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278阅读
  • 6回复

【远山】2011年3月12日(周六)洞沟穿越龙泉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20
— 本帖被 管理员 从 辛集远山户外 移动到本区(2017-08-14) —
活动:穿越
目的地:洞沟穿越龙泉寺
强度:中等
出行:旅游大巴
费用:40元(车费+保险)
时间:周六早7点出发(3月12日)
餐饮:午餐自带,多带水
个人物品:登山鞋、登山杖、冲锋衣、头巾、双肩背包、水(一定要带热水、活动室有保温瓶出售)手套、个人药品、墨镜、相机、一定要带够充足的电池
报名地址:朝阳路北段、市府街交叉路口往南300米路东(辛集市远山户外运动俱乐部)
报名电话:031189156969   15373056199、13931851858
集合地点:辛集远山户外运动俱乐部门口(朝阳路北头路东)
[ 此帖被远山自由鸟在2011-04-18 17:47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3-09
为爱 穿越
     在穿越了白果树之后,我便热切的爱上了冬天。于是,在这个算不上温暖的冬天,我心里经常荡漾着春天般温暖的感觉。
    一个多月了,我没有机会爬山。我的心便仿佛蛰伏在了黑暗的冻土层中,灰暗而没有生机,然而,异常幸运的是,在今年第一次穿越的时候,便赶上了一个飘雪的日子。
    2011年1月26日早晨七点从活动室门口出发,老大在车上便说将今天的五峰山穿越到常河改为了洞沟穿越龙泉寺,因为五峰山有个悬崖怕今天太湿滑没法攀爬。我无所谓,去哪里都成。只要是山里,都有无限的乐趣。倚在座位上,静静的看着车窗外飞舞的雪花。那些白色的精灵,如蝴蝶般翩跹,柔美而轻盈。朦胧中,恍然有一片雪花“倏地”落在了我的心里,瞬间,它凉丝丝,甜津津的便在我的心里融化开了。心中竟有了一种清甜柔媚的感觉。
    小时候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日子吗?每逢下雪,便可以穿着厚厚软软的棉衣,和小伙伴们一起滚雪球、堆雪人了!白茫茫的雪地里,映着我们一个个红扑扑的苹果脸。嘴里呵着白气,额头上却沁着细密的汗珠。散伙回家后,还可以围着火炉吃热腾腾的烤红薯!
    然而,长大后的这些年,那些飘雪的日子,我都在做什么了?我的记忆一片空白。为什么越久远的东西,反而会更清晰?可能记忆真的如酒,尘封的越久,就会发酵的越香甜醇厚。我害怕长大后的忙碌和孤独。总想追寻一些原始而简单的快乐。所以,我爱上了爬山,因为,爬山能释放我身体里积蓄最深的能量,找寻回一点童年的感觉。
    正在神情恍惚的时候,车已经停在了山脚下。于是背上行囊,向山路上进军。空气清鲜湿润。不知道什么雪已经很小了,零星的雪粒轻灵灵的从我的衣服上滚落着。山路上薄薄的铺了一层轻雪,踩上去居然没有一点湿滑的感觉。原以为会因道路艰难,大家只能在山谷里欣赏雪景的。没想到小雪不但不影响爬山,反倒增添了几分情致:山路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全都被雪浸润了,呈现出它们本身的青绿色;低矮的小灌木上落雪之后,枝条全都毛茸茸的,很是可爱;长长的荒草也都软软的斜倚着,散发着淡淡的柴草清香。平日在晴空万里之下,于山间远望则群山连绵,仰首则峰峦巍峨。而今日的景致却全然不同了,小雪之后整个山间云雾弥漫,四周山的轮廓影影绰绰。山顶更是隐没在朦胧的雾气中,让你疑心这山是没有尽头的,那些熟悉的山涧也都在雾霭中变得深不见底了。置身于温润潮湿的山间,已然全没了往日那种苍凉悲壮的大气磅礴。似乎这巍巍太行已由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汉子幻化为了一个秀丽温柔的江南小女子了!
    在这样温润的山间,看着轻雾缓缓的在山谷间轻悠悠的飘荡,以往见到山景之后我心里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冲动也变为了淡淡的愉悦和宁静。轻悄悄的,就这样闲适的,步履轻盈的行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我的心情也像山色般空灵而潮湿起来。是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所有的一切都该在这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做一次彻底的洗礼吧!也许在某个清晨,你的心上也会绽放出春天的第一抹新绿!
    午餐过后,才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山脚下。洞沟村的旧址便呈现在眼前。房子大多是用灰绿的大石块建成的。很多墙体已经塌败,木制门窗在经年之后都变成了暗黑了。没有人气的村庄,显得异常幽寂。不远处是洞沟新村。房舍整齐,鸡犬相闻。近在咫尺之间,新与旧,明与暗,成了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
    春与冬,是不是也近在咫尺了?雪早已停了,山坡被斑驳的薄雪浅浅的覆盖着,隐露着大山被雪水润泽了的肌肤。也许在这场雪后,小草就会在某个夜里被春风唤醒,一早起来它们就能探出鲜嫩的小脑袋了。
    忽然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山啊,我爱着的山啊,真想躺在你弥漫着青草气息的怀抱里!
    人群远去,我们遗留在山间的足迹还散发着淡淡的温度。山里静悄悄的。我闭上眼睛,回想着落雪的声音,真美!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3-09
雨雪天穿越洞沟龙泉寺
    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雨夹雪,随远山群员穿越洞沟龙泉寺。群山雪景迷人,实在难遇,感触颇深,恐忘却此景此情,写诗一首以记之——沧海一声笑。


