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800阅读
  • 34回复

当代悬疑小说之父:《丹·布朗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6
内容摘要:本书为世界顶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的传记。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位作家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传记。



作  者:莉萨·罗格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7-10-06
后 记

《达·芬奇密码》出版仅仅两年,先后被译为44种文字,全球销量达2500万册之巨,仅在美国本土就售出了1000万册。

毋庸置疑,在今后的作品中,布朗仍会把写作重心放在科学和宗教的争端上,因为对这个主题的迷恋已深深根植在他的灵魂深处。

在2005年夏公布的《福布斯美国名人榜》中,布朗名列第12位。这一数字如实地反映了布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布朗并非第一个因为写了一本红极一时的名作而迟迟不敢推出下部小说的作家。毕竟,完成前三部作品的时候,他还寂寂无名,无须为书中的每个字负责,无须在意评论家、书迷、书评家或是小说中提到的各个团体会作何感想。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人人都在看着他呢。

尽管如此。每当出现在公共场合,布朗总是表现得跟以往一样从容自若,处变不惊,仿佛大千世界中,就没有什么他顾虑的。

归根结底,《所罗门钥匙》的一再延期仅仅出于一个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布朗动笔创作小说。“我想写出我自己喜欢看的小说,”布朗说,“我的目标就是,当读者翻到最后一页,仍然觉得恋恋不舍。合上书本,他这才意识到,‘天哪,我学到了这么多东西’。”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7-10-06
第十章 功成身退


2005年5月末,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五名长达两年之久的《达·芬奇密码》最终跌到了第六名。消息传来,出版界一片哗然。但是就算跌到了第六名,这仍意味着每周25000册到30000册的销售量,光是版税就足以让许多小说家高兴得昏死过去。不过,相比六个月前每周百万册的销量,《达·芬奇密码》似乎已是强弩之末。

出版业的同行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布朗的第五部小说上。在全美最大图书集会——美国图书展上,许多人猜测,出版社很可能借机宣布《所罗门钥匙》的确切出版日期。不过遗憾的是,出版社并没有这么做,这引起了多方猜疑。

众人都在拭目以待布朗的新作,各出版社自然不会放过布朗透露的任何细枝末节。听说这部小说与共济会和华盛顿市有关,大小出版社全都闻风而动,开始大量出版,或者再版此类久已绝版作品。一些预测《所罗门钥匙》情节内容的书也抢先上市。许多作家也不甘落后,开始密切关注这类书籍和资料。

许多作家相信,共济会的奥秘就隐藏在《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里。因为每次有人问起这两本书的线索和密码是否会在下几本书中出现时,布朗总是咧着嘴笑笑。

如今,书迷们正目不转睛地期待着罗伯特·兰登历险记中的又一个传奇故事的问世,尽管《所罗门钥匙》上市的时间依然遥遥无期。

<#>

广大读者要是想一睹深居简出的丹·布朗的“庐山真面目”,就租一张约翰·特拉沃塔的电影碟子《酷》看看吧。布朗出席的一场音乐会被摄制成电影里的一个场景:布朗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十分开心。

作家成名之后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成功是命运女神对自己的偶然眷顾?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心理很常见,但是让行内人士颇为不解的是,既然《所罗门钥匙》第一版的市场销量肯定火爆,布朗为什么还这么杞人忧天。

时至今日,布朗还是坚持一大早就起床,到没有电话和网络连接的办公室进行创作,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总是保持着高度清醒的认识。

布朗总是将这一功劳归功于他的妻子,称是布莱斯让他时刻清醒,明察事理。布朗计划继续呆在新罕布什尔的老家。对他而言,这片故土总是那么的温馨备至。而居住在这个别名为“花岗岩州”的居民对于这个世界都为之疯狂的名人从来都不另眼相待。

为了让罗伯特·兰登系列的小说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布朗在《达·芬奇密码》出版没多久就向媒体透露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是那么热爱音乐,他甚至表示接下来的几部小说中书中至少有一部将围绕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及相关的秘密组织展开故事情节。

