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909阅读
  • 11回复

【转载】滹沱河的河道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8-27
滹沱河历史上名称多异。《山海经》名滹池。《礼记》称作恶池。《周记》作乎池亦作滹池。《汉志》都作滹沱。《史记》称滹它河也作亚沱。《水经注》叫滹沱。韩非《初见篇》称呼沲。《法言?五子篇》称恶沱。《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滹本为呼或滹,即呼啸之意,沱即滂沱。滹沱河由山西高原东下突入平原,纵坡陡峻,水流湍急,经常泛滥成灾。因此,历史上称作恶池、滹池、滹沱,都是取水流急凶猛之意。称滹沱河至少是在汉代。
滹沱河原于山西,归于河北,水性湍悍,土疏善崩,壅决无常,迁徙靡定。上流虽设堤防,也经常淤漫。在山区穿行峡谷,囿于地形,很少变动;进入平原则改道频繁。
商周时期
公元前700多年的东周时期,对河流虽有了文字记载,但记载简单,很难从中复原出有关水系变迁方面的脉络。
出于先秦的著作《山海经》和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等,书中仅记有源出之山、河流流向、汇入之水,却没有中间的经过地点,因此,很难复原出具体的流程。由于近代学者通过大量文字、史实、考古的相互订正和实地调查,才初步复原了商周时期海河平原的水系。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把《山海经》中《北中经》所记载的注入河水(即黄河)的支流一条条加以排比,再以《尚书  禹贡》《汉书 地理志》、《水经》和《水经注》等书印证,复原出相当具体的海河平原古水系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山经、禹贡河(现黄河)自郑州京广铁路桥北岸离开现在的黄河,向东北流,自滑县进入海河平原,又北经魏县、曲周、巨鹿东、新河西、束鹿、深县、献县在沧州入海。在束鹿县东分为二股,一股称山经河、一股称禹贡河,分别于天津市及北大港和团泊洼之间入海。
当时境内汇入黄河干流的支流有:
肥水(在宁晋附近汇入皋泽,于大陆村东出皋泽入黄河。
滹沱(今滹沱河),藁城以上同今河道,在藁城北纳入西北来的滋水(今磁河),往东至晋县北纳入西北来的水(今沙河,由新乐往东南,经无极,至晋县北入滹沱河),又往东在晋县东北纳入南来的(源于获鹿,经石家庄北、藁城、晋县南,至晋县东北汇入滹沱河。此河相当于流经获鹿县城的太平河),又往东经西河庄南、南王庄南,于刘屯附近入黄河。
韩嘉谷的《商周时期河北地区水道示意图》中所示也大体与此相当。
黄盛章在《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中也认为黄河早期都是经河北平原入海。因此可知,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黄河,属黄河水系。
战国至西汉
自周未期至西汉中期,海河平原水系随着黄河的迁徙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河徙,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的河徙等。每一次河徙所造成的后果,海河水系的下游及其入海之道也随之不断南移。留下来的下游入海河道,就变为它的支流入海路线,海河平原水系也逐步由众流归一的局面变成分流入海的局面。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滹沱河(今滹沱河),自出山口至晋县段基本同现河道。自晋且往东流,经深泽南、安平南,自饶阳往东北,至武强又往东北。循禹河故道(即徙骇河)东北流,过青县,于北大港与团泊洼之间直接入海,自成水系。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光武帝冰渡滹沱的佳话至今流传甚广,其地点即在今晋县城东12.5公里的冻河头村,即汉代之故道。
当时,境内汇入滹沱河系统的支流有:济水、(今槐河)。绵蔓水(今冶河)自平山城南东流,称太白渠,于获鹿北分为二支:北支仍称太白渠,南支叫斯?┧?。两支从石家庄市南北分流,往东南至束鹿南合一,称斯;又东流,于前磨头西南入故漳河于武强合于滹池河。
滋水(今磁河),新乐县上同现河道。自新乐别现河道东南流,循梁家庄、前北焦的现磁河故道,于无极合入滹池河。
滹沱河古河道,在现在的地面上有的仍可清晰辨认。如,在栾城县与藁城县交界处的城郎、梅花一带,河道高出两侧地面1至2米,地下2米处为中粗砂,彩色卫星照片上呈明显的白色条带。
东汉至隋
公元1世纪至6世纪,随着黄河逐渐向南改道。海河平原上的水系又逐渐由分流入海向众流归一发展,滹沱河逐渐纳入海河水系。东汉以后,唐代至宋初,滹沱河正干扰潴龙河及大清河,尚未与滏阳河发生关系。三国时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用筑堰、开渠引洪的方式,使洪水脱离黄河水系,纳入了海河水系的滹沱河系统。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又在下游组织开凿平虏渠,使 水与滹沱河会合后,称清河。至此,沟通了海河平原上两大水系,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地貌基础。直至东西晋、北魏、隋、唐,滹沱河均代替了水而成为主流。据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元和郡县志》载:滹沱河在鼓城县(即晋县)北13里(即晋升县张家庄与北辛庄之间)。宋初,滹沱河也走此道。宋初之后,滹沱河的中下游逐渐南移深州、武强一线。因此,滹沱河在深州一带为患最大。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滹沱河由藁城向南,至晋县南入葫芦河(即宁晋泊)。北宋后期,滹沱河基本沿正定至深州一线东行。
