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日中午,由淡淡茶香为首的四位社区朋友光临醉阑轩小店,席间谈笑风生,谈论诸多话题,尤以茶香兄出口惊人,与在场的南瓜兄相议,录茶兄语录并以之为题成文,以示经典。 dQo$^?
yE/I)GOQjs
“闷骚”,为席间茶兄高论之一点,闲人愚笨,三次问询“何言”茶兄三次轻语“闷骚”,仍不解其意,其间田地耘夫著肘低眉暗笑自顾吹烟,南瓜鸡块正襟严坐不语犹自思索。 !}m8]&
闷骚者,非贬义也,其词源自台湾,属于新兴俚语,其意为“心中极度渴望,却又在表面很克制”。 辞源中有注解,讲“骚”并非简单的风骚,它同时也隐含了“表现、表演”的意思,另有英文“SHOW----表演”的音译传化(SHOW的中文谐音类似‘骚’,与广府话更接近),但台湾实际上说“SHOW----表演”时更喜欢用“秀”替代。故可以推测“骚”音多由香港传入,但组合成“闷骚”后,其“骚”更隐隐透出超越‘作秀’的意境,接近“骚”字的本意。因此说这词不简单是风骚可以解释的。 wC@U/?
uB! P>v6
闷骚————Man Show 的音译,意译为“男人秀”,意思是故作深沉,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闷骚族”是指外表中规中矩,严肃内向;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的群体。 闷骚是一种文化,是自我个性的张扬和与众不同的表达的结合体。这是人类性本能和社会伦理道德相互冲突导致的结果。 cl8Mv
O4 URr
作为新生的俚语,自然有它产生发展的道理,细究起来,选择“闷骚”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这样的潜规则:要受人尊敬,一定要远离“骚”的形象。例如:教师、白领、管理层人员等等必须外表严肃,衣着庄重,不苟言笑。“骚”这个似乎带有贬义的形象和此类人物是绝对不可以有任何关联的。其实在中国,不仅仅局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员,即使是一般的普通民众,在强大的传统文化背景的“道德”压力下,很多人都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本性本能。但我们知道,本性本能即 ~t$VzL1
“骚”却是我们人类与生皆来,自然而然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在这种本能和社会“角色要求”的冲突下,一些人只能无奈地选择“闷骚”来应对。一个“闷”字就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无奈”,这是本能和社会规则冲突下的产物,这大概也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x6P^IkL:
JsdEA
“闷骚”的“闷”只是一种无奈的伪装,是一个假面具。当脱离社会视线“监督”,置身一个确认安全的私人小天地时,就可以抛开“闷”这个假面具,让“骚”的本能得到释放。而且,“闷骚”的人“骚”起来时,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强烈!原因很简单,西方的一个哲人早就说过:越是本能的东西,对它的压迫越大,它反弹的力度就越大。所以说闷骚在于国人来说,只是在外表看来压抑不发罢了。 2!`Z3>Oa
j}M
pc;XOc
据茶兄席间语录言,就闷骚词义而言,闷骚情结远非当今所特定孕育之物,其实乃中国老祖宗儒道所倡导。有古言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其意就是要做到隐忍而不露声色,要隐藏遮掩自己的内心活动,只有这样方能做到“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此为“心术”。可见闷骚意境,早在远古就已被我们的祖先拿捏的非常到位,并在千百年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国民的潜意识里,成为一种评定能力的一个标准。为千百年来儒道思想所倡导。前有“离骚”高唱,后有文人骚客低吟,可见“骚”字缠缠绵绵在华夏风靡了千百年矣。 ,FP
gs0rrS
9{&x-ugM
现今“闷骚”说者又有指女性的一种特殊心态,多有隐讳之意不易尽言,其中的诸多暗藏的东西,多为人性在如今加剧的生活压力下,变异而成的某种本性释放的特殊方式。或为世人不耻或为世人推崇,终究可视为宇宙间最为特殊的高级动物——人,最最私属的本性,作为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他个体本没有妄自菲薄多加评论的权利。 nW[aPQ[R
:udZfA\sW
本人认为,“闷骚”意在深远,非一般人能体味完全,只在其间各自揣摩,玩味品读各自香,莫笑他人风骚不。 .^W0;ISX
"q8'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