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528阅读
  • 4回复

俄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 十万华商挥泪大甩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4-07
俄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 十万华商挥泪大甩卖
    俄罗斯修订后的移民法于15日生效,俄政府还表示将从4月起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并关闭全国115个大型露天市场。受这股“扫地清市”寒流的影响,预计将有10万在俄华商被迫返乡。为此,记者专程赶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面对面采访了正身陷彷徨的中国商人。
挥泪大甩卖   旁人冷眼观
    2006年的最后一天,在海参崴的街头,当地人都在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心情。但在冷清的露天零售市场里,大部分的中国商人都没有休息。为了收回每天1000多元人民币的市场成本,来自山东德州的孙全伟没有收摊,他试图再多卖出一些商品。
    在当地已快5年、拥有两个主营小型家用电器摊位的孙全伟表示,“现在这里所有人都人心惶惶,一些小露天市场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撤了……”孙全伟说,如果真不让干了,就只能回国。
    旁边经营手套的刘美彩气愤地对记者说,一些幸灾乐祸的俄罗斯人还声称“就等着中国商人挥泪大甩卖”,而她现在手上的存货还有10多万元。
    正在拆卸自己摊位的赵波,来自黑龙江拜泉县,他告诉记者,自己抛家舍业太不容易,不如回国发展。
    据知情人透露,俄罗斯新出台的法规让外国人在俄零售市场上根本无法立足,加上常遭警察刁难,受不了就撤,实属无奈之举。
租金跌九成   警察频刁难
    据悉,俄新出台的法规让许多在俄罗斯打拼多年的中国商人都猝不及防,结果是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在当地经营窗帘的小赵说,现在惟有“多卖货、少进货,先保住本钱”。
    他透露,如果新规真的在4月实施了,仅海参崴体育市场的2000多经营户,就会有1/3赔本。而他的一个老乡去年8月才到俄罗斯,其投入的40多万人民币已经差不多全打了水漂。
    来自黑龙江肇州县的老邹在中国大市场旁开了一个中国餐馆,生意还不错。他在露天市场有两个摊位出租,由于俄罗斯政策的变化,过去一个价值近2万美元的摊位,现在2000美元都卖不出去。
    “过去我们忍着警察的刁难,‘委屈’求钱,现在是连受委屈的机会都不给了”,从事玩具生意的孙女士说起这事,有些忿忿不平:“干这么多年,赚的钱又都投入进去了,说赶走就赶走,俄罗斯人也太不讲道义了,他们的老百姓不全靠中国商品生活吗?”
官方华商对话   新政细节或将调整
    为了帮助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华商了解新法规的真实情况,俄罗斯滨海州的《东方侨报》特地与地方移民局等机构协商召集华商大会,由移民局官员出面为华商答疑解惑。
    该报主编薛会林对记者说,因华商平时与当地政府部门交流很少,他就利用自己与俄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
    这场在海参崴高尔基图书馆召开的特殊会议,共吸引了来自滨海州各地的近百名华商参与,滨海州移民局的相关人士及滨海州的几位资深移民事务专家主持了会议。
    期间,滨海州移民局官员向华商简要介绍了新法规的相关内容,但由于实施细则还没有到位,因此无法非常准确地向华商解释如何调整经营活动才能合法。
    俄罗斯移民官还表示,政府最近出台的有关移民政策,细节上准备并不充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还将进行调整。他们建议,滨海州华商人数众多,很多人在当地已有10多年,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适应能力,应该推举出自己的代表,与官方对话,为华商争取更多的劳动指标和经营许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对于在俄华商的去向,薛会林分析后表示,预计将有一半以上在当地从事零售业的华商将被迫打道回府。 (中新)
部分贸易将受限制
    一场针对外国移民及外籍务工的清理整顿运动即将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内开展。
    2006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下令督导俄政府整顿经济秩序之后,11月15日,俄联邦政府总理马上就颁布了一个将在2007年1月15日生效的第683号政府令,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外国务工者将被禁止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4-07
按照规定,从2007年1月15日到4月1日,外国人在售货摊点、自由市场及“商店以外的场所”进行零售业的人数应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从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国人在零售业总人数所占比例降为0,也就是说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已开始重新审视以外国商贩及靠“灰色清关”进来的外国产品为主的“自由市场”,开始重新考虑其为俄罗斯民众所带来的便利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利害关系。
  “让本地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让本地居民在市场做生意能有利可图 ”是俄罗斯政府期望达到的目标,但是能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利可图”并不容乐观。
    措施出台后不久,莫斯科市政府在去年11月底就已率先体验到了即将实施的限制市场上外国劳动力政策所带来的后果:首批市场检查已经让来自高加索地区的人纷纷离开了市场,但市政府按照总统普京的指示为本国生产者预留的摊点依旧是空空荡荡。
    一位负责切尔基佐夫市场管理的俄罗斯小伙子对记者说:“禁止外国人从业是不可能的,那样市场就搞不下去了,我们(这些市场管理者)也要生活、吃饭。”
    对中国商人的影响也并不像报道中那么悲观,除了远东地区的一部分中国商人受到一定程度波及而低价甩卖之外,莫斯科还没有受到真正的影响。
    切尔基佐夫市场位于莫斯科市东部近郊,是莫斯科华人最集中的地方。1月1日至8日是俄罗斯新年假期,全国放假,但记者看到市场并未因此显得冷清,依然一派热闹景象。
