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764阅读
  • 2回复

入志人物继续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 本帖被 忽然 执行加亮操作(2009-12-15) —
张长桢(1862-?),字寿亭,技击名家,辛集市和睦井村人,十几岁时随全家迁到北京南郊马家堡定居。自幼喜武,天性聪颖,十二岁遇奇人传授武功,苦练十数年而成。性格豪爽,好交友,喜饮酒,因在家诸兄弟中排行第三,遂得“醉鬼张三”之雅号。其女张瑾瑛讲述:“我父虽素喜饮酒,只不过是于亲友宴会上略饮几杯,所谓应酬而已,从无酗酒现象。”
十岁左右在家乡受两位李姓武师教导,一籍贯为深州,一籍贯为郑州。二位老师共同授艺,郑州李师教授“穿掌通力功”、 “三皇吞气功”,深州李师教授短拳、六家式、中路拳。所练武术宗派为明末清初三位明朝武将所创,三人分别姓张、赵、马,不愿降清,隐居在四川深山内,务农为业,并在一起共同研习武术,将各自所学融汇为一体,统名叫做“普通把式”。
二十岁以后,家道中落,张长桢靠自身的武功给客商保镖来维持生活。因为他不愿到镖局去作镖师,自己又没有资金开办镖局,干脆就独自一人去招揽生意。镖车、旗子均无,只与客人讲好条件,请客人自带行装上路,他微服在侧保护,每到站口或山寨出面周旋。这在武林中叫暗镖,也叫哑巴镖。
走南闯北保镖过程中,张三结交许多武林同道,并得到多位高人指教。光绪年间,保镖到河南省柘城县附近的一个集镇,听本地居民说有一位少林寺僧人寄居在一座寺院内,武功精深,但平日参禅修炼,不轻易传人。他一人到庙中拜访,执弟子礼,说明仰慕之意。僧人说:你远来此地和我研究武功很好,不过我要看看你的武功程度如何?最好咱们较量一番。”张三以撞腿加双冲拳向僧人侧击,但转瞬之间僧人不见了!凝神细看,僧人已在一眨眼间转至他的身后,两掌停在他的肋间。惊异之下,张三连忙行礼求教。僧人大笑说:“好好,你的腿功很有分量,也只有我能够躲的开!现在我就按照你的路子给你添补一些脚法——连环踢法、旋转蹶子脚、撞腿练功法、反身掖拳功法、下盘底功与步眼练功法”。盘桓数日,张三尽得其中奥妙。后曾向清朝中叶时代著名武术家白马李七侯的后人和贯市李家的门徒学习八卦转环刀和金纂提炉枪,功夫日臻纯熟。
张长祯所习武术中的“穿掌通力功” 是一套基础母功,以弓步和马步桩为底功,运用各种不同姿式的掌法贯力于全身,有上下通力、左右通力、下盘旋转通力等。“三皇吞气功”是一套导引功法,练成后内脏坚实,骨骼肌肉强壮,体肤可以坚硬如铁,也可以柔软如绵。“短拳”是实战功夫拳,没有花招,多用于贴身近战,练习硼力、顿力、挫力,肘击,撮腿扁踩,盘腕术等。“六家式”主要招术有连环撞腿、扑地锦、横腿、连环冲拳。“中路拳”以中点为心,向四方进击,以旋转进退五捶为主要招术。此门武功练法有散手及蹲桩、三折腰、磨腰、穿掌、小拳、大拳、一趟刀、一趟枪、三皇功、轻功、点穴、金钟罩、铁裆、步法练习等。因内功效果独到,如养成互练习惯而内功又有所成,控制不好极易造成伤害,所以在说手法动作时都不许用力,也没有对打、对练方法。有人称他所习练的功夫是“黑门”、“内八卦”, 但张长桢尊重各门派之武术,总认为自己是极平凡的技艺,普通的武术,没有什么门派。
平生收徒很少,五十岁以后在北京闲居时,时有武术爱好者前来向他问艺,品学俱优者有于同鹤(云南)、王守连(北京市)、许延增(北京市)、陈伯远(北京市)、耿六(北京市)、许维仁(北京市)等,程砚秋、连阔如也曾向其学习武术。


