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里 人 的 号
前些年,村里的男人中,许多人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洛”字,村里的人们把名字中这个“洛”字念作“老”。
按本地流行的传统习俗,其实这些名字不能说是“名”,准确的说应该称为“号”。
说起这“号”来,就有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俗蕴涵。
采号
村里的男孩子,出生后,由父母给取个名字,称为“起名”,待到中年以后,就要由街面上的人们给选取一个“洛□”的雅名,叫做“采号”。
名字,有些人起的比较随意,“小牛”“小狗”就叫开了,这号可就不能那样随便采取喽,可是很有有些讲究呦。
一旦有人需要采号时,需恭恭敬敬的去请一位知识渊博的秀才,或是德高望重的鸿儒,来进行仔细的斟酌后,郑郑重重的选定一个满意的“洛□”的号,予以采用。
这个采用的号,要优雅,要含蓄,要与原来的名字相关联,一般是对原有名字意义的诠释、拓展、润泽与修正,或昭示其义,或反撰原名,或文饰其孺雅,或彰显其威勇,或润饰其字义,或阐述其内涵。就是把原名字的涵义,精奇巧妙地融入“洛”字后边的那一个字之中。
例如:藏水(名)--洛浸(号) ,小雨(名)-- 洛云(号) ,柱(名)-- 洛抵(号) ,腥油(名)-- 洛素(号) ,两位还俗的僧人采号为洛净、洛慧。
贺号
采号时,有时是为一两个人采号,也有时是村里为一批人进行采号。
“洛□”、“洛□”的采号正式确定后,要举行庆贺活动,要摆酒设宴进行庆贺。
有时还要张罗一台戏,在村里唱上几场,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凑凑热闹,烘托一下喜庆气氛。路振轻曾对我说,在他的记忆里,仅是在南十字街的庙台上,就唱过两次“贺号戏”。
哄号
在喜庆热闹的贺号活动进行的同时,哄号仪式也同时开始,要请书法最好的先生,撰写哄号榜文。挑选村中最重要地方、最显著的位置,把榜文张贴出去,对本次采号人员名单,和其新采取的“洛x”的号进行对照公布,要迅速的把这个新采取得号哄起来,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从公布之日起,这“洛□”“洛□”“洛□”等人的号就开始正式启用了,无论是乡邻之间街头巷尾碰面时打招呼,还是文书档案署名字,一律使用这个洛X的号。
村里人的号
就在前些年里,村里好多中老年人都有一个“号”,而且这个号就替代了原来的名字,并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了起来。
北街上有路洛云、路洛浸、路洛连等;南街上有路洛权、路洛欣、路老迎等;东街上有路洛儒、任洛明、郭洛钦、郭洛绳等;西街上有路洛耿、魏洛怀、刘洛友、刘老高等;前街上有路洛运、路洛范、马洛懿,等等、等等。
2010年,我曾勘察过一块残存的石碑,是村里的古寺院修缮捐款的记载,上面镌刻着一个个捐款人:路洛文、路洛警、路洛盛、劉洛满、王洛還、路洛邁、劉洛逹、路洛香、路洛展......。这通石碑为大清同治年间的遗存,时间也算有点遥远了。
那时候,“洛□”“洛□”“洛□”,这些男人们的号,是一个村庄文化底蕴丰厚或浅薄的体现。
如果谁有闲情逸致,请把村里那些已经流逝远去的人们的名和号,搜集整理一下,逐一的进行一下对照解读,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名号之间那种奇巧、精妙的联系和丰富的内涵。
这采号的习俗不知从何时何地起源,在我们村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
其实,这也只是乡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水滴,一段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的民俗文化史。
姓名文化,是中华文明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编后:请你静心体味一下,这脚下的的故土,有多少平凡而又深奥的沉淀;这古老的村庄,有多少质朴而又精致的风情,在延绵流长的岁月里,有多少普普通通而又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Z\gg<Q {+UNjK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