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52阅读
  • 8回复

[[原 创]]东朗月村 / 粽子与五单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7
SuV3$-);z  
粽子与五单五
?caHS2%?ae  
1
e!w{ap8u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物。 ?%Q=l;W.  
     只因那些关于粽子起源的古老故事被人们反复渲染,使这普普通通的粽子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了。每逢端午节,芸芸众生吃粽子,就成为了对忠义精神的敬勉、对爱国情怀的传承。 0; w 4WJJ  
    不知正在品尝着香甜美味粽子的诸君,是否感受到了其中千年流传的特有蕴涵。 Mbly-l{|  
    一个在战乱和灾荒中挣扎着走出来的古老民族,一个在于饥饿抗争中生存下来的偌大族群,“民以食为天”就是亘古不变之道。那种对于食物的畏惧、渴望、虔诚与崇拜,是植根于民众灵魂深处深刻而复杂的不灭情愫,因此,把一种食品幻化成一个民俗节日的标示,把一种食物演变为一个文明传承的载体,就使其一下子实现了与广大民间百姓心理意念最广泛、最紧密的沟通。于是,这端午节的“粽子”就与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八宝粥”、春节的“水饺”一起,托付着深刻形象的思想蕴涵,寄寓着厚重深沉的道德理念,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山川大地之上久远流传,在世代国人心中无限延伸。
g^=Ruh+  
2
z^/9YzA!6  
    村里人把端午节叫作“五单五”,也有的说成“五当五”。 v$;URF%^  
    说起五单五,立马就会想到粽子。 5YI6$ZdQ  
    只是对普通百姓而言,自己家中的粽子可没有贵族和士们子渲染的那些高深玄妙的光环。人们只知道,五单五的粽子,包裹的是黏软香甜的诱惑,装填的是实诚质朴的生活。 \SgBI/L^  
    五单五,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正处于最繁忙、最紧张、最劳累的麦收季节。但无论农活多忙,人们还是要千方百计的腾出人手和时间,包一锅粽子来度过这个节日。 ?c_:S]^  
    想当年,每逢农历五月初四,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就忙碌着洗枣、泡米、煮苇叶。午后就开始包粽子了。 BP&] t1p  
    在粽子中装入晶莹剔透的“米谷”,装入颗粒淡然的“黄米”,再填进几颗鲜红甜蜜的大枣。把苇叶包裹严,用马莲草捆绑紧,装入大铁锅,锅里添上刚从井里挑来的清凉水,灶膛里燃起熊熊木柴火——  你看看,当年人们包粽子,包入的是不是简洁明快、纯净质朴。 oj?y_0}:^  
    初五的黎明,人们揭开焖了一宿的大铁锅,先剥两个粽子吃,黏软香甜——  你说说,当年人们吃粽子,品味得是不是那一抹香甜,体会得是不是那一丝满足。 ;3Z?MQe"NQ  
    吃过粽子,赶紧到地里去收打麦子,虽是烈日炎炎,酷热难当,但人们期盼已久的麦收开始了,青黄不接的饥饿季节熬过去了。你想想,对于村里的人们来说,当年五单五的粽子,是不是别有一番意味。 BG 4TUt  
    初五清早,依祖辈传承的习俗,人们就开始端着刚出锅的粽子在亲朋邻里间互相赠送,或两个、或四个、或六个。给没包粽子的人家赠送几个尝尝,也算是一起过节,给包了粽子的人家拿几个过去,再接受对方几个回赠,算是不同品种间互换品尝。你瞧瞧,当年五单五的粽子,是不是在街巷里、乡邻间传递着淳朴、温馨与热情。 ^x( s !4d]  
    想一想,自古传承下来的习俗很有特色,中秋的月饼,要与明月共享;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和自己家人同吃;而端午的粽子,要同乡邻共尝。
LZ(K{+U/  
3
FKf2Q&2I  
    早年间,村里人包粽子的的材料,皆为就地取材,朴素、净洁、无污染,独具特色,别有风味。 'c/8|9jX  
    “米谷”,扁叶蓬穗,有紫红和绿色两个品种系列,因其耐贫瘠抗干旱的特性,因而成为了许多宅基地与庭院边角空地儿上的种植物。米谷的颗粒微小均匀,晶亮剔透,蒸熟后黏软清香,这种作物产量虽低,却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特色植物。米谷成熟了,把谷穗剪下来,在搓衣板上搓出几升米谷粒,好好珍存着,留着来年端午节包粽子用。 x>4p6H{]0'  
    “黄米”,就是黍子碾成的米,黍子生长期短,一般是在麦收后腾出的打麦场上播种。各户的打麦场,须待夏至以后麦子打轧完毕才能腾出,那时,普通夏茬作物播期已过,人们就种上这生长期较短的黍子。黍子成熟后割下,人们一把一把地捋出黍穗,把黍粒摔打下来,或许能攒个一斗两斗,簸净晒干后妥善保存着。过春节,磨成面粉蒸年糕,到端午,碾成黄米包粽子。黄米粽子,色泽淡雅、黏软滑润,也算一方地域的特色食材。 X}QcXc.d  
    粽子里装嵌的红枣,是房前屋后枣树上结下的,包粽子的苇叶,是从村南口苇坑中采来的,绑粽子的马莲草是从井台边上割来的。 #c/K.?  