风吹雨打雪花飘,
黑云压顶雾缭绕 。
巍巍群山披银装,
冰挂压树笑弯腰。
红黄黑绿谁人描,
远山红旗服帽包。
风流人物今何在,
雨雪洞沟山顶找。
[ 此帖被蓝鹰在2011-03-09 04:3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3-09
燕赵晚报:河北鹿泉小山村发现清末告示碑

[2008-09-26]

  一百多年来,一块青色的石碑深藏在鹿泉市上庄镇洞沟村的山沟里,历经风吹雨打,一直默默伫立在大山深处。几代人从它面前走过,但很少有人知道是谁立了这块碑,它上面又刻了些什么。直到近年来,有人把它从山沟里移出来,安置到村里的小路旁,才有人逐渐注意到,原来这是清光绪年间县令告诫乡民不要砍伐树木的告示碑,违者严惩不贷。
  大多碑文清晰可辨
  洞沟村是太行山下的小山村,离市区只有十多公里。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村里时刚下过雨,清新的空气中有着泥土的芬芳。沿着土路向西、向北,走不了多远就看到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小庙。正对小庙有一块青色的石碑。石碑立在高约30厘米的碑座上,总体高近两米,宽七八十厘米。碑身、碑座都由普通的青石雕成,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风雨剥蚀,有的地方已经裂缝,但保存比较完整,大部分碑文字迹清晰可辨。
  清末县令的“禁伐令”
  这到底是什么人立的碑?说的又是什么事?记者在碑文第一行看到,这个立碑的人来头还不小:“钦加四品顶戴,赏戴花翎,尽先补用,直隶州知州□(此字模糊)县正堂……”。碑文的前半部分内容大意是洞沟村附近有一年遭了旱灾,远近村民都到灵泉山上的龙王庙求雨,结果普降甘霖。为了感谢神灵,人们集资在山上种了不少树。
  后面的碑文是:“……倘有不肖之徒擅行砍伐……严行惩办,本县言出法随,绝不宽贷。”这才是碑文的“重头戏”,说的是不经批准,一律禁止砍伐树木,否则严惩不贷。
  记者看到,碑文最后有立碑的日期:光绪六年二月二十九日,还有个公证人叫王延年。
  九旬老人:禁伐是为了酸枣枝?
  光绪六年就是公元1880年,也就是说,这块碑已经有128“岁”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里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这块碑立于何时,也不知为何而立。
  村民王玉柱带着记者找到了他的老父亲,92岁的王荣荣老人,也是村里年纪最大的男子。老人说,小时候听父辈人说,立这块碑是为了“禁山”,不让人到灵泉山上胡乱砍伐树木。至于“禁山”的原因,老人说,听说当时的县令要用山上的酸枣树枝围成监狱,监禁犯人。因为酸枣枝多刺,这样犯人就不敢逃跑了。
  有关人士:此碑很有价值
  昨日下午,记者与鹿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亚昆取得联系。了解到这块碑没有残缺且内容是“禁伐告示”后,张亚昆兴奋地表示,这块碑很有文物价值,因为它可以反映出清末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等。“我们平时所见的碑以‘布施碑’为最多,如果是记录地震的‘地震碑’或是这种‘告示碑’,就比较有价值了。”张亚昆说,他们正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他会到现场对这块碑进行查看。(河北文物局 燕赵晚报)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1-03-09
小小山村沟里藏

  指路人旁白:当初我走到这里,看见这个村藏在山沟的树林里,就很好奇,走进去一看,所有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的,保存得还算完整,几乎没人住了,整个村子的轮廓却还在。