金代滹沱河的行径大体行北宋道,自晋县往东,过束鹿,行安平、饶阳南东去。
无时,滹沱河主要沿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的河道,自藁城而东,经晋县北、束鹿北、深泽南出境。元后期至明代,河道则南移到冀县、衡水一线。自此,滹沱河与滏阳河的关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
明清时期,滹沱河中下游汛前常呈干河,河槽淤积,以致常常改道。由于改道频繁和琐碎,其改道的精确路线亦很难划分。又因滹沱河的冲积扇地形是西南高而东北低,由正定经藁城、晋县、束鹿至冀县、衡水一线,正向西南,沿着冲积扇之脊行走。因此,造成了改道频繁明显特点。其中晋县和束鹿境内变动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518至1794年的276年中,滹沱河在晋县境内改道23次,平均12年一次。而清代顺治到乾隆百余年间,滹沱河在束鹿段变动25次,约平均4年一次。
明初洪武二年至十一年(公元1369至1378年),河道由藁城、晋县往南,经晋县钓鱼台、大沙庄,至束鹿入深州护驾池汇滏阳河。其后,至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约百余年间,河道下游主要行衡水至小范之间,即古代滹沱河之中道。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滹沱河由正定出晋州,从晋县城西的紫城决口,南流直入宁晋泊,改走古代南道。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紫城口淤,从紫城河分两股:一股南流,经相古庄、周头、钓鱼台、孔目庄、大尚庄入宁晋泊;一股东流经孙家庄、庞表、南关、北涅盘、南白滩、吕家庄入束鹿境,经束鹿鸦儿河过深州界入滏阳河。不久,又在涅盘迤东筑堤,以障东流之水,使归宁晋泊。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滹沱河大水,又从晋县东北流,经束鹿、深泽县界出境入安平。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滹沱河分为南、北、中三支,南支自藁城往南至宁晋入泊;中支由藁城往东南,穿晋县,经束鹿南,后转东北过深州至武强与滏阳河汇;北支由藁城往东,经晋县北,沿束鹿、深泽边界行安平、饶阳之间,大致循唐、宋时期的滹沱河古道北行。以后,滹沱河基本沿古代藁、晋、束河道左右摆。如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6月23日,从晋州涅盘决口,东北流,经束鹿南伯位、北小陈、吕彩、天宫营、双井出境。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滹沱河自晋升县涅盘决口,入束鹿后分三股:一股改道东北流,经大冯、小冯、枣营、王山口、杜合庄、北里厢、清官店,至孟家庄入安平角邱;两股东南流,分别由束鹿至冀州入漳。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河又分为两股:北股经束鹿偏向安平;东股过束鹿入深州。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自藁城正公村东,冲决而南,沿村十里过晋县周头入白牧河。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河道东迁,从藁城南朋,经晋县周头、胡士庄寨决口,入束鹿境内百尺口(今宁晋)归清水河。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河水泛滥,自晋县古城寨分成五股,三股东流过束鹿入深州,二股东南流经束鹿入冀州。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河道又改道西迁,自藁城正公上游东村中间冲突,仍东南流经晋县周头入白牧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河水又改道,从晋县胡士庄南流,经束鹿彭六佐、刘家庄、新兴路至车城,折由耿虔寺北向东南流,经南智邱、邢家庄、郭西入冀县。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在束鹿耿虔寺改南流入宁晋。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河移,在束鹿境内又改东流,至翰林庄入冀州境。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河自晋州河头村东流入束鹿,经张岔口、八里庄、田家庄、旧寨、新城外入深州境。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河自晋县南移至平乡,南流入宁晋泊。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河在晋州西移,南流经赵州大夫庄入宁晋后入泊。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河在晋县东移,由射佛头、大尚村经赵县朱家庄,入宁晋下流入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滹沱河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新城,环城西流,弥漫四野。河又分两股:一股东北流自城北通土营、豆家庄、理顺井东流入深州境;一股东南流,经徐家屯入深州甜水井。翌年(公元1726年)怡贤亲王亲勘滹沱河,题准开挖引河一道貌岸然,经束鹿张岔口南,经木邱村西、彭六佐、刘家庄、新兴路、车城、漫河头、耿虔寺、温朗口、孟家庄入冀州。