李榘(1874--?),辛集市四七营村人。李榘的父亲李清平曾任江苏仪征知县,任内清廉公正,首部《辛集市志》有传。光绪三十年(1904),李榘参加甲辰恩科科考,获二甲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榘担任《光绪束鹿乡土志》总校。同时积极推行近代教育,“帮办本县学务最为有功”。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开宪政,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赴日留学,李榘入选,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宣统元年(1909)毕业回国,在北洋法政学堂担任监督。北洋法政学堂是一所以日本近代法学教育机构为榜样而建立的新型法律教育机构,该校六任监督中有四人为日本留学生,李榘是第五任。
李榘是清末立宪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在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先后成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公议机关--资政院和谘议局。资政院196名议员中留日学生有近30名,其中来自直隶的有李榘、刘春霖等5人。议员分钦选、民选两种,李榘是民选议员。资政院设立24个特任股,共涉及股员123人, 李榘5次出任特任股员。宣统元年(1909)各省奉命设立谘议局,顺直谘议局在天津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常年会,李榘被选为省议员,成为直隶立宪运动骨干。次年(1910),李榘参加了张謇发起的3次请愿活动,请求速开国会,但未被清廷接受。宣统二年九月(1910.10),奉天省(辽宁)第四次请愿代表启程赴京,天津学界群起响应。清政府感到形势紧迫,即下令将正在北京活动的东三省请愿代表押送回籍,接着又下达镇压学生请愿活动的命令,并将天津学界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温世霖遣戍新疆。李榘在以天津为中心的直隶省第四次国会请愿运动中 “领衔游行至直隶总督衙门,高呼誓死请愿口号”, 扮演了重要角色。
请愿失败后,立宪派决定在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基础上改组政党, 1911年组织成立宪友会。发起组建宪友会的共有70人,李榘名列其中。宪友会尽管没有以政党命名,但订有详细的《章程》及《支部规则》 ,是中国首批合法政党之一。
宣统二年九月(1910年11月),湖南巡抚杨文鼎发行公债,不交省咨议局讨论通过即发布施行。湖南谘议局认为杨文鼎违法侵权,致电资政院要求核办。在各省谘议局第二届常年会上,资政院支持湖南谘议局,奏劾巡抚杨文鼎故意违背谘议局章程,“有心尝试,情节较重”,要求“量予处分”。 1910年11月9日朝廷谕旨,认为“湖南发行公债系奏经度支部议准之件,该抚未先交谘议局议决,系属疏漏,既经部议奉旨允准,著仍遵前旨办理”。资政院的核议没有任何结果,引起了议员们的普遍不满。李榘等20多名议员纷纷发言,强烈要求军机大臣,尤其是领班军机大臣奕劻到院接受质问。之后资政院又以多数表决通过了议员吴赐龄就湖南公债事件提出的质问军机大臣的说帖,认为军机大臣把立法机关所议决的案子交行政衙门去察核,“是侵资政院的权,违资政院的法”,要求资政院按照院章第二十一条,上奏弹劾军机大臣。李榘提议:“现在宜先表决弹劾军机大臣,至责任内阁一层暂可不问。”表决时到会议员134人,有112人赞成,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具奏弹劾军机大臣案。11月25日,清廷发布谕旨,表示均依资政院所议办理。弹劾军机大臣案是中国近代宪政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1912年,当选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4年为约法会议议员,参与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迎合袁世凯旨意,总统改为终身制、世袭制。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平政院,李榘是15名评事之一。1922年,曹锟贿选,时任“猪仔议会”议员的李榘与孙润宇等4人,代表各政团去天津验证贿选支票的真实性,并回电话告诉在京议员贿赂款真实可信,(“猪仔议员”)“虽不复观望”,曹锟通过贿选手段当上大总统。