(国际)
华商“征战”俄罗斯20年
    1987年的一天,当中国黑河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看到对面前苏联边防检查站突然升起了意味着要求会晤的国旗时,他们绝对没有想到:马上就要进行的会晤不仅会创造出一个“一船西瓜换来一船化肥”的传说,而且也开创了一个“北京的倒爷震东欧”的神话:一大批中国商人趟过“伏尔加河”(俄罗斯的母亲河)后,竟然迅速地在俄罗斯获得了财富。
1987-1994年:过河就会暴富
    借助双方边境会晤站上的礼节性往来,生活在“要大炮不要黄油”时代的前苏联人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日用品的丰富;中国人则在中苏经济巨大的互补性中看到了珍贵的商机。
    尽管限于当时的两国关系状况,双方政府都没有给中苏贸易以真正政府层面上的支持,但中苏的商人们——尤其是中国商人则绝对做到了“返朴归真”:在没有统一货币的情况,中国商人竟然悄悄在边境地区做起了最原始的易货贸易。
    前苏联解体后,开放了国门的俄罗斯人却没有能够得到西方所承诺的经济繁荣,这为中国商人创造了趟过伏尔加河、深入俄罗斯腹地的机会:俄罗斯拥有了可以随行就市自由订价的“市场”(虽然翻译成“地摊”更能体现其俄文的本意)。
    随着规模的扩大,中俄民间贸易的既得利益者们最终还创造出了“包机包税”式的“灰色清关”,北京街头开始出现了扛大包的国际倒爷,而莫斯科等俄罗斯大城市的高等学府则频繁出现了成批中国留学生的身影——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一边在上学,一边在倒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会俄语就意味着可以赚大钱的时代,19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和景岗山合唱的那首《好年头好兆头》歌里,甚至有“北京的倒爷震东欧”的语句。
    然而,由于这种自发式的民间贸易必然是带有更多“投机式”的成份,而投机商人“见利忘义”的本性也最终为中国商品的声誉在俄罗斯的一落千丈埋下了伏笔,“灰色清关”则又成了埋藏在旅俄华商身边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1994-1999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高唱过《莫斯科-北京》的普通俄罗斯民众仍然深深留恋中国上世纪50年代出口苏联的“友谊牌”商品,然而,无序地追逐暴利的中国倒爷们,却最终让俄罗斯民众失去了对中国商品的信心,也让中国商人感觉到了伏尔加河寒冷的一面。
    随着“星期鞋”、“鸡毛服”的不断曝光,1994年底至1995年初,尽管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仍然是俄罗斯的必需品,但却彻底沦落到了“地摊货”的地步,而“本店没有中国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俄罗斯商店最令中国商人触目惊心的广告语。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4-07
就在中国商品的信誉落进峰底的时刻,那些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中国商人,以及那些涉及俄罗斯市场不久的国有贸易公司则扛起了中俄贸易的大旗,而第一批在俄罗斯完成了学业的中国留学生则开始慢慢为中国商人的活动中注入了更多的技术成份。
    但是,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的两次金融危机再次重创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国商人,而那些反应速度较慢、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来自中国的国有公司更是损失惨重,并最终导致很多这样的公司都撤出了俄罗斯市场。
    不过,以1997年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华为公司,以及1999年8月2日开业的莫斯科天客隆店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实力派精品企业,却在俄罗斯华商最为困难的时候,开始了登陆俄罗斯之旅,这为在俄中国商人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机会……
2000-2006年:“自由市场”之困
    在名牌产品的带动以及中俄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中国商人不仅逐渐占领了俄罗斯“自由市场”上的服装及鞋帽销售领域里的大部分份额,而且还延伸到了建筑、蔬菜种植、林业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贸易额的增加,自由市场式的“鱼龙混杂无规则”及“灰色清关”这种历史性的包袱,却让华商们感觉背起来越来越重:虽然俄国政府也承认“灰色清关”的存在是中俄双方的原因,但很多俄罗斯人却将之归罪为了其官员腐败的根源,并因此而产生了对大市场的厌恶、对外国人的反感,以至于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里的一声惊天巨响,带走了多位中国商人的发财梦。
    而且俄罗斯各强力部门兴之所致的“检查”还每每让在俄中国商人跌倒在“灰色清关”的门坎上,直到温州的鞋商一次性损失就达到了2亿多元。于是,中国商人不得不一边数着钞票,一边紧盯着有没有可疑物或是负责查抄的警车出现在集装箱市场上……
2007年至今:超越自我走向“展会经济”
    确实,“肩挑手提”不代表中俄两个大国的贸易实力,“灰色清关”也不是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产物。当俄国商人逐渐成为拥有“双学士”学位的人时,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将不得不面临其商品要适应从“地摊”到“商场”、从“倒货贸易”到“展会经济”的时代性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很有可能要来得更加突然和猛烈。
    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也是俄罗斯整顿经济秩序最关键的一年,即将在明年离任的普京总统势将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超越自我,将自身投入到俄罗斯的展会经济大潮中去,也应是趟过伏尔加河华商必然的选择。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4-07
俄罗斯禁令生效 莫斯科华商市场并未"空荡荡"



