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20阅读
  • 7回复

大话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q9f,mz  
S}X:LHr*  
v<1;1m  
ny=iAZM>q  
I2'?~Lt  
[转] 辛集各地村名由来!! 2015-5-21 08:13阅读(0)转载自伊凡 -; }Wm[  
)A%Y wI$  
x{$NstGB  
G>x0}c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qv\yQ&pj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o@. !Z8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v*3 :8 Y,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s8Oz^5p(  
0 i"OG( ,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SueT"F  
Xl;N= fc  
WM26-nR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UB}mI0/w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Ek3O{<  
 u:ISwAp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x5ia<V>=d  
hM}2++V  
一、与滹沱河有关。 2+PIZ6=hN  
m='OnTeOE  
旧城: 0P(}e[~Z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l<0V0R(  
z@~rm9d   
新城: > R=YF* t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14R L++  
DxHeZQ"LL  
新垒头: pjFgIG2=9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7f>n`nq?  
B|v fkX2f  
王口: rtm28|0H'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CR<l"~X  
Gj=il-Po  
一间房: 2dfA}i>k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x21e }Li  
h%%'{^>~  
河庄: YSbN=Rj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Lrq&k40y  
EcU9Tm `h  
散思台: $G3P3y: [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wal }[F#  
*?{)i~  
满家湾: q9Q4F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Y&A  
Q"O _h  
东小王、西小王: RS~oSoAE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Z8C)tK  
@kw=0  
漫河头: xpz Jt2S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kel48B  
^gG,}GTl  
郭西: U*cj'`eqC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3$Je,|bs  
_wBPn6gg`  
文朗口: Vs >1%$If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P^"X5$   
i ^#R iCeo  
雷家庄: #7{a~-S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W()Do1tR  
w]_a0{Uh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dfSCs  
?=/l@d  
小辛庄: sC>8[Jatd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VMp6s%m  
2 E^P=jU`  
田家庄: +Ji dP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lgl/| ^ Uw  
*L=C Jg  
马吕: ;XT$rtuX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v&Kw 3!X#E  
r_G`#Z_5F  
王家庄: aC*J=_9o #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zx27aZ[  
n" sGI  
周家营: Ax ^9J)C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d4^gAfs*  
\;}dS SB1  
贾辛庄: *d(Dk*(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TPMSx&Ei  
ScEM#9T|  
仨树: o%:eYl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Z_%>yqDC  
xQQ6D  
东石庄、西石庄: C}CX n X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0 !Yi.'+  
R##O9BSI8Z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Xma0k3;-  
y03l_E,  
;I>`!|mT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HM/ q B^  
+xMDm_TGLA  
位伯: ;\h'A(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RaAq>B WPr  
945psG@|  
南智丘: 3I]5DW %-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AOpf Byw  
]#`bYh^y  
VuGSP]$q  
范家庄: [{YV<k N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FwyPmtBj  
%llG/]q#  
石碑: ]l`DR4 =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l<5!R;?$  
2bqwnRT}  
XZhhr1-<a  
3XIxuQwf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uJQeZEe  
[*fnTy  
军齐: HO"(eDW6z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t1kD5^  
%uKD cj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qW'kNWM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MV3]  
~jgd92`{z  
等报: /9sUp} *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c-x  
;RXv%ML  
东大陈、西大陈: Rzp-Q5@M Y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Sh&8 #  
C4y<+G.`  
北大过、南大过。 ][3 "xP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pxgv(:Tw  
ctf'/IZ5  
马兰: ;k>{I8L~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 0zo>[c/p  
F XbNmBXF  
东良马、西良马: q+<TD#xoL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1*Z}M%  
@Z)&3ss  
六郎营: .$Y[>9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T"O!  
^-DK<jZ^  
留双营: '?\Hm'8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46b.= }  
xe d$z  
大营: \>+gZc]an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4R6X"T9-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3FXU{"Qi4  
………………   E>&dG:3no  
大营:   \-^3Pe,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q;rU}hAzG0  
四七营:   OA+W$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Epx.0TA=t  
d/e9LK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t;'__">:q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7{6wNc  
东柳科、西柳科:   _v-sb(* J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fy-( B;  
抬头村:   jsuQ R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N3,EF1%  
红旗营:   r_)*/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l! GPOmf9`  
石槽李家庄:   }G]]0Oi2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aD.A +es  
撒马营:   # aC}\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D`u{U]  
孤马营:   x[]n \\a?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Ou/{PK}  
都大营:   #p^D([k \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bcQ$S;U)  
试炮营:   ;I9D>shkc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U9Sp$$L  
王庄营:   H=0Y4 T@)T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dG1qrh9_-  
草帽庄:   [.2>=3T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Rc u/ @j{O  
伴当营:   O?P6rXKr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 ~PL|Pp_  
倾井:   FK- >|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Xvp z  
东谢村、西谢村:   k7j;'6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W_?S^>?l/  
NS\'o )J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0'gJSrgNI  
仁慈:   kM.zX|_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pg?ZM9  
东朗月、西朗月:   /Z^+K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RXm= ArN  
EM"YjC)F  
dme_Ivt  
iKu5K0x{>I  
U@H SU%H  
{L#P dj{  
W)KV"A3C  
h>4\I;Ij  
8$1<N  

  • XWkYhTaY  
    ]1X];x&e  
ur;8uv2o  
V4|pZ]  
&Oe,$%{hBh  
$#CkI09  
+?%huJYK,  
VQ +Xh  
W )\~T:Kn  
^s^X nQhE  
(|W@ p\Q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nfc&.(6x<  
GZse8ng  
J g@PhN<9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5
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25
事出有因。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25
涨姿势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5-26
Jr2x`^aNO  
(_2Iu%F  
  尼泊尔小孩说,“辛集---不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27
涨姿势了
pys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5-27
好久不见,朋友!
pys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5-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