贾腾云(1882一1948年), 辛集市人,古陶瓷鉴定名家。自幼在北京古玩店学徒,当初学的是一般文物、樟木旧箱、硬木家具。受师兄郭葆昌的影响,研究古瓷,后同韩敬斋去广东买卖明清官窑瓷器。 1905年,由广东陆姓、郭姓两大财主出资,在北京东四牌楼路西开设荣兴祥古玩铺,主要经营明清官窑瓷器。贾腾云是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的好友,清室王公贵族抵押在盐业银行的上等官窑瓷器,过期不赎,荣兴祥可提前得到消息,通过封货拍卖,收购到手。民国初年,荣兴祥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量大,品种齐全,珍品极多。所藏宣德宝石红,正德孔雀绿,嘉靖瓜皮绿,康熙墨色质地三彩、郎窑瓶、珐琅彩碗等,都是罕见精品,时有“城里荣兴祥,城外延清堂”之说。中外客商纷沓而至,生意兴隆。20世纪40年代,连年战火,古玩市场萧条。贾腾云年老体衰,弟子们多到它店领东当经理,生意日衰。1946年初,两股东要求分货抽股,荣兴祥就此倒闭。
谢振平(1892--1937),辛集市百福村人。早年就读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毕业时被冯玉祥选入军旅做军医。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倒蒋失败后,西北军残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谢振平出任军医处长,此后,一直追随军长宋哲元驻守冀察抗日前沿。喜峰口战役,装备落后的第二十九军被迫以冷兵器为主战武器迎敌,翻飞的大刀片砍出了“喜峰口大捷”。当时的日本《朝日新闻》如是评论:“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但29军也付出了3个师伤亡的惨重代价,当时任军医处长的谢振平在前线日夜奔忙,救助伤员,并组织将伤员运送后方。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谢振平任北平市卫生局局长。他对家人说:“我是一个军人,只有服从命令抗战到底;我又是北平市一局之长,必将与北平市共存亡。”积极与驻北郊29军独立第27旅旅长石振刚取得联系,争取外援。把卫生局所辖各清洁队组织起来,成立“钩连枪队”,以备巷战。然而,由于战事发展急切不利,最终未能起事。
1937年7月28日清晨,日寇向北平市郊发动总攻,强攻南苑。当晚11时,29军军长宋哲元率队撤离北平,卢沟桥地区29军各部也陆续撤走。北平城内只留下阮玄武独立第39旅和132师石振刚独立第27旅,协助代理市长张自忠善后。谢振平领命以地方官员的身份救助卢沟桥战斗中的负伤官兵。当时撤下来的伤员很多,仅东四六条卫戍医院一处就有伤员八百余人。他每天到各医院进行安抚视察工作,常至深夜。遇到特殊情况,立即前往,常彻夜不归。
1937年7月29日,日军进驻北平,城内危机四伏。面对危局,谢振平放不下上千受伤官兵,放弃外出避难机会,毅然留在北平。8月14日傍晚,谢振平别了家人,去北新桥大头条二号寓所和二十九军高级干部商讨时局对策。当时,谢家已搬出自己的寓所,避居西什库天主教堂。第二天清晨,谢振平的独子谢培英赶到北新桥大头条二号寓所,看门的亲戚告诉他,昨天晚上有四五个人来开会,10点钟左右,一个日伪警察带着人敲门,说要见谢局长。当时大家都劝谢振平和他们一起从后门逃走,但谢振平说,一起走恐难以逃脱,不如他去前面应付一阵子。其他人从后院跳墙逃走,而他自己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一年后家人得知,谢振平当时即被日军秘密逮捕,拘于煤渣胡同宪兵队。两个月内受尽酷刑,终被杀害并掩尸灭迹,时间大概是10月20日。同狱难友讲述,日本宪兵使用电刑、钉床、灌凉水等酷刑折磨谢振平,最后至全部内脏溃烂,但他始终不屈,没有说出29军伤员和留守官兵的下落。


