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806阅读
  • 1回复

李白、白居易等人关于极乐净土的唐诗著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2
          善导大师弘扬的念佛法门,对当时及后世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时间,阿弥陀佛那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救度,众生念佛即可往生这种法门的殊胜简易,风传教界内外,在当时几乎可达到人尽皆知的程度,净土宗的思想已然深入民心。
    唐朝是诗歌的王朝,诗人们亦不免受净土宗思想的感染。从他们留下的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善导大师的教化是多么深入人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清新悠远,艺术成就极高,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人称“诗仙”。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佛教、道教都有着很深缘分的李白,曾写过一首《净土咏》:
    向西日落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常睹玉毫光。
    李白在诗中描述阿弥陀佛佛身庄严微妙,“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说佛的眼睛绀蓝广大,如四大海水,身上光明如紫磨真金山一般;赞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极乐世界到处是像蜘蛛网一样的宝网,放光弥覆,七宝行树交杂其间,随时有奇妙的曼陀罗花从天而降,落在宝楼宝阁之上;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众生久远劫的生死之罪,只要称名念佛,乘佛愿力,就如大风扫轻霜一般,自然消散无余,这一句读来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把净土法门弥陀救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只要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诗人由此表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愿托彼道场”,希望自己托生到彼极乐世界。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就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李白最后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诗中,“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一句,犹显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精髓。“勤念必往生”,很多佛门大德都不敢这样讲;李白,作为一个文人却说得如此肯定,确凿不移,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使然,善导大师的教化使然。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2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曾捐舍三万两俸银,请人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极乐世界变相图、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佛祖统纪》中记载他临终正念念佛,往生净土。

    白居易有一首《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此诗文字浅白易懂而又意蕴丰富。从诗文可以明显看出,白居易所选择修行的,正是善导大师的教法。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语,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展露无疑,如:大师常常强调的机深信——“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法深信——“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一向专念之相状——“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全诗表达了白居易晚年放下尘俗万缘,一心求愿往生西方之心,令人敬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