  从石家庄市中心出发,乘坐开往龙泉寺方向的公交车,在龙泉寺的前一个路口下车,就可以一路通向洞沟村,前后大概只需要1小时。下了车,是一条大约宽两米的乡间小路,两旁是长势茂盛的庄稼,回头可以清楚地望见山腰上的龙泉寺。

  顺着蜿蜒的小路往下,就可以走到洞沟村。郁郁葱葱的榕树、石榴树、皂荚树布满了山沟,如果看得再仔细些,就会发现隐没在树木之间的是一座座石头房子。这些房子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分布在蜿蜒的山路旁边,从这家走到那家,要上坡或是下坡才行。这个村子并不大,房子不过几十间,而且大多已经废弃,只留了光秃秃的石头墙。所有的房子都用石头垒成,新一些的石缝里已经嵌上水泥。偶尔传来几声慵懒的牛叫,原来这里还住着人。

  在一棵榕树下,有两位中年妇女在闲聊,其中一位姓耿的大姐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 她介绍说,“这个村子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有的出门打工,有的出去上学,还有的在外面盖了房子就不回来了。现在在这儿住的就剩下7户了,也就十来个人,差不多都是不愿意离开的老人。”79岁的李树英老人听觉灵敏、口齿清晰,独自一人住在洞沟村。“听老人讲,原先没有洞沟村,附近南庄村有放羊的兄弟俩走到这儿,见这儿水好树多,就砌了口井,在这儿住下了。”

  老人说的那口井至今还在为几位村民服务。井口上方是用石头垒成的棚子,很是别致,井下水声潺潺,井的旁边有个小水池。

  新村建在山腰上

  指路人旁白:咱们刚才看的是老洞沟村,半山腰上还有一个新洞沟村。老洞沟村村民在翻盖新房的时候把房子盖在了山沟外面,其实山沟里和山坡上其实是一个村。

  记者试图追寻这个村子的历史,但除了祖祖辈辈留下的传说之外,李树英老人没能说出什么,她主动提出带记者去村委会。跟着老人穿行于废弃的石头建筑中,时光仿佛倒流回了几百年前。小巷宽约一米,抚摸着两侧的石墙,好像走进了遥远静谧的古代,完全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沿着小路一直向前走到半山腰,就来到了新洞沟村。说它新是因为它既没洞,也不在沟里,但在此居住的村民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洞沟人。原来,洞沟村民翻盖新房时都没有选择在原地重盖,而是把新房子盖在了山沟外面,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好处:一是交通更加方便,而是为我们保存了完好的老洞沟村。

  来到山腰的新洞沟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中。这个村庄与其它无异,村委会大院也是崭新的现代建筑。曾当过多年洞沟村村干部的王云路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村志早在解放前就被人给毁了。这个村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鹿泉村名录》上记载:清朝中,南庄一牧牛人常在此放牛,见山坡草盛,沟中水清,于是定居下来,并取村名为洞沟。”我们的指路人谭先生说,他在《河北省村镇辞典》上找到了洞沟村,上面说“村民所居之地有泉有洞有沟而取名洞沟”。“原先洞沟村以王姓为主,有三户姓赵,解放前总共六、七十户人,最多的时候一百多户,416口人,解放以后人们就陆续往外迁了。”王云路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之后,我们一行人恋恋不舍地走下山。站在山脚向上回望, 青山如黛,绿水似锦,洞沟村已经隐没在一片翠色之中。

  古碑古树映古屋

  指路人旁白:这个小村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村口的石碑,是清朝留下的。除此之外,村里一棵古老的皂荚树连老人们也不知道它究竟栽植于什么时候。

  还没进洞沟村,记者就发现村口竖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从隐约可见的碑文判断,这是一块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由当地县衙立的育林告示碑。

  碑文大意是说,严禁任何人在山上乱砍树木,违者将受到严惩。据当地人介绍,该村西部的万亩山场树木茂密,鸟语花香。但立碑前,附近村民常进山砍柴,还有个别人偷偷进山砍树修房盖屋,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洞沟村人多次制止未果,便报告了当时的获鹿县衙。县衙很快立碑保护山林。想进山砍树的村民看到再砍树就是犯法,便不再进山,使树木生长得越来越茂密。

  值得洞沟村人骄傲的还有一棵年代久远的皂荚树。在李树英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棵还没有判定年龄的老树前。这棵古树上半部已经中空,一支茂盛的树干横在面前,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村民都说不出这棵老树究竟有多老,但李树英老人告诉记者,“听我奶奶讲,她的奶奶小时候这棵树就在那儿了。”古树旁边又是一口井。

