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920阅读
  • 5回复

鲍昆:别挎着照相机跟我谈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9-06
        作为唯一一位全天授课的老师,鲍昆除了谈摄影,带来了更多其他学科的概念,自媒体、公共媒体、文艺青年、外省青年、现代性、当代艺术,无疑,这是一堂关涉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史的摄影综合课程。或许,从摄影之外看摄影,才能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摄影,才能打破那些所谓的摄影神话。所以,下课后学员的第一问题是,能否帮我们开书单。或许,真的,我们该补补课。

    当然,正如主持人省摄影家协会吴宗其介绍的那样,鲍昆不仅仅擅长说摄影,“我依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开始做报告前,鲍昆自信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1.今天的摄影界生态

解读当下的摄影主流文化现象?从历史上说,要追溯到1979年的四月影会。当时的四月影会提倡个人的,独立的,自由的,真实的影像。它的“敌人”,即1949年以后,文    革时期的宣传摄影,专制,集体,虚假的色彩。我们都曾参加文    革以后的中摄协,我们知道,只有四月影会在真实上有所突破。

    初期,四月影会曾遭到中摄协“绞杀”,后来慢慢获得了合法性。但四月影会做了三期后就退出了,它也应该退出了。因为到第三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复兴,公众意识、大众意识的兴起,它变得大众化、庸俗化了。

    1982、1983是两个机构相互交替的几年,后来,随着四月影会的退出,整个媒体就迅速地被沙龙化了。中摄协再次强化了评委化制度,任何离经叛道的照片不会让通过。我们消解了专制,而最终,个人化又被庸俗化所替代。摄影走向了沙龙唯美。中摄协一家独秀。像浙江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中摄协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这种官方的产物最终演变成一种大众的文化概念。它和专业的摄影要求不是一回事。

除了刚才这段历史渊源之外,还和我们长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再有一个横向的现代主义。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横向的,我们和世界的沟通不通畅。纵向的,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高,或者说我们摄影界对传统文论思想没有深刻理解。所以才造成今天的摄影界的生态。

2.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艺术是一个非常过时的词汇!

     我多次强调,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这一点是解读很多文化现实的一把钥匙。摄影是公共的,通用的消费技术,可以花钱买。而其他艺术,学画画,做雕刻,都要有一些基础技术的把握,唯独摄影不需要。在早期,摄影有两个东西赋予它,一个是钱,一个是权。很多摄影家由这两个东西组成,现在仍然余韵未消。但是现在,摄影原来的地位、身份特征不断消解,和传统的表达媒介纸和笔等同。摄影只是一种影像的写作。所以,人人都是摄影家。

    我非常反感有人和我讨论:摄影是不是一种艺术?说这话必须有前言后语,不能张嘴就来。今天,拿着照相机的都是一个摄影家了?这个摄影家的潜台词是:我是摄影艺术家。事实上,艺术是一个完完全全非常过时、过气的词汇!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多高尚,好像动不动就成了艺术家。
有人找我谈艺术,我和朋友们都会心一笑,这是一文艺青年或者文学青年,现在也叫摄影青年。是那种半吊子,没见识,又略知皮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200多年发展史的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它开始的一天,也有它终结的一天。在今天的思想知识界看来,“艺术”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3.艺术的滥觞:从“手艺”说起

     “艺术”这个词汇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和“手艺”相关联。我们今天的雕塑家、画家等艺术家那时只是“工匠”!和种地的,扛活的一样,都是劳动者。

     艺术和现代文明进程,现代社会萌芽有关。虽然诞生几百年,但实际上历史非常久远。早在7000年前,人类就发明了怎么做碗,怎么做杯子。但当时,大家只要求使用价值,这也是艺术最初的功能。到了18世纪,随着文明的发展,财富不断积聚增长,到了一定程度,阶级出现,分工出现。富人在使用器物时,超越了使用价值,要求审美。所以某种程度上,艺术的出现,是那些富人、资产阶级、地主富豪、皇室推动的。有钱阶级满世界找工匠,工匠成了稀缺资源,他们开始尊重匠人,折腾来去,匠人地位提高了,匠人的作品价值就高了。18世纪,一些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这时,“艺术”这个词汇出现了。