雍正五年河移自木邱、刘家庄、倾井东流入深州。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河自木邱村北流,至倾井、小王、西城、寺上、北营、辛村、王庄营、辛集、猫营、月营、白龙邱、豆家庄至城外东入深州。雍正十年,河床北滚,经晋县东里庄、杨家营,穿束鹿试炮营、王庄营沿八年路线下流至深州。雍正十二、十三年(公元1734、1935年),均自束鹿张岔口,历木邱、倾井、小王、陈家庄、瓦窑头、南棚、北智邱、杨家庄、曹家庄、郭西、四七营、聂家庄、大理寺、孟家庄入深州。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河道逐渐北移,出藁城入晋县,在龙泉固分为两大支。南支沿深、晋、束边界东下,出深泽县入安平天平沟;北支绕龙泉固村北东下,后又分数支:一支经梨元村西奔东北,沿千里堤而去;高庙村西向北一支,奔南张庄流向东北,在伍仁桥与梨元支汇流后,沿小白河入文安洼;从高庙向东一支奔郝村;南冶庄头村南一支向东沿深泽至安平公路方向出深泽县入安平的崔安铺东去。北支下泄畅通而分支又多,水流较大;南支在献县京唐汇流于滏阳河,故而历史上称为京唐南北支。乾隆七年、九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均沿雍正十二年路线入深、冀二州。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河自晋县河头村马家坟冲为两股:一股经束鹿八里庄、傅家庄、网子庄、袁家庄、田家庄、辛集、猫营、月营、白龙邱、趋城北,理顺井、杜科等村入深州境;一股由束鹿张岔口、历木邱、倾井、孟观、枣营、绕城南赵古营、回生等村入深州境。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河由晋州周头村东下,至束鹿城南分为两股;一股由南面台、马二庄、一间房、石干等村入深州;一股由北面通土营、白龙邱、路过、沈家庄等村入深州,历十八年不改。至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始改由晋州境内南徙汇入滏阳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河水大涨,滹沱河自晋州分三支:一支自晋州南徙经赵兰庄、孔目庄、大尚村及赵县大夫庄入宁晋;一支由晋州东北流,经束鹿小章、枣庄、杜合庄、北里厢、清官店一带入安平界;一支由晋州东行,经束鹿良马村、六郎营、小土庄、大土庄、黑旗营、理顺井一带入深州界。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滹沱河分二支:一支由藁城往东南,经晋州总十庄、宁晋大陆村、于冀州马头李附近入滏阳河;一支由藁城往东,经晋州、束鹿旧城、深县位桥、中奉,于武强入滏阳河。
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滹沱河全归宁晋泊;唯一支自束鹿往东南,经深州王家井入衡水之桥头村,至焦旺入滏阳河。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河水从晋州赵兰庄、孔目庄,至射佛头折正南,经大尚村入赵州秀才营,转冀州入滏阳河。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河水暴涨,由藁城楼下村决,经朋学入晋州,经相古庄直往东泄。南北宽几十里,低者为急流,高地为漫流。经束鹿王庄营、试炮营、孤马营、都大营、撒马营、通士营、路过、圈头,由南关入深州前磨头三龙堂下流。咸丰二年基本上走元年之道。咸丰三年,河水更大,自晋州城南分三股急流,经束鹿东泄出境。咸丰五年至九年(公元1855至1859年)河水较小,自晋州始有正流。其道有二:主流由张家庄、里明甫、聂村、赵七子、宿生,直往东经束鹿出境;二支流经南小吾、吕家营、赵家庄等村东流,经束鹿出境。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公元1861年至1867年),河水由晋县相古庄、桃元、周元坊、马家庄、南赵庄、大沙庄、小沙庄东经束鹿出境。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滹沱河在藁城、晋州间改道北徙,遂下与滏阳河相通。从藁城冯村决口,和东北经辛庄、管洽、白水、侯城、庞村等村之南,北流入束鹿小章村,再北经深州、饶阳,循古洋河直入五官淀。同治十年滹沱河大水,河又北徙,经晋州管洽村北,往东北经无极龙泉固(今划晋县)往东经深泽县方元村、中山村东流,至安平北入古洋河。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迄今,滹沱河一直行现道而无大变。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8-2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8-28
现在上游水库众多,没水了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8-28
好!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8-28
UC头条、大鱼号“辛集越战老兵”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9-04
我爷爷小时候在旧河道里种过水稻 +pjD{S~Y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9-04
以前束鹿是水乡泽国,自从石门村变成石家庄市以后,上游来水就被截流了。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9-04
UC头条、大鱼号“辛集越战老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