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16阅读
  • 7回复

大话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t-\S/N  
R{r0dK"_  
-IR9^)  
\^wI9g~0  
4"e7 43(  
[转] 辛集各地村名由来!! 2015-5-21 08:13阅读(0)转载自伊凡 y?-wjJS>  
T|p$Ddt`+  
JF>mybB  
/tno`su;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7oPBe1P,K+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0;Y_@UVj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uBk$zs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A$RN7#  
@|&P#wd.u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ku*|?uF  
=>6Z"LD(  
}6P]32d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P X](hc=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xA nAW  
%S22[;v{N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V%pdXM5  
5Mb1==/R  
一、与滹沱河有关。 c@{,&,vsj  
GYiUne $  
旧城: 3\FiQ/?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SvH=P !`+  
l_LfVON  
新城: bwo"s[w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a%f5dj+  
T7YzO,b/   
新垒头: KM|[:v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l[ ^bo/  
Dyp'a  
王口: au8bEw&W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FXFQ@q*}v  
Dj>.)n  
一间房: =o=)EU{~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p/WEQ2   
L iJ;A*  
河庄: hHoc7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4qjY,QJ  
Zx<s-J4o=w  
散思台: aO'$}rDf$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rVnuRq  
K:P gkc  
满家湾: +bd/*^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R+Ke|C  
8T 6jM+ h  
东小王、西小王: bt#=p 7 W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J{C3Q9  
)zt*am;  
漫河头: E/_=0t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qO>BF/)a(  
bdq o2Z O  
郭西: p`{9kH1me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NS=puo  
@ky5X V  
文朗口: TH K)G2 =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j/d}J  
1O9V Ej5  
雷家庄: \VPU)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1S\q\kz->D  
|U$oS2U\m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dW!T.S  
e&F,z=XJ}  
小辛庄: 9n!3yZVSe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2N(c&Dzkh`  
pz?.(AmU\  
田家庄: Q=~e|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q5!3Nz  
oHu0] XA  
马吕: HI']{2p2}t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w0moC9#$?  
_}`iLA!$I  
王家庄: " xS",6Sy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wamqeb{u  
" I`<s<  
周家营: `-Gs*#(/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e_M \D  
p%J,af  
贾辛庄: G?=X!up(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fcJ]%-=  
4jis\W}%L3  
仨树: 6}Y^X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K*;=^PY  
MsX`TOyO!  
东石庄、西石庄: RhbYDsG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5u}   
sh}=#eb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N+!{Bt*  
^b;.zhp8;N  
 V '^s5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fVo)# Bj  
}RDhI1x[mk  
位伯: 5H==m~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bMZ!/(  
lGjmw"/C  
南智丘: v8 gg PI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49_b)K.tB  
J9I!d.U  
v2JC{XqrI  
范家庄: im%'S6_X4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bs/a] ?Z7  
-UPdgZ_Vxz  
石碑: 6 /s#'#jh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F7#   
398}a!XM  
N\HOo-X  
&c ayhL/%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5ah]E  
$0D]d.w=  
军齐: }# 'O b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bNY_V;7Kw`  
'(&.[Pk:"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Yl9%x]3c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XL g6?Nu  
QF'N8Kla  
等报: ?$pp%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vy1:>N?#5  
Po(9BRd7  
东大陈、西大陈: GvF~h0wMt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iK3bPkU  
h+CTi6-p  
北大过、南大过。 bb+-R_3Kd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4]w b!F  
l>7`D3  
马兰: =4m?RPb~b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PRWS[ 2[yk  
2m[z4V@`  
东良马、西良马: g G~UsA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4[Hf[.  
gI'4g ZH  
六郎营: HeNg<5v%Y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FuLP{]Y+AM  
t_x \&+W  
留双营: [[Qu|?KEa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P8).Qn  
{ >bw:^F  
大营: a%7%N N*i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L @t<%fy@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VI2i~  
………………   (.m0hN!~u  
大营:   6i(nyA 2!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68+ 9^  
四七营:   *Jm y:C<>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iS(P u  
~*- eL.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ujmO'blO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e%U0^! 8  
东柳科、西柳科:   x =5k74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M@E*_U!U  
抬头村:   4nXS}bWf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F4rbL^:  
红旗营:   f,k'gM{K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ej^s-R  
石槽李家庄:   t(/e~w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L#M9!  
撒马营:   0}PW<lU-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SLD%8:Zn  
孤马营:   4! XB?-.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M0S}-eXc5  
都大营:    #dtYa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iLws;3UX;x  
试炮营:   nQa5e_q!u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SZzS$6 t  
王庄营:   F(Pe@ #)A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QDF1$,s4i  
草帽庄:    .]k+hc`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C~yfuPr\B  
伴当营:   &Op, ?\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ltO:./6v  
倾井:   :0Rd )*k,v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9.!6wd4mw  
东谢村、西谢村:   (es+VI2!&C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shS?kV  
9H_2Y%_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p'0jdb :S  
仁慈:   x$[<<@F%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V ln5U   
东朗月、西朗月:   7*r Q6rAP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3qXOsa7  
<_dyUiT$J  
_rR+u56y-  
p&>*bF,  
(vB aem9  
<IC=x(T  
N&]v\MjI62  
[}9sq+##  
_*>bf G  

  • C5CUMYU  
    =!*e; L  
j #f+0  
/XeDN-{  
'nz;|6uC  
GLp2 ?fon  
m$ )yd~  
}/nbv;)  
o8-BTq8  
r`qMif '  
%g5TU 6WP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9TIyY`2!  
h3Nwxj~E  
ms{:=L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5
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25
事出有因。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25
涨姿势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5-26
efMv1>{  
-qfd)A6]  
  尼泊尔小孩说,“辛集---不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27
涨姿势了
pys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5-27
好久不见,朋友!
pys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5-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