    在那困顿贫乏的年代,或许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才使这古老的习俗能够连年不断的传承了下来。 `6N cE-oJ  
    如今的粽子,名贵层出,奢侈日增。食材搭配,争特斗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包粽子已不论节令,吃粽子已不讲时日—— 0E3;f;'X  
    只是不清楚,这不在端午节包的粽子,是否还包有古老习俗的内涵,非端午节而食用的粽子,是否还品得千年传承的韵味。 G_k_qP^:  
1Z(9<M1!M  
    村里人过端午节,还流行一大清早吃麻糖。在当年,日子富足的人家,都会做一顿炸麻糖和粽子一起吃。 mZ?QtyljT  
r M}o)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17
恕我愚钝,这写的是个J8啥?
不要说我坏,我只是懒的跟你装!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6-18
非常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愿将本帖文稿作些修改,以便让各位网友更好的交流沟通。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6-18
  (修改稿一) Uw)B(;Hy?  
                               粽子与五单五 :o:/RRp[  
*~UK5Brf1  
                                   1 oy=ej+: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物。 I q {/-,v  
    古往今来,这端午节的“粽子”与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八宝粥”、春节的“水饺”一起,托付着深刻的思想蕴涵,寄寓着深沉的道德理念,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山川大地之上久远流传,在国人心中无限延伸。 }h sR}  
    渲染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把一种食物演化为一个寄寓传承的载体;创立一个民俗节日,把一种食品幻化成一个可以触摸的标示,这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的先人一个非常独特奇妙的创意。 #~r+Z[(,p  
    一只普普通通的粽子,只因那些古老故事的反复渲染,使其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就成为了对忠义精神的敬勉、对爱国情怀的传承。 ZlQ&m  
    今日端午节,不知正在品尝香甜美味粽子的诸君,是否感受到了其中千年流传的特有蕴涵。   IFtaoK  
    一个在战乱和灾荒中挣扎着走出来的古老民族,一个在于饥饿抗争中生存下来的偌大族群,那种对于食物的畏惧、渴望、虔诚与崇拜,是植根于民众灵魂深处深刻而复杂的不灭情愫。好像有一种食物作标志的传统节日,就能传播的更为广泛、流传的更加久远。 jS#YqVuN  
    “民以食为天”就是我们民俗文化的背景色。 9T2y2 d!X  
UnZc9 6  
TyR@3H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8-06-18
(修改稿二) b: I0Zv6  
?uF3Q)rCk  
                                   2 P;IM -]  
    村里人把端午节叫作“五单五”,也有的说成“五当五”。  ftV~!r  
    说起五单五,立马就会想到粽子。 X9&>.?r  
    早年间,村里人包粽子的的材料,皆为就地取材,朴素、净洁、无污染,独具特色,别有风味。 nbDjoZZ4  
    当年村里许多人家包粽子用“米谷”,米谷的颗粒微小均匀,晶亮剔透,米谷粽子黏软清香。米谷有紫红和绿色两个品种系列,扁叶蓬穗,因其耐贫瘠抗干旱的特性,因而成为了许多宅基地与庭院边角空地儿上的种植物。这种作物产量虽低,却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特色植物。每年收打几升米谷,都要好好珍存着,留着来年端午节包粽子。 R0q|{5S  
