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1阅读
  • 0回复

传统文化-为什么在古代诸子百家之中最有利于民生的是墨家思想(转自今日头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46
      为什么墨家最有利于民生

       ●核心判断

       在以农为本、战乱频仍、资源紧缺的古代社会,墨家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直接落实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与生命安危上:以“兼爱”与“尚贤”确保社会公平与良政,以“节用、节葬、非乐”遏制统治与礼俗的奢侈性耗损,以“非攻”最大限度减少战争对生产与人口的摧毁,再以严密的逻辑与可操作的工程技术把“利”转化为现实。这一整套取向,使墨家在诸子中呈现出最强的“民生导向”与“可落地性”。

        ●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主张

        ·兼爱交利、尚贤尚同:倡导“爱无差等、交相利”,反对以亲疏贵贱分等而生的剥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以贤能为唯一用人标准,旨在让有能力者为民兴利,从制度上改善分配与治理的公正性。

       ·节用、节葬、非乐:明确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去无用之费”,反对厚葬久丧与礼乐之费挤占民食民力;衣食住行只求“足以奉给民用则止”,把有限资源优先用于民生基本需要。

       ·非攻、以战止战:反对侵略战争(“攻无罪”),必要时以防御战制止不义之攻;“止楚攻宋”即其典型实践。战争被墨家视为“夺民之用、废民之利”,减少战争即直接保民生、保生产。

       ·天志、明鬼、非命:以“天志”悬设公义标准,要求在上者“顺天之意”以利百姓;反对“命”论以免惰政与宿命,强调人的能动性与责任,促使为政者积极兴利除害。

       ●方法论与技术手段的民生转化

       ·三表法与明故察类:以“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人民之利”为检验标准,强调政策与技术必须能“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并以“明故”“察类”确保立论与施策合乎规律、可复验、可推广,降低治理与工程试错成本。

        ·科技为民、道技合一:把能否“利于人”当作技术评价的唯一标准,系统发展几何、力学、光学与逻辑,发明省力器械与城防守御技术(如罂听、连弩车等),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以技术守和平,直接减少战争对民生的破坏。

       ●与其他流派的对比要点

       ·相比儒家重礼乐与亲亲之等差、重德治而轻制度效率,墨家把“利”作为“义”的内核,强调以制度与节约把德落实到民生的可感可及之处。

       ·相比道家偏重自然无为、避世超脱,墨家积极入世、以技术与组织化行动解决现实问题,把“无为”转化为“去无用之费、止无益之战”的积极治理。

       ·相比法家重刑名法术与富国强兵,墨家同样重视秩序,但以“兼爱—尚贤—节用—非攻”为纲,更强调对弱者与普通民众的保全与增益。

       ·相比阴阳家偏重宇宙论与灾异谴告、名家偏重名实辨析、纵横家偏重权谋实效、杂家偏重折衷综合、农家偏重农本、小说家偏重见闻讽喻,墨家在“价值目标—制度安排—技术手段—实践检验”上形成闭环,对民生问题的覆盖最完整、落地性最强。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