有传言称布朗将让莫扎特和他的父亲在书中一展身手。这个年轻的作曲家是共济会的一名老会员,他谱写的音乐经常用于共济会的各种仪式场合,《旅人之歌》就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在共济会里晋升而专门创作的。

莫扎特还谱写过《共济会快乐颂》和《共济会哀乐》,但真正引起布朗高度关注的或许是他的歌剧《魔笛》。据说此剧实际上是为了歌颂共济会而创,但后来却又传说共济会谋杀了莫扎特,杀死他的原因是这个作曲家在歌剧中透漏了共济会的一些秘密,有叛教的嫌疑。还有一种说法称莫扎特之死只是共济会阴谋的一部分,因为没多久,瑞士的斯古塔夫三世和奥地利的莱奥波尔多二世也被神秘暗杀了。

这些都只是猜测,布朗也可能正在考虑其他某个根本与此不相干的秘密组织,但共济会一直引以为荣的众多一流会员——包括三分之一的美国总统——其中的故事、无法参透的谜团、刺激的历险场景和紧张的故事氛围足够让一百个兰登去体验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7-10-06
第九章 事与愿违

丹·布朗没料到《达·芬奇密码》会红遍全球,也没想到从《达·芬奇密码》出版的那天起,自己就成了批评家吹毛求疵的众矢之的,这部小说也因此背负了不尽的骂名,数量之多,严词之激烈,无不令人惊愕。

热那亚的红衣大主教说这本书是“一麻袋的谎话”。不久后,也就是2004年秋,黎巴嫩官方颁布法令,禁止《达·芬奇密码》在国内发行。政府安全部门和警察通告全国大小书店和零售商,将柜台上的《达·芬奇密码》——包括英语版、法语版和阿拉伯语版——永久性全部撤下。

布朗坚信,大多数批评家误解了小说的主题。当然也有许多人——牧师、修女、异教徒、女权主义者、终身天主教徒,以及一些称呼自己为回归的天主教徒——都写信给布朗,告诉他他们非常欣赏和支持这部小说。

布朗承担了诸多的罪名,最大的一项就是反基督教,布朗在一个基督家庭里长大,直到今天,他一直都在努力遵循圣主耶稣基督教给的教诲。他的作品同样遵循了基督的基本教义和基督教历史,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没有按照现行的君士坦丁版本来阐释圣经,而是依靠自己的探索和领悟。

<#>

外界的非议丝毫没能影响到《达·芬奇密码》的销售,相反它的销售量还节节攀高。在这种情况下,没过多久,第一批评论书籍面世了。这些评论家都是出色的作家,虽然意见与布朗大相径庭,但是布朗认为他们的论证却很能令人信服,而且非常有力度。意见越是不同,辩论得越是激烈,就越能加深人们对神的理解。布朗指出,许多神学家都相信宗教只有一个敌人——那绝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人们对宗教的漠视。

天主事工会大概是整部小说中最不光彩的一个组织了。《达·芬奇密码》一面世,该组织就立即在新闻媒体和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达·芬奇密码》虽始终声称一切描述皆为真实,但事实却绝非如此。该书肆意篡改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的历史记录,对天主事工会的描述更是毫无真实性可言。布朗对此做了解释,但是争斗依然再继续。

争论的漩涡越转越大,布朗背负的骂名也越来越多。此时的布朗反复重申自己的这个观点:历史上,每种宗教都有自己信奉的男神和女神,但是今天,基督教的主流派系却只祭祀男性,而且只是一个上帝。布朗相信,这种失衡不仅是今天这个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导致这一现象本质的根源。

虽然众多书迷为布朗的这番妙语激动不已,而批评家却指责布朗和两部罗伯特·兰登系列的小说,诋毁神灵,亵渎上帝,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

