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322阅读
  • 2回复

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0
也许你正在为你两周岁的乖儿子整天的翻箱倒柜、追打耍闹而烦恼,“孩子是不是患了多动症?”

  可能你正在为刚上中学的娇女儿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和你们说话而气愤,“这孩子是怎么了,以前可不这样子的!”

  或许你正在为读高二的儿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频繁与异性同学交往而担忧,“现在就这个样子,将来可怎么得了?”

  ……

  就是从这些“也许”“可能”“或许”当中,我们不难读出为人父母的“艰辛”:孩子小的时候,担心健康,安全;孩子大了又担心学习,成长。可以这样说,自从这个“小天使”降临后,他(她)便成了你们一生的牵挂。

  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你的种种不解、困惑,也随之而来:活泼好动的儿子经常被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太“疯”向你告状;儿子每次十分钟的作业都要磨蹭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名列前茅的女儿总把自己的“心事”藏进那个带锁的日记本里;刚读高中的女儿经常参加集体“Party”,是不是已经早恋了?……

  我们的家长不禁要问孩子,你们这是怎么了?怎么变得越来越让我们不理解、不可思议了?好多家长已经发出了“孩子,爸妈怎样才能走进你呢?”的呼喊。这就出现了一个亲子沟通问题,就是这个沟通,就难住了几乎所有的家长,话又说回来,与自己的孩子对话就这么难吗?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家长自己的问题,这恐怕还说不好。不过,从我的执教经验来看,还是家长自己的问题。问题的根源不是父母不想沟通,而是父母不会和孩子沟通,不懂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方法,还有一点,当然也是孩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沟通的动机。父母沟通的动机太明显,这样本来很融洽的氛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就像很多家长的做法那样,把本来可以教育孩子的交流聊天,变成了痛斥孩子的“批斗会”,这样孩子能接受吗?潜移默化,用交流启发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把要表达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其实就像移栽一棵树一样,你若从它的根部刨土,这树肯定死掉了,但你从远一些的地方刨,树就容易成活。其实与孩子沟通交流也是同一个道理,不要直接谈网瘾、早恋等等。直接一说孩子当然就烦了,就不愿与你交流了。

  其实家长的这些担心都是正常的,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想了解孩子多一点,无非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但是父母的唠唠叨叨,耳提面命又着实让我们的天使“烦”透了,这其中就有一个艺术在里面。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较难理解的举动,不应只一律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少年的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

  每一个父母都想走进自己孩子的心灵,但是事实上有99%的父母没有做到,而且还得到了相反地回报。这些都是我们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作用的结果。

  要想走进孩子必须先得走近孩子,这是我想要强调的。可能很多父母要问,我们怎么没走近孩子了?我们天天的吃住都在一起,甚至连上学我们都要送到教室门口。所有这些的“近”,都是距离上的“近”,而我今天所强调的“近”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接近”,你可以和你的孩子天南海北,可是你们的心却挨的很近,就是那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这比那些整天待在一起,最终却反目成仇的亲子好的多,比如前几年浙江金华的徐力母子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的父母恰恰就是在走近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造成没有“走近孩子”甚至是和孩子越走相距越远。

  我们成天关心的还不够吗?饭是我们给盛的,书包是我们给收拾的,牙刷也是我们给挤的牙膏,甚至连洗脚水都是我们给倒,我们还能怎么样?其实父母所作的这些,都是无用功,完全可以不这样做的。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上的关心早已经“过时”了,孩子们都渴望心理上的平等。

  来看看“我有时不听父母话的原因”的调查结果吧!“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就听不进去。”“家长遇上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很生气。”“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这都是来自孩子的心声,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已经发生了动摇!
走近孩子,听起来很容易,其实要让一个不会走近孩子的家长来做又绝非易事。“知心姐姐”卢勤在《写给世纪父母》当中提到的现代孩子成长出现“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所有这些不知我们自诩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是否了解了,是否想了解?

  那么,怎样才能走近孩子,走进孩子呢?走进孩子需要父母全面地了解孩子、充分地理解孩子、真心地尊重孩子。

  经常倾心交流 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就是“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莫过于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们班上新来的那个同学叫什么名字吗?喜不喜欢他?等等。平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平等对待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以一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的,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个头不高,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被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我们做家长的就不必太苛求。这里所讲的平等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这样严重的压制了孩子身心的发展,好多孩子的一切行动都是看父母眼色而做的,如果家长的做法是对的,那样对孩子来说还算没什么大问题,如果家长自己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变形”的行为,无疑,孩子也遗传了“基因”。所以家长要蹲下来多了解孩子的所想,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这个已经不会因为温饱问题而整天忙碌的现在,是很重要的。

  容忍合理错误 容忍孩子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 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妈妈感到不可理解。老师说:“孩子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创造力,你不该打骂他。”老师建议采取补救措施,带孩子去钟表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位老师就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正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他任意翱翔” 。

  适时表扬鼓励 很多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模样,还有什么出息。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70多分,不错呀!

  杜绝错误教育 我们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

  (1)经常询问班级排名。家长不能以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复强调名次,势必使孩子陷于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2)经常指责孩子失败。比如有两个孩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语文成绩,我相信这次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实践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给孩子摧毁性的预言会造成伤害。

  (3)包办太多,习惯难养。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承担的最主要的职责不是陪读,不是代替,而是培养一个好习惯。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包办太多,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做基础,独立学习能力自然建立不起来。于是,家长越着急,孩子越不急,反正一切都由别人替自己操心。结果,家长很累,孩子反而不长进。

  (4)经常制止孩子玩耍,命其回到书桌前。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学”,而且学之不尽,孩子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成功的教育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恰当的教育,则只会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了。

  (5)简单棍棒教育,形成心理障碍。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谎、懦弱、孤独、固执、粗暴、怪僻、喜怒无常,以至于影响孩子的终生。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好多家长感到无助,感到迷茫。事实上,只要你放下家长的架子,只要你把孩子当作“成人”家庭成员,只要你多留意一些孩子的细微变化,只要你平时多加强一点自身的学习,你就会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心里。那时,孩子是绝对不会拒绝你的爱的!

  平等是阳光,理解是养料!只要我们善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进步,都会成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12-0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