2007-04-06    

  从4月1日开始,外国人在俄罗斯零售市场上出售商品已成为违法行为。根据俄罗斯去年制定的有关法令,从今年1月起,市场上从事零售业的外国人比例被限制在40%以下,而4月1日后,外国人被彻底禁止在俄市场从事零售业。
按俄官员的话说,今后外国人在俄罗斯市场上只能从事搬运工、清洁工等“不直接和顾客打交道”的工作。

  4月1日当天,俄罗斯各地移民管理及执法部门对市场上的外国人从业情况进行检查,查获了一些仍在继续从事交易的外国商贩。例如在首都莫斯科,检查人员在莫斯克沃列茨基市场查出4名外国商贩,结果该市场老板被罚了80万卢布。

  法令并非直接针对华商

  从今年年初以来的执法情况看,俄罗斯此番市场及移民整顿运动并非专门针对中国商贩。俄罗斯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移民国家,其绝大部分外国移民来自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华人只占极小部分。在莫斯科,华人占外国人总数的比例不超过4%。因此,从人数上讲,华商也不是俄罗斯新法令针对的首要目标。

  1月份相关法令生效后,莫斯科华商市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4月1日后新法令的执行情况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莫斯科华商所受到的直接影响仍较有限。

  记者当天在莫斯科华商最集中的切尔基佐夫市场看到,市场上人流依然稠密,华人商贩基本仍在营业,这与莫斯科其他一些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似乎俄有关部门在对这一市场“手下留情”。