面对这些尖锐无情的批评,布朗总是表现出一幅泰然自若神情。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7-10-06
第五部分
丹·布朗没料到《达·芬奇密码》会红遍全球,也没想到从《达·芬奇密码》出版的那天起,自己就成了批评家吹毛求疵的众矢之的,这部小说也因此背负了不尽的骂名,数量之多,严词之激烈,无不令人惊愕。  热那亚的红衣大主教说这本书是“一麻袋的谎话”。不久后,也就是2004年秋,黎巴嫩官方颁布法令,禁止《达·芬奇密码》在国内发行。政府安全部门和警察通告全国大小书店和零售商,将柜台上的《达·芬奇密码》——包括英语版、法语版和阿拉伯语版——永久性全部撤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7-10-06
布朗成了真正的名流人士后,就开始减少自己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过布朗对于那些在写《达·芬奇密码》前就结识的朋友联系得却更密切了。图书管理员普兰顿仍然在帮他收集《所罗门钥匙》相关的复杂资料。布朗对这位多年来无私给予自己巨大帮助的人总是十分感激。

<#>

看着世界各地的出版社掀起抢购《达·芬奇密码》海外版权的热潮——到2005年夏天,这部小说已经被译为44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好莱坞自然也不会坐失良机。但最初,布朗并不愿意出售《达·芬奇密码》的电影版权。他觉得好莱坞会让他的作品成为商业化的产物,而失去美感。只有他们确保把它拍成一部漂亮的电影,布朗觉得自己才会同意。

导演罗恩·霍华德肯定答应了布朗的所有条件。《达·芬奇密码》暂定于2006年5月19日上演,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罗伯特·兰登。

<#>

正所谓树大招风,我们可以预想一些眼红的作家很快就会跳出来找布朗的麻烦,而最常用的噱头就是控告布朗抄袭他们早已出版但无人问津的作品。

《达·芬奇密码》出版三个月后,出版公司就收到了这样一封来信。该信的作者称布朗的第四部小说剽窃了他最早两部作品:1983年出版的《达·芬奇的遗产》和2000年上市的《上帝的女儿》,指责布朗借用这两本书的主题和情节内容,私自改编成《达·芬奇密码》。

面对这些指控,布朗唯一的一次公开表态就是耸了耸肩。

2005年的春天,负责主审案子的首席法官同意阅读这几部小说,然后再决定是否通过法庭审判来判决。

2005年8月,法官判决双方小说情节完全不同,没有必要开庭审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7-10-06
第八章 一举成名

《达·芬奇密码》的走红让布朗一夜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不仅是在美国和梵蒂冈,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起这个一举成名的作家。

《达·芬奇密码》上市不到十周,在美国的销量就突破了一百万册。出版社社长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市场销售额来讲,出版史上只有一本书可以与《达·芬奇密码》相媲美,那就是《廊桥遗梦》。该书于1992年出版,两年内共卖出600万册,而且在上市的第一年也曾掀起了抢购的狂潮。但很快,它就相形见绌:《达·芬奇密码》第一年在本土的销量高达650万册,到第二年就激增到一千余万册。

这只是个开端,接下来,不仅是《达·芬奇密码》,而且包括布朗所有的早期小说的销量都创造了出版业史无前例的神话。

《达·芬奇密码》撩拨起读者心底深处的欲望,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完《达·芬奇密码》——有时一口气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强烈的快感让他们拜倒在作品的脚下,膨胀的激情让他们向布朗的前三部小说发起了进攻。

很快,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人们纷纷向相关的出版社订购布朗早期的作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和《骗局》。这几本只卖过几千册的书被重新设计了封面,印上了和书名一样大的丹·布朗的名字,之后也开始一本接一本地出现在全国书市的畅销榜上,有时这四本书还会同时出现在某一周的排行榜上。

