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063阅读
  • 0回复

一切唯心造(恭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3-30
— 本帖被 海阔天空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一般人理解“一切唯心造”时常把“造”字解释为“创造”,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是由心凭空创造出来的。心可以从无到有,想造甚么就造甚么,想造一匹马就能造一匹马出来;想造一台计算机就能造一台计算机;想造人就能造人﹍﹍其实这种理解方法不太妥当。“一切唯心造”之本意并非如此。 否则佛教便成了主观唯心主义了。为了准确理解“一切唯心造“之本意,本文就“一切唯心造”谈谈个人的心得。

一﹑定义


  “万法唯心”,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宇宙万有无非一心所造。


  “三界唯识”,全称三界唯一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识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心为万物之本体,凡三界生死、十法界众生等,实是妄想心所变作。正如《六十华严》卷十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心造诸如来。”


  由此可见,心不但可以造物质世界,也可以造精神世界;不但可以造五浊恶界,也可以造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不但可以造苦恼的凡夫众生,也可以造福德圆满的诸佛菩萨。那么心是如何造宇宙万有的呢?为了清楚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心是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


二。心是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


  佛教讲,根﹑境﹑识三者和合,方能认识事物。三者缺一不可。例如:在一场讲经法会中,尽管法师讲法的声音很响亮,聋人也有心听法,但他因为耳聋都是无法听到法师讲法的,因为他缺耳根;一般人虽然耳根具足,但法师讲法时某人在打瞌睡,或心不在焉,他对法师所讲之法也会充耳不闻,因为他的心忙于打瞌睡而没有参与听经,所以他仍无法听到法师讲经的内容;同样,如果一个人有心听法,耳根又具足,但没有法师讲法,他也是无法听闻佛法的,因为缺乏外境──讲法的声音。只有当有法师讲法(外境),听法的人耳根具足(根),又用心听讲(识),三者合一,才能听闻佛法。


  以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对准确理解佛法极为重要。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做学生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印崇禅师召集众多弟子,问:“风吹幡动,究竟是风动呢?还是幢动?”众弟子议论纷纷,有的说风动,有的说幡动,各说不一,此时站在众弟子中的慧能挺身而出,答道:“是人心动”。印宗禅师听后,大为惊诧,知道慧能已经“悟”了。在此典故中,慧能禅师之所以得到老师印崇禅师的赏识,就是因为他深知,风和幡只是外境,是识认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要真正了知风动还是幡动,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我们的心一定参与(心动)。如果没有心的参与,我们就不可能感知风和幢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是否动了。所以慧能大师才纠正其它同学的不足,指出是“心动”。这儿,慧能大师所讲的“心动”,


  其实是他强调在了知事物时,我们心的参与非常重要。现代不少学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认为比六祖大师的悟境还要高,拼命批评慧能大师讲“心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关键的问题就因为他们不明白“心”在我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总上所述,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境﹑识相触才能认识宇宙万有。在这三者中,根与境的伸缩性较小,而心在了知宇宙万有时起作关键性的作用。


三。心了知的对象──世界的概念


  我们的心了知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


  现象世界是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官能感觉──即前五识,以逻辑推理演绎出来的世界,佛家称之为戏论世界。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称之为比量。佛学家研究的对象是真实世界(或本体世界),其研究方法是凭“内省“、直觉,它不但不能用官能感觉,并且要把官能感觉和其它意识作用──即第六识──完全断除,而以直觉方能领悟本体世界,其结果是不能与人共见,因此甲僧所证得者,还令乙僧、丙僧互相印证。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佛教称之为现量。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直觉去了知事物的机会其实很多。譬如在审美活动中,依靠的就是这种直觉。譬如看到一朵花,你就觉得它很美,但若要你从逻辑推理上找出花儿美的原因来,这大概是强人所难之事,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很多情况下靠的就是这种直觉,有时语言是多余的。譬如当我们第一次和人接触时,直觉告欣你其人很善良、可靠,可以变成知心朋友;而有些人你看一面后便觉得没有缘份,无法沟通。所以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成道,靠的也是直觉内省悟出了宇宙人生的规律。灵山会上,佛陀拈花微笑,众人皆不知其意,唯有大弟子迦叶报以会心的微笑,所以佛陀宣布说:“吾有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这告欣我们,真正的法是远离文字,只能靠直觉领悟来体会它。所以直觉很普遍地存在着,也很重要。既不是通过直觉证实,又不是由逻辑得来的东西,便不是真理,佛家称之为非量。


  佛教所讲的“一切唯心造”,其实是指我们的心所造的现象世界,而非本体世界。


四。心是如何“造”现象世界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当根﹑境﹑识三者相结合时,我们才开始认识宇宙万有。而三者中“心”最重要。因为只有用我们一颗纯净的心才能真正了知真实世界,它是独立存在的,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它。用禅宗的话讲,“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可惜我们的这颗心如同纯净的水,很容易受染污。


