教诲让他学会了字字珠玑、力透纸背的艺术,干净漂亮地完成了《数字城堡》。

埃克塞特学院还教给了布朗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这点在他那包罗万象的小说中格外明显——那就是,人毕生的追求应当是如何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当时,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都秉承一个秘而不宣的宗旨:培养面面俱到、文理兼通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多门课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艺术,从文学文献到体育锻炼,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显然,这种理念是希望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能尽可能地接触各类知识,以便找到适宜的领域进行专项研究。

布朗从小就在这种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所以他对这一点的理解远比他的同学深刻。这也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地应付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丹·布朗之所以能轻松自如地应付诸多学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其他人看来水火不容的两大学科——科学与宗教——在他的家庭里却和谐地共处,它们彼此依赖,相克相生。他的父亲以教授数学为生,而他的母亲却钟爱宗教音乐;他们互为补充,配合得天衣无缝。布朗从小就是个基督徒,他常常去唱诗班演唱,参加主日学校的清修,与小孩子们一起在教堂夏令营里度过了许多个漫长的夏日假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06
第二章 羽翼初丰

1982年秋,布朗被阿默斯特学院录取。

在阿默斯特学院,布朗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即使在成名之后,他还是时常把这段经历挂在嘴边。小说家勒尔契克曾是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培养了无数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布朗就是其中一个。布朗常常说,尽管勒尔契克教授诲人不倦,教给了他许多英文写作的技巧之道、思维发散的秘密之源,但那时的他却从未想过要当一名作家。十年后,当布朗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中对勒尔契克教授表示诚挚感谢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正是在勒尔契克教授课堂上的学习经历让他在时过境迁后仍能信心十足地拾起搁置已久的笔。

在阿默斯特学院就读的第三年,布朗获得了去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留学一年的机会。

来到塞维利亚大学之后,布朗又像以往一样选择了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课程:艺术史。正是这门课上,教授信手拈来的几句题外话为《达·芬奇密码》播下了最初的种子。那是在一堂有关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课上,教授一边用幻灯片向学生们展示画作,一边随手指出达·芬奇在这些绘画、雕塑及素描设置的密码和疑团。

当教授开始演示《最后的晚餐》这张幻灯片的时候,满满一教室的同学都已经昏昏欲睡了。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教授说道,虽然几百年来人们都误以为在这幅画中坐在基督右边的人是门徒约翰,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她是一位女人,确切的说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接着话锋一转,他又继续指出画卷中好几个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比如在整个晚宴中没有出现一只酒杯。

这堂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极大地激发了布朗的想象力,他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对于这个思维活跃、终生热爱解密和猜谜的大学生而言,短短的几十分钟让他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将最终改变他的一生,尽管当时他还意识不到这一点。

平常人知道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举世闻名的画作中竟然藏有密码,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布朗在塞维利亚大学学习艺术史的时候,才真正一睹了《最后的晚餐》的庐山真面目。构成这幅世界名画的主要元素绝不是普通的油墨重彩,而是达·芬奇精心设置的神奇密码。凝视着《蒙娜丽莎》的画像冥思苦想她为何微笑时,不过刚刚触及密码学的皮毛,诸如《岩间圣母》、《博士来拜》等画作中也都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不论如何,布朗的视野从此打开了。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列奥纳多·达·芬奇试图穿越百年隧道向观画者传递的隐秘信息,还有一个由无数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苦心设置的密码和神秘符号所构成的富饶宝藏。

教授赋予了他一双神奇的眼睛。从此,他可以全方位地欣赏画作——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品,它们还是音乐、文学和宗教的符号。当布朗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阿默斯特的时候,他对未来已经成竹在胸。虽然这些艺术史知识看起来与他的歌唱事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他敢肯定在某个无法预知的时刻,它们将大放异彩。

<#>

从阿默斯特学院毕业后,布朗开始自学各种乐理知识。他知道自己并非科班出生,如果想在卧虎藏龙的音乐界崭露头角,必须在谱曲、配乐和幕后制作等方面狠下苦功。

一天,布朗在摆弄合成器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能调试出一种很像蛙叫的声音。于是,他用这种声音制作了一支听上去像一群青蛙在池塘里争鸣的曲子。这支乐曲后来被命名为“快活的青蛙。”接着他又尝试着用合成器模拟其他动物的叫声,并一连创作了好几首短小的乐曲。不久,“动物们的合唱”诞生了,却只售出了几百盘。布朗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将这次失败视为一次自己制作销售作品的初次经验。