    当年村里人家包粽子普遍用“黄米”,黄米粽子,色泽淡雅、黏软滑润。黄米就是黍子碾成的米,黍子一般是在麦收后腾出的打麦场上播种。各户的打麦场,须待夏至以后麦子打轧完毕才能腾出,那时,普通夏茬作物播期已过,人们就种上这生长期较短的黍子,收获一、两斗黍粒,簸净晒干后妥善保存着。过春节,磨成面粉蒸年糕,到端午,碾成黄米包粽子,也算一方地域的特色食材。 YTfi g{a  
    粽子里装嵌的红枣,是房前屋后枣树上结下的,包粽子的苇叶,是从村南口苇坑中采来的,绑粽子的马莲草是从井台边上割来的。 <yw=+hz[u  
    在那困顿贫乏的年代,或许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才使这古老的习俗能够连年不断的传承了下来。 _( QW2m?K  
|A=~aQot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6-18
(修改稿三) 8;3I:z&muQ  
Bv 7os3xb  
                                            3 @A- E  
    五单五,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正处于最繁忙、最紧张、最劳累的麦收季节。但无论农活多忙,人们还是要千方百计的腾出人手和时间,包一锅粽子来度过这个节日。 h~Z:YY)4  
    想当年,每逢农历五月初四,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就忙碌着洗枣、泡米、煮苇叶。午后就开始包粽子了。 ?nM]eUAP  
    在粽子中装入晶莹剔透的“米谷”,装入颗粒淡然的“黄米”,再填进几颗鲜红甜蜜的大枣。把苇叶包裹严,用马莲草捆绑紧,然后装入大铁锅。锅里添上刚从井里挑来的清凉水,灶膛中点起熊熊的木柴火—— 你看看,当年人们包粽子,包入的是不是简洁明快、纯净质朴。 ?:7$c  
    初五的黎明,人们揭开焖了一宿的大铁锅,先剥两个粽子吃,丝丝的黏软,满满的香甜,一脸笑容,即刻绽放——  你说说,当年人们吃粽子,品味得是不是那一抹香甜,体会得是不是那一丝满足。 WvcPOt8Bp>  
    吃过粽子,赶紧到地里去收打麦子,虽是烈日炎炎,酷热难当,但人们终于盼到了“五单五麦子熟”,青黄不接的饥饿季节熬过去了。你想想,对于村里的人们来说,当年五单五的粽子,是不是别有一番意味。 FJsM3|{2=d  
    初五清早,依祖辈传承的习俗,人们就开始端着刚出锅的粽子在亲朋邻里间互相赠送,或两个、或四个、或六个。给没包粽子的人家赠送几个尝尝,也算是一起过节,给包了粽子的人家拿几个过去,再接受对方几个回赠,算是不同品种间互换品尝。你瞧瞧,当年五单五的粽子,是不是在街巷里、乡邻间传递着淳朴、温馨与热情。 1[e%E#h  
    就当年的普通百姓而言,五单五的粽子,包裹的是黏软香甜的实在,装填的是真诚质朴的生活。 y@ c[S;  
    如今的粽子,名贵层出,奢侈日增。食材搭配,争特斗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包粽子已不论节令,吃粽子已不讲时日—— }e>OmfxDBt  
    只是不清楚,那不在端午节包的粽子,是否还能包裹住那古老习俗的内涵,非端午节而食用的粽子,是否还品得出那千年传承的韵味。 tR?)C=4,  
aL8Z|*  
    村里人过端午节,还流行一大清早吃麻糖,日子富足的人家,都会做一顿炸麻糖和粽子一起吃。 78IY&q:v&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06-18
想一想,自古传承下来的习俗很有特色,中秋的月饼,要与明月共享;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和自己家人同吃;而端午的粽子,则要同乡邻共尝。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06-18
村里人把端午节叫作“五单五” Az6tu <  
應为端之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