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715阅读
  • 7回复

大话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5-25
H]v"_!(\  
{oIv%U9  
)U4h?J  
XEd|<+P1  
@Y2"=QVt  
[转] 辛集各地村名由来!! 2015-5-21 08:13阅读(0)转载自伊凡 -&87nR(eW  
VT.BHZ  
Gt{'` P,&9  
7gIK+1`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jA ?tDAx`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O9 A[s<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K}^Jf ;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vwZd@%BO  
BPAz.K Q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P_zha[9  
DtBIDU]  
joaf0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nv WTx4oy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QS7F`O  
yxfV|ox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0|niiI  
V,>_L  
一、与滹沱河有关。 FQNw89g  
PVBf'  
旧城: W)rE_tw,|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eM)E3~K:2  
hR;J#w  
新城: @)0-oa,u+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H#*#v  
#@h3#IC  
新垒头: q3.L6M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4fe$0mye  
)u{)"m`&[J  
王口: "m^whHj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E+tQQr%'  
Y,1s Ng  
一间房: p)M\q fZ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F^iv1b  
.BLF7> M1  
河庄: {4\hxyw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r~~0|=  
)IIQ{SwQq  
散思台: >p a tv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k:(i sKIA  
UloZo? e`  
满家湾: @&f3zq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s(yVE  
 N7lWeF  
东小王、西小王: C9oF*{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oy=f  
cE x$cZRMI  
漫河头: !*8x>,/>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oOA@  
?Z}n0E `  
郭西: 6MC*2}W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yK"OZ2Mv  
xJ"CAg|B  
文朗口: r.e,!Bs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2i);2>HLG  
?L|Jc_E  
雷家庄: Ck,.4@\tK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QC:/xP  
B"O5P>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ns.[PJ"8  
"P:kZ= M Q  
小辛庄: q9n0bw^N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8T9N@U  
h3^ &,U  
田家庄: {b@rQCre7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4_,l[BhsQG  
0 `X%&  
马吕: + ~ro*{3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UREFwSL  
b@ J&jE~d  
王家庄: tMaJ; 4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M,[u}Rf^w  
cK.T=7T  
周家营: <@C Bc:j0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W-Cf#o  
qlUYu"`i  
贾辛庄: 7pNTCZ Y|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2X ng_,  
SM:SxhrGt  
仨树: fTi,S)F'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DI=Nqa)r  
x>Ah4a d  
东石庄、西石庄: YWA:741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4%WV)lt  
n3{m "h3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rM{\En  
U5mec167  
(sw1HR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an3HKfv  
;??wLNdf-  
位伯: t" 1'B!4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1Oo^  
hoASr j{s  
南智丘: ]?F05!$*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qx5X2@-;:  
pj,.RcH@o  
_C?<re3*  
范家庄: )@Yp;=l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l'Az3'J|  
|dNtM^  
石碑: amf=uysr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5Ah-aDBj  
Pf oAg*  
=$5[uI2  
9frx60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iUh_rX9A"  
)61CrQiY  
军齐: S=lA^#'UdX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xM%E;  
=y7]9SOq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fiTMS: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G#'3bxI{f+  
3m4?l ~  
等报: HSx~Fs^J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uVqJl{e\  
q{f%U.  
东大陈、西大陈: ;?;D(%L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 o$ R@l  
7|6tH@4Ub  
北大过、南大过。 +7<{yP6wU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O#A1)~  
< W,k$|w  
马兰: 6__@?XzJ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9Q :IgY?T  
?{qw /&  
东良马、西良马: fD q, )~D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fRT: @lV  
)iy>sa{  
六郎营: SPsq][5eR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sXTt )J  
8{Y ?;~G  
留双营: {549&]/o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ORa!84L  
&tZ?%sr  
大营: CzzG  
辛集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补充)   :LVM'c62c>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T#;1qNB  
………………   ?w# >Cs(  
大营:   sVkR7 ^KsG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iubqtT]  
四七营:   *6*#"#D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K_`*ZV{r  
*D<S \6=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9vBn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cp|lW!ag  
东柳科、西柳科:   LH 4 -b-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f-kaV  
抬头村:   3HbHl?-UNU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Kggf!\MR8  
红旗营:   4PiNQ'*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nA F@47Wo  
石槽李家庄:   T-&CAD3 ,O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fokT)nf~^8  
撒马营:   _DC/`_'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B\|>i~u(  
孤马营:   $},:z]%D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d5A!kU _.  
都大营:   `P/*x[?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h9+ylHW_cp  
试炮营:   q22cp&gmX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f'FY<ed<w  
王庄营:   +nuv?QB/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 1ts@  
草帽庄:   w^|,[G ^}H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O%o#CBf0  
伴当营:   'n:Ft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3N+P~v)T'  
倾井:   ,_rarU)[J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AL95"cH~  
东谢村、西谢村:   RU"w|Qu>pM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Z(K[oUJx  
NH 'RU`U)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hzQk~Gdi  
仁慈:   zp4ru\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U_}$QW0'  
东朗月、西朗月:   !u6~#.7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RpT_u  
bwVv#Z\r  
phXVuQ  
&K>]!yn   
3jS=  
+ZRsa`'^  
+{hxEDz  
18[f_0@ #  
puqLXDjA/  

  • -&)^|Atm  
    sF+0v p  
}0 <x4|=  
Qlb@Az  
x(]s#D!)  
=~=/ dq  
\)M 5o  
>.{ ..~"K  
ys#M* {?  
%4 SREq  
f{AgKW9"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i"rMP#7  
;g*X.d  
VdeK~#k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25
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25
事出有因。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25
涨姿势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5-26
2[LX\  
=> uVp  
  尼泊尔小孩说,“辛集---不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27
涨姿势了
pys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5-27
好久不见,朋友!
pys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5-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