  谭先生说:“第一次来的时候就发现了那口搭着石头棚的井,井水很清,水质很好,喝起来甘甜可口。”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3-09
河北鹿泉上庄镇一被弃“荒村”最老石屋有上百年


  河北鹿泉上庄镇洞沟村500多口人已搬到新村,旧村有几十座老建筑,游客呼吁保护性开发





-石头砌成的房子。本报记者 张海强 摄




-两层楼房保存完好。

  

  看过电影《荒村》的人,都为荒村的古老建筑而着迷。在鹿泉市山前大道旁,也有一个类似的“荒村”。这里太行风情浓郁,土石结构的房屋,猪圈、厕所、古井等一应俱全,这就是上庄镇洞沟村旧村。如今,因为旧村居民陆续外迁至新村,旧村原有建筑几近荒废。日前,一市民前往游玩发现后,通过本报呼吁有关部门和村里对这个旧村进行合作保护性开发。

  “荒村”里

  几十座老房子

  沿着槐安路西行,至山前大道后南行两三公里左右,即可到达上庄镇洞沟村。11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了这里。

  被称为“荒村”的洞沟村旧村坐落在山脚下。沿着崎岖的山路,便可看到绿树掩映下的旧村村貌。

  刚进村口,一个水塘便出现在眼前,水塘里漂浮着枯枝烂叶。水塘边,有一眼水井,井沿用石头铺砌。距水井不远处,是一座院落。门口用栅栏扎着,院内杂草丛生,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继续在村里探寻,一座窑洞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窗棂上没有玻璃,只有碎裂成数片的窗户纸。单从外表看不出是个窑洞,走进屋内,才知道屋子的真面目。门没有上锁,屋内除了废弃的旧水缸外,再没有其他家什。客厅与卧室是分开的,土炕占据了大半个卧室,炕上有几片破席。

  几乎每家的房前,都有一个猪圈,猪圈与厕所相连,猪圈一侧还有鸡窝,这些建筑都是土石结构。一栋二层小楼别具一格,层高很低,但布局严谨。楼檐用青砖雕刻着幸福生活四个字。因为通往二层的梯子已经撤掉,我们只好透过楼梯口往里看,里面放着一辆旧纺织机。

  在一个老屋的墙上,写着“实现耕者有其田”七个大字。村民介绍,那是去年拍摄电影时临时刷写的。

  走进旧村,时光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石碾、石磨,还有些古石碑……那种古朴和恬淡,令人恍若隔世。

  六位村民

  不愿离开村庄

  洞沟村旧村如今只住着6位村民。住在这里的耿大妈告诉记者,她的儿女们都搬到新村住了,但她还是觉得旧村住着舒服。

  在老人的院子里,种着四棵枣树,还养着几只羊。“大家都搬出去了,旧村现在都快没人住了。”耿大妈说。说起旧村的老屋,老人说她家的房子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别的老屋有翻修过的,但大都保存着旧貌。“最长的怎么着也得有上百年了吧,具体多少年不好说。”耿大妈说。

  洞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冯月君介绍,目前村里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搬迁到了新村。“不愿离开的,都是对旧村留恋的,住习惯了。”

  在村里,记者询问了几位年长的村民,大家都说不清村里的建筑物究竟有多老。“好几辈儿了吧,有的更长。”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说。不过村里很多人都表示,村里有一棵古皂角树,少说也得有500年的历史了。

  市民呼吁

  保护性开发

  市民张先生日前到洞沟村旧村游玩后,对这里情有独钟。“古色古香的院落,水井、石磨、石碾都是现在都市人很少看到的,希望村里能把这些古院落古建筑保存好,搞个旅游开发。”张先生说。

  洞沟村也有部分村民表达了相同意愿。“去年,电影《谁主沉浮》曾在我们村儿取景,就是因为我们村有特点。‘毛主席’和‘毛岸英’还在那棵老树下聊天呢!”说起旧村,村民对搞旅游开发也很有想法。

  “原来我们想着搞开发,当时村委会和党支部还向上级政府打过报告,但后来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弄成。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全村500多口村民都搬迁到了新村,旧村怎么办我们也在想。”洞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冯月君说。

  冯月君介绍,市里开发山前大道,洞沟村旧村距离山前大道又很近,村里很想发挥旧村资源,搞搞农家特色旅游,平时还可以作为影视基地,但资金来源是最大问题。 (刘勇峰)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3-09
荒草已湮没村庄。

碎石垒就的院墙,更增添一份荒凉。

荒草丛生的村口,只有阳光还是那么明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