1947年4月,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北平市政府为谢振平等五烈士举行入祀八宝山忠烈祠典礼。灵位移送八宝山忠烈祠途中,北平市民纷纷设案路祭,为烈士送行的队伍蜿蜒数里。
曹安礼(1898--1982),辛集市旧寨村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北平市高级职业学校教师、土木工程科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工业学校校长。1955年获北京市特级优秀教师奖。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编写全国中专学校数学教材。著有《材料力学》。
贾若萍(1904——1998),辛集市  村人。13岁离家进京,在前门外瑞成亨布庄学徒,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安经商,是西安大干化工厂经理。一生淡泊名利,乐善好施,酷爱书画艺术,工篆书、隶书、魏碑、章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贾若萍在西安经商时,日本侵略军飞机狂轰滥炸,导致黄河决口,哀鸿遍野。为了赈灾济民,他不顾个人安危,曾带领救护队携带药物赴灾区救治伤病员。投入重金,兴办慈善和教育事业,在西安设育婴堂收容了上百名孤儿,建立了育德中学(今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和冀光小学(今西安市东三路小学)。
支持文化艺术与图书出版事业,与著名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交情笃厚,赵夫人杨素芳是贾若萍的同学杨廷玉之妹,两家常常往来。赵望云先生有创办综合性图文杂志的愿望,以活跃文坛,扶持新人。贾若萍闻悉后,筹备了出刊所需的社址用房及一些费用,刊物定名《雍华》图文杂志,赵望云任总编辑,黄胄任编辑,贾若萍为法人。文学家郑伯奇为《雍华》写创刊词,原社址在西安市东大街539号,与菊花园相对处,后迁至西安市粮道巷乙字10号(原赵望云先生家)。创刊号于1946年12月1日出版,到1948年春被迫停刊,共出版十期,是当时活跃在西北的惟一一家进步文学艺术综合月刊。《雍华》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在“为人生而艺术”、“我手写我心”的思想指导下,一批艺术家走出画室,深入民间,创作并在该刊发表了一批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逃难的灾民”、“茶馆中的市民”、“集市上的商贩”、“理发的”、“拉车的”、“肥皂业工人”等等,都是反映下层人民困苦求生的纪实画幅。黄胄当年所画大量黄泛区速写,首先在《雍华》图文杂志发表。在他的“难民图”中,逃荒要饭的一老一小,瘦骨嶙峋乞讨求生的写生纪实,震撼人心。还有叶浅予的漫画,方济众的诗作,都对于黑暗统治作出辛辣揭露和无情抨击。《雍华》图文杂志创刊后一年多,物价飞涨约在六十倍以上,《雍华》图文杂志受到严重冲击。若没有贾若萍解囊惠助,《雍华》不会维持十期。
贾若萍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品的收藏家,藏有王和谷、恽南田、金农、王杰、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干、徐悲鸿、于右任、吴稚晖等人的众多作品,尤其是收藏有近百幅赵望云、黄胄、方济众的作品。遗憾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在“文革”浩劫中被抄掠一空。
贾若萍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全国解放前夕,当解放军借面时,他带头完成任务,支援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解放后,在国家发行公债,不仅自己认购,并且积极宣传,被推选为工商税务评议员。1950年12月,中国救济总会西安分会成立,被聘为特邀代表。国内凡遭遇灾情,他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直至耄耋之年。西安晚报曾以《留款不留名,义举送真情》为题记载了贾若萍的事迹。


王锦堂(1905--1993),辛集市  村人,土建技术专家。193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 1935—1936年 任河北省建设厅南临公路工程处工程师。 1936—1938年 任成渝铁路工程局工务员。 1938—1942年 任滇缅公路西段工程处分股长、工程师。 1942—1946年 在云南宝贡、昆明、陆良、蒙自修筑飞机场,任工区副主任、主任、工务段长、工程师。 1946—1949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分公司建筑委员会工程师。 1950—1951年 任华北纺织管理局建筑科科长、工程师。 1951—1953年 任邯郸第一棉纺织厂筹建处代主任、工程师。 1953—1956年 任华北纺织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工程师,纺织工业部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 1956—1958年 任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局建筑安装公司总工程师。 1958—1960年 任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局基建处处长。 1960—1982年 任纺织工业部纺织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纺织工业建设和设计工作,在纺织厂建设中首创全盘预制构件组装,在施工中用挖土换土办法妥善解决膨胀土问题。1993年11月12日王锦堂病逝于北京。
乔友生(1907--1972),原名振兴,辛集市人。幼年在北京琉璃厂尊古斋学徒,受业于古董商人、金石文物学家黄伯川,主攻青铜器研究鉴定。1937年为黄伯川经营通古斋,1945年离开通古斋,自己经营、鉴定青铜器。1949年回乡闲居,1951年受聘于故宫博物院,进行故宫青铜器分类鉴定工作。乔友生没上过几天学,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奋学习,经过多年金石文字考证实践,终成杰出的青铜鉴定专家。当时,他识别的青铜器铭文数量最多,是国内鉴别青铜器“三杰”之一。

1条评分
忽然 辛币 +5 2009-12-14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10
@@@@@@@@@@@@@@@@@@
        明牌首饰,相伴永远!

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虎狼旅,越马扬刀入东京!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4-1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