  在市场的皮货区,福建商人林金桥正整理自己的货架。林老板说,这个市场目前没有什么动静,但听说有俄罗斯执法人员到附近中亚人聚集的柴卡市场检查,处理了一些卖食品的外国人。“或许是因为我们这里规模大,算是做批发的吧,所以没有被查。”即便如此,林老板还是有些忧心,因为市场即将关闭的消息已是满天飞了。

  市场将关闭前景难乐观

  莫斯科市政府有关负责官员不久前对媒体表示,2007年莫斯科将关闭15个市场,切尔基佐夫市场也在其中。政府甚至已经制定好了该市场所在地块的规划方案。

  切尔基佐夫市场位于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市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俄从事批发零售贸易的华人主要聚集于此。

  东部行政区区长叶夫季希耶夫表示,在市场紧邻莫斯科四环路的地段,将划出80公顷土地,用于建设商贸设施,市场解散后可供商户们在此置业。由于市场用地归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和旅游大学所有,是由大学向外出租的,未来市场很大一部分区域将被学校用于建设训练区域。此外,市场部分土地将拨给“伊斯梅洛沃庄园”历史文化公园。由于大学用地属于俄联邦财产,莫斯科市政府正与有关机构协商市场所在地区的改造方案。

  尽管眼下市场上人们依旧繁忙,但灰暗的前景笼罩在华商心头。记者在市场上发现,标有“此箱出租”的集装箱摊位比过去多了。

  两手准备等待最后机会

  “现在大部分人都赔钱,赚钱的绝对是少数人!”林老板无奈地说。他认为生意不景气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来上货的客户少了;二是国内的合作厂商担心俄罗斯政策风险,不愿多发货;三是近期货物通关也不太顺利,货物被查扣的事情时有发生。

  林老板说,现在他基本上不从国内进新货了,主要出售过去积压的存货和别人转手的货物。为了尽早把所有库存清空,他降低了皮货价格,但即使如此,生意还是不景气。他告诉记者,市场上还有很多人的营业收入不足以支付摊位租金和生活开销,但大家都在“硬撑着”不走,都希望坚持到最后,等待最后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放弃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损失,毕竟当初花费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美元购买摊位的使用权,而一旦离开市场,这笔钱不可能从市场老板那里要回来。

  记者在市场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华商目前都做了两手准备,都在利用目前的缓冲时期,“能做的生意尽量做”,同时积极清理存货,以便将可能的损失降至最低。对于未来市场关闭后怎么办,很多人都表示,尽管莫斯科市政府曾承诺要建立商贸中心,为市场上的外国商贩提供营业场所,但这仅仅停留在书面文字上,距离现实还太遥远。

  市场升格提供解决思路

  就在俄全国各地齐声对外国商贩说“不”的时候,俄远东的阿穆尔州布拉戈申维斯克市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该市政府日前宣布,将其辖区内的中心露天市场在原有基础上升格为贸易服务中心,从而使外国人在那里继续售货获得了法律基础。阿穆尔州官员表示,商贸中心不同于普通的露天市场,因此外国人在那里售货没有违背现行法律,这种市场升格的做法从法律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

  而该市的做法也得到了联邦移民局阿穆尔州分局的认可。该州移民分局就此发布通报说,对布拉戈申维斯克的市场“进行的检查表明,99%的外国人有工作许可证,没有违法”。

  俄罗斯的阿穆尔州与中国毗邻,在该州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的外国人有1000多人,主要是中国人。布拉戈申维斯克市政府认为,相对便宜的中国货在当地有很大的需求,禁止中国人售货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而采取类似市场升格的创新做法可以避免出现社会紧张状况,防止物价上涨。目前,布拉戈申维斯克贸易服务中心内的经营活动一切正常,当地居民对此十分满意。阿穆尔州的许多城市纷纷效仿布拉戈申维斯克市的做法,将露天市场升格为贸易中心,以便让外国人能够在那里合法售货。(刘洋)

  来源:新华网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4-07
别看现在没动静~
有了动静就是大的~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