  水本来是纯净的,如果放入红的颜色,人们称之为红水;如果放入黑的颜色,人们称之为黑水;如果放入绿的颜色,人们称之为绿水。如果用它来洗碗,人们称之为洗碗水;如果用它来泡茶,人们称之为茶水;如果用水供佛并念大悲咒,人们称之为大悲水。同样,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如果被贪染污,人们称之为贪心;如果被嗔染污,人们称之为嗔恨心,如果被痴染污,人们称之为愚痴心;当我们高兴时,我们便拥有一颗高兴之心,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便拥有一颗善良之心。当我们在清水中放入一颗宝石时,我们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把宝石放入红水中,宝石看起来便变成了红宝石;如果把它放入浑水中,宝石看来起便模糊不清;如果把宝石放入黑水中,我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宝石!同样当我们的心被这些烦恼染污后,便无法看清楚事物的真面目。即使在同一种情况之下,依据心受烦恼污染程度的不同,各人反应出来的现象世界因此亦各不相同。譬如,同样是清风明月,在人心情好时,觉得特别的美好,自然发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赞叹;然而在客途的忧愁人眼中,凌晨的明月便会令他发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感叹;在游子眼中,一轮明月又能引起他思乡之情:“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如,同样是晚霞,在人心情好时,它便会有“落霞兴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赞美;而在愁人眼中,却会发出迥然不同之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于“明月”与“黄昏”之本来面目为何物?烦恼众生则无法领悟。


  所以当我们的心被贪﹑瞋﹑痴等烦恼染污后,就好象自己给自己筑了一道围墙,使得我们不能看清楚墙外事物的本来面目,从此以后,我们便无法了知真实世界。其必然结果是当我们这颗心和真实世界相接触时,由于贪瞋痴等自私的观点的影响,产生种种分别,因而创造了一个与本体世界面貌全非、颠倒梦想、虚幻不实的现象世界,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本意。


  我们的心所造之现象世界可分为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又可分为动物界和人类。因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们的心是如何“造”这个现象世界的。


(一)﹑物质世界


  科学家讲,地球的寿命已有四十六亿岁,而人类的出现也只是几百万年前的事儿。当人类还未出现之前,地球应该是一个整体,可是当人类出现之后,由于我们的分别心,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分成形形色色的国家、地区、省、市、县、乡以至每一户家庭;甚至在小得可怜的家中,又把它瓜分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我的房间、你的房间、卧室、客厅等等,地球因此被瓜分得七零八落。所有这一切都是人心所“造”出来的。


  物体本来是中性的,各有其功用,无所谓好与坏,贵与贱,萝卜不会羡慕白菜,芍药不会羡慕牡丹,它们各有各的妙处。而然由于人类的贪婪,经过人心反应出来的现象世界与世界的本体迥然不同,中性的物体也变成了有贵贱之分。譬如石头和空气,本来有各自的功用,无有高低之分,但人类从自己功利的角度把物质世界重新划分,重黄金而轻空气。如果从人类生命有用的角度来讲,空气应该比黄金更重要,人一辈子没有黄金绝无生命之忧,然而人不能一刻没有空气,否则就有生命之忧!为甚么人们仍然重黄金而轻空气呢?就因为物以罕为贵,人心在作怪。


  再如金钱,古代人类以物换物,后来发展成以贝壳换物,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纸币,便认为它很有价值。工作一个星期只能换取两三张纸币。其实这两三张纸本身的价值极微,只因人心认为它们是钱,给予这几张纸特殊的价值观。然后把它们存入银行,看到银行存款不断增加便开心。其实存款的人是自己骗自己欢喜,突然一病不起,他满脑子的全是些空洞的存款数子,其它甚么也带不走,真正受益的是用那些利用他的钱投资享乐的大老板!


  由此可见,物质世界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它是虚幻不实的,而无知的人们非常固执其为实有,因此为物所累,痛苦不堪!


  我有一位朋友,存了好多年的钱,才买了一辆平治车子,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贝,于是给自己订了几条规矩:出大太阳时不能开车,下两的天气不能开新车,路面不平整的地方不能开新车,太窄的小巷里不能开车进去,也不借给任何人开!回家后,先用湿布擦拭干净,再用干布抹干湿气。由于他也不让他的妻子使用这辆车,所以他的妻子深表不满,时常跟他闹别扭,偶尔还讽刺几句,“车子是你的大老婆,我是你的小老婆,你让车子给你做饭去。”可怜的这位朋友在没有车子时还是一个自由人,有了车子之后,给自己找了个主人,自己成了名符其实的奴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身外之物看不开,放不下,年轻时为升学功名所苦,成家后为住房、车子、事业而奔波;中年时为养家活口所累,一辈子为身外之物所累,实在既可怜又可叹!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