正如布朗所料,《达·芬奇密码》果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书中称述的“历史真相”——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耶稣的妻子——激起了许多人购买此书的兴趣,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人的愤怒。无论看过与否,这些人——牧师、世俗天主教徒、福音传道者、基督教新教徒,甚至连梵蒂冈——都纷纷要求各界媒体给予关注,让他们也有机会和时间揭穿布朗的谎言和骗局。此后双方的唇枪舌剑和针锋相对愈发激起了公众的阅读欲望,其销售量也随之一再攀高。意犹未尽的读者吵闹着要看更多——任何丹·布朗写的东西。布朗的财源终于滚滚而来了。

<#>

布朗提出的在封面和封面纸套上设计一些密码的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公司担心《达·芬奇密码》的销量在11月份会下降,于是,为了让读者在圣诞和新年假日期间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与早安美国携手在网上举办了一次名为“原汁原味达·芬奇密码挑战赛”的游戏比赛。由于比赛规定胜出者将在2004年的第二周宣布,这场比赛极大地刺激了《达·芬奇密码》的假日销量。

这就是比赛的全过程:参赛者上网登陆该活动的官方网站,然后开始解密,成功地解开四个密码之后提交个人姓名。看到这些参赛者小心翼翼地四下寻找,布朗仿佛又体验到自己童年时在圣诞节早上到处寻找礼物的那种乐趣。但当得知布朗将谜底泄漏给了那些懒于动脑的参赛者,许多人都在猜测布朗可能不太乐意出席获奖人名单宣布的现场。这种猜测倒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因为这次比赛后,布朗就取消了一切媒体采访和谈话节目。

<#>

带着布朗的书稿投靠新东家的编辑考夫曼曾经是一个二流编辑,现在他一眼看到的都是顶级作家的创作计划和完稿,这种待遇可是他以前从未享受过的。

与此同时,布朗也清楚地表明,没有考夫曼作自己的编辑,他哪家出版社都不会去。许多出版社还在幻想等布朗的第七本小说出版——根据新签的协约,也就是兰登系列的第四部完成——就找机会把他挖过来。但布朗和考夫曼行动一致,所以如果要挖一个,就得两个一起挖——这是许多出版社梦寐以求的,但同时,他们无疑也得付出高昂的价钱。

虽然考夫曼借布朗出了名,但现在,考夫曼在布朗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了。布朗原定于2005年夏天出版的《所罗门钥匙》至今却未见踪影,单凭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这一结论所言不虚。虽然布朗此前一边搞创作一边搞宣传都是轻车熟路,但这次,看起来他好像是遇着大麻烦了。布朗的大名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而现在的布朗不仅要面对《达·芬奇密码》引发的各种争议,而且还肩负着创作一部同样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作品的压力,这一切都迫使布朗与考夫曼更加紧密地合作。考夫曼称他们两人一天至少要讨论一次《所罗门钥匙》,有时甚至更多。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7-10-06
《达·芬奇密码》的迅速窜红使得出版社不仅捞回了花在布朗身上的投资,还使布朗变成了出版社的摇钱树。既然委托人的名望和价值一夜暴涨,布朗的经纪人自然也要将布朗在出版社里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出来。经纪人最初与出版社商议的是预付40万美元购买布朗的下两部小说。

但现在,《达·芬奇密码》不再是书了,从经济学上来说,成了出版社增值的工具,经纪人自然也要与出版公司重新讨价还价了。毕竟《达·芬奇密码》一版印刷的23万册销售一空,出版社早就赚回了他们预付给布朗的稿酬。经纪人与出版社签订了一个为期更长的合同,将布朗与公司的书约——就是全力打造罗伯特·兰登的小说——由两本增加到了四本。

原先的合约当然仍具有法律效力。从法律上讲,出版公司完全可以等布朗交上《所罗门钥匙》的手稿后,再考虑续约的事。但是恐怕到了那时,那些早就艳羡不已的出版社就要抢来抢去了,而公司这边也不希望布朗这颗摇钱树花落他家。

布朗这颗文学巨星已经如日中天了。他现在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丹·布朗”已经成为一个享有特权的商标。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