之后,他又于1990年发行了首张面向成人的大型专辑——“视角”。他仔细分析了市场排名前四十名的音乐作品,别具匠心地将其中的流行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专辑中。这张专辑音乐舒缓流畅,婉转绵长。其歌词更是意致悠远,别具一格。布朗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专辑作为样本音乐推荐给好莱坞的制作人和代理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06
布朗来到好莱坞在一所预备学校找了一份差事,当一名西班牙语教师。就这样,丹·布朗开始了一种维持多年的生活方式——同时做两份全职工作:白天教书,晚上披星戴月地进行可能一无所获的创作。

布朗看到一家名为自由音乐家联盟的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条广告,该公司希望为自由音乐人的作品提供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平台。布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动物们的合唱”副本寄给他们。自由音乐家联盟的负责人觉得这张专辑非常不错,与众不同,就收录到出版计划中。就这样,布朗有了一本精巧的、螺旋装订的小册子“动物们的合唱”:专辑里还有一本迷你型动物诗歌集。

布朗知道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圈内人。到时,这些团体固有的排外意识在你身上就会冰释瓦解,而你也就真正开始自己的星光之路了。这一点在秘密团体中尤为明显,但谁又能说音乐圈不是这样?

于是,他加入了美国国家歌手学会。该学会名流云集,许多音乐界的大腕都是其成员,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比利·乔和王子。学会还承诺为尚未成名的创作者提供精神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技巧,培养与人沟通及协商的能力。布朗开始频频参与聚会和讲座,来往于各个工作室之间。

这天,他与学会艺术部主任布莱斯·纽伦攀谈了起来。出于工作职责,布莱斯把行业内部的特殊政策和秘诀告诉了布朗,并对他日渐转变为轻摇滚路线的音乐风格提出了建议。

她一定看出他是一位可造之才。因为就在他们见面后不久,布莱斯决定做布朗的经纪人,亲自为他策划发展路线——安排预演、演唱会,设立试听室,与各大唱片公司主管交际应酬。

不久,在布莱斯的苦心经营下,布朗迎来了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获得了推出自己首张个人专辑的机会。专辑里的歌曲全部由布朗一人创作而成,而且专辑的封面上还印着他的个人商标——“DGB音乐”——不仅如此,好莱坞最负盛名的音乐班底还为他进行了一系列筹划和指导,制作人也是英国唱片业的年度制作人。

有了如此强大的制作阵容撑腰,布朗对他将要发行的专辑充满了信心。尽管如此,制作和发行整张专辑的资金必须由他独力承担,这简直要让他超负荷运转了。他不得不东挪西凑,四处借钱,几乎刷光了所有的信用卡,即便是这样,他仍不得不到处加班上课,就为了早日凑够资金出版他的个人专辑。

<#>

无数年轻人带着他们的音乐梦不远万里来到洛杉矶,然而到这儿之后却发现处处碰壁。失败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但是丹·布朗根本不把这些所谓的失败和挫折放在眼里。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而这恰恰是这些年少气盛的音乐家们所缺乏的。布朗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会因为一连好几个月接到铺天盖地的退稿信而失魂落魄,一蹶不振。他往往把退稿信当作一位细致耐心的老师,告诉他如何查漏补缺,再接再厉。

但是,布朗很快发现自己与这个圈子本质上的不合。

同时,布朗与布莱斯相爱了。他们二人一直谨小慎微地维系着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在开始制作布朗的首张个人专辑的时候,二人就已坠入爱河,尽管周围的人都蒙在鼓里。布莱斯和丹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她毕竟是他的经纪人。这样的事情放在今天来讲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一个资历尚浅的男艺人被迫受控于一位气势凌人的女老板,这简直不亚于一个充斥着色情和性交易的三流肥皂剧。更重要的原因是,布莱斯比布朗整整大了十二岁。虽然他们生活在思想开放、日新月异的洛杉矶,但是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观念,一位年轻男子与一位年长的女性谈情说爱足以让人大跌眼镜。

布莱斯完全可以从每年加入学会的成千上万名年轻男子中任意挑选一位,但是她偏偏选中了丹。毫无疑问,她看出他才华横溢,决定竭尽所能帮助他,让命运之神垂青于他。她的到来仿佛给布朗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他的创造欲望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