     4.摄影之伟大,在于它带来民   主、自由、真实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机器出现了。这又带来一段农耕、手工时代和机器工业时代的交替。像我就经历了手工、机器时代,现在是后工业时代。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工人,这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牛的职业,和机器打交道。

     我们从手工艺时代进入了德国学者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照片轻易地取代了画作。也因为机械复制的特点,摄影曾经被很多艺术家所鄙视,说你们都是一帮没有艺术能力的人。但是今天,我们恰恰想证明,摄影这个表达媒介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媒介。

    我在西安美院讲课,下面坐着摄影系和绘画系的。我就说,摄影系的孩子们,你们直起腰杆来!画画已经过去了,只有摄影是今日之伟大媒介!因为摄影给了我们民主、真实。今天,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身份、阶级的限制,摄影给了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当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从而也来来整个社会的自由、民主、真实。而真实、真相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奋斗所追求的东西。这些都原有的艺术不能给予我们的。比如绘画,在手工绘制和自身记忆的过程中,绘画都会出现误差。唯独摄影,只要我在现场,只要我摁下快门,他就给我留下了时间的这个点和社会历史运作过程中的这一场面。这才是摄影伟大的地方。

     5.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

     我们经常赞扬我们的四大发明,往往不谈其他民族的伟大发现。摄影术是法兰西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它的出现首先是记录了真相、表达了真实。第二,摄影术是一种视觉化的信息。第三,它增加了我们表达自己的自由便捷。第四,它是一个科学发现的一个伟大利器。这几项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们的文明雪崩式地提速了。比如我们的现代科学,我们对宏观、微观世界的观察和了解都离不开摄影术。

    第二点,摄影为我们提供视觉信息。摄影术发明之前,所有信息都是道听途说,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根据学者对所有的细节考证,已经证明,马可波罗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他是道听途说写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还有戚继光抗倭,事实和历史教科书上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有照片相佐证,就不会这样以讹传讹。所以,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这是它诞生一百多年来,直到今天依然会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摄影能让我们认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自打我们有思想以来最最永远和神秘的哲学命题。那些历史照片永远在提醒我们,我们是谁。这也是摄影术特别伟大的东西。

    6.沙龙摄影的那些事儿

    摄影术的诞生语境非常混杂,当时艺术正在大规模体制化。艺术的团队意识出现,跟着出现艺术的制度,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好坏标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湖”,一定会出现江湖。小艺术家,大艺术家,还有那些管艺术的人。发明摄影术的人,得要进体制啊。就像现在那么多人,要进中摄协,要入省摄协。为什么进体制,要分一杯羹啊!于是,这些使用新媒介的摄影者,反而低三下四地往这个体制里钻。本来真实瞬间是摄影术最伟大的东西,但是当时他们一致地避免这个东西,真实哪叫艺术啊!不是艺术怎么进这个圈啊!所以他们拍出一张照片,就吐一口唾沫在底片上,做一些雕虫小技。从1870年到1925年,整个社会在沙龙化,叫画意摄影。人家为了像画去做,而不是现在我拍的东西好看。这些东西我们50多年前就玩了。现在所谓的新锐,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好好说话。

    7.布列松从没说过“决定性瞬间”

    大家崇拜无比的布列松,其实只是当时法国一个不错摄影师,远远没有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他是怎么成名的呢?当时办展览同时要出画册,布列松没多少文化,他并不是有多少思想的摄影师。所以我不赞成大家看什么摄影师访谈。看那东西干嘛,摄影师不是思想家,不是理论家,有些都是问了总要说,胡诌的。中国外国,都甭看。编辑胡诌的,编辑蒙他,就叫“决定性瞬间”,这是美国最新潮诗人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后来所有人去查这句话,都没找到,现在估计就是编辑一拍脑袋定下的。广告词嘛!后来布列松还挺受用的,也不吭声,就接受了。直到老了,才说。香港摄影家曾家杰老先生在80年代当代摄影艺术学会杨绍明的翻译,他曾经和布列松做过很长时间的谈话,曾家杰后来撰写文章中就提到,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06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9-06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9-06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1-09-0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9-06
说的真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