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196阅读
  • 21回复

我爱厨房之十三-----忆苦思甜-----你吃过榆钱饼子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5-23
    此贴本月初曾发于银河网论坛,故图片带有银河网logo,为本人原创,特此说明! p2Ep(0w,R5  
|l; Ot=C=  
    昨天整理照片,才发现这几张图片,当时想着发帖来着,后来忘了,今天说啥也得发上来,要不然我就又忘了! UhDQl%&He  
    好久没有学习新菜品了,倒是学了点面食的制作。 rMDvnF  
    大城市里的人很多人没有吃过榆钱,没有见过榆钱,甚至很多人不知榆钱为何物。 {r&mNbz  
mvEhP{w  
'" "v7  
0\tac/  
T>& q8'lD  
[ 此帖被荣威车队在2013-05-23 10:2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5-23
    但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却很少有没吃过榆钱的! Vke<; k-  
    榆钱儿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再确切的说是榆树的翅果。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新生出来的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在以前,每每到了春天,捋榆钱,蒸饼子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救命的口粮。 kw#X,h P  
F}_b7 |^  
dw"Es;^  
o8g7wM]M  
XjGS.&'I  
[ 此帖被荣威车队在2013-05-23 10:1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5-23
    民间有俗语:摘杨芽儿,采柳叶儿,捋榆钱儿。这三件事在现在人看来或许是非常有情调的,春天里,携妻抱子去春游,顺手捋几把榆钱,回家凉拌或者蒸一锅榆钱饼子,听起来倒是很小资! 8o~ NJ 6  
l_h:S`z.  
T*x2+(r  
    但是读过刘绍棠那篇《榆钱饭》的人们,是否还能回忆起,摘杨芽儿,采柳叶儿,捋榆钱儿的由来?作者用自己人生中几次和榆钱饭的接触,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化,且不说这篇文章怎样讲述新中国人们的生活变化。单说说文中对于几次榆钱饭的描写,用最朴实的文字,淋漓尽致的讲述了旧社会榆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了榆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对他的影响。 \d@5*q  
/$c87\  
! ?g+' OM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说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F)^0R%{C  
    “那时候,我六七岁” b#_RZ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lz,M$HG<[  
    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6'#5Dqw"r  
    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4Z]d  
    九成榆钱儿一成玉米面,蒸熟盛进碗里,泡上隔年的老腌汤,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NrqJf-ldo  
;st0Ekni)  
<s9{o uZ  
    作者一个简单的哄饱,不由得让我们心酸了一把。哄饱实则未饱,自己安慰自己的肚子一下,毕竟肚子饱不饱还是自己最清楚,不过聊胜于无,这些东西毕竟可以暂时救命。 pa>C}jk}6  
b>uD-CSA  
53i]Q;k[  
    作者寥寥数语,点明了榆钱儿是“我”小时候和丫姑等劳动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没有它,就没有什么可填肚子。好在“村前村后,河滩坟圈”,“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这是属于穷人的救命粮,没有人能够夺走。对穷人,榆钱作用不言而喻。他是旧社会人们悲惨生活的写照。 (;{X-c}?  
C"I jr=w  
d0(zB5'}  
   十年内乱中,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 ok:uTeJI  
E4 X6f  
    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S1 QMS  
vX JPvh<  
    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PO. /IBX  
m!<HZvq?vf  
= lo.LFV  
    不多的几笔,不仅形象的揭露了极左政策对人们的影响,一句老榆树又来救命了,讲出了人们和榆钱的不解情缘以及榆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N'`X:7fN  
~:DL{ZeEb  
E 2n z  
    再后来,人们生活条件逐渐转好!有了大米白面,更有了鱼肉,榆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过怕了苦日子,再也不沾榆钱这东西,吃榆钱被富裕起来的农民视为穷和贱的标志,就像作者说的:一连几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b84l`J  
?o " Vkc:  
    不过,穷日子一去不复还了,二妹子虽然骂作者穷命,为了满足一下作者的肚子,但又不能让街坊邻居笑话她拿榆钱待客,聪明的罚上树掏鸟的孩子们每人捋一兜榆钱儿,即便如此二妹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 ;U* /\+*h  
up5f]:!  
/v 8"i^;}  
    最终,作者以这样一句话收尾: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A=<7*E  
t8^1wA@@V  
PgkU~68`  
    本来是写做饭呢,一不小心写成了读后感。还请大家见谅,只因为本人打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深深爱着打小就年年吃的榆钱。另外,刘绍棠的这篇散文又是十分喜爱,不知觉就说了这么多。 P 45Irir  
I"Zp^j  
xp^RAVXq`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5-23
    人们吃榆钱有多种做法,当馅拌以肉或者虾仁以及调料包饺子;将葱花或蒜苗炒后加水烧开,用大米或小米煮粥,拌进榆钱,这种做法连欧阳修吃完了都说: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 O,%UNjx9K  
mE~ WE+lw9  
fJ}e  
    但是在农村,人们做常见的吃饭就是将榆钱洗净,拌以玉米面或白面做成饼子,然后上笼蒸。 !U`4  
 +/B  
P'~`2W0sz  
    老家房前屋后有几棵榆树,每年姥姥都捋榆钱,蒸榆钱饼子,今年老妈来石,给我带了点榆钱,这让好几年都没吃过榆钱的我十分欣喜。 $0Y`> 3  
    当晚就让老妈蒸了一锅饼子! >2#<gp3  
     m H:Un{,  
    虽说不多,但是足以让我解解馋了! Fs]N9],=I  
T!jh`;D+  
S1=P-Ao  
J jAxNviG  
kK5&?)3Y:  
    其实,现在物质很丰富,榆钱这种东西在现在这个社会称不上美食,与其说是嘴巴解解馋,倒不如说解馋的是自己对榆钱的那份特殊的情感。 WuK<?1meN  
fN2Sio:  
S#ryEgc]  
Iy)1 (upM  
@GQe-04W`  
,M.C]6YMr  
t'_EcYNS  
~ 5}t;  
2}^=NUM\NX  
    捋下来的榆钱,要一点点择干净,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饭菜做的很细,像这种以前果腹的粗粮,老妈也是细细的做!  2s}S9  
{6u)EJ  
bm#5bhX\|  
J^8j|%h%e  
R}oN8  
    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一点点把榆钱择干净,又用水过了好几遍,自己儿子爱吃的东西,老太太做起来从来不马虎!这就是娘! Dl>tF?=  
>DRxF5b{  
I_1?J* b4k  
@5Tl84@Q  
Y}[<KK}_  
    本来要搭把手的,一没留神,娘都已经做好放进锅里了! w:zo \  
e'mF1al  
<K)]kf  
;@; a eu  
zgjg#|  
    去年的棒子面,有点陈,做出来颜色发暗了! ^wy  
;+75"=[YT  
eU"yF >6'  
1Ek3^TOv7  
    但是味道一点折扣也没打,我想估计是自己对榆钱的那份感情在作崇吧! ?+}Su'pv}  
u 7e$Mq  
_9BL7W $;  
l,|Llb  
gJ l^K  
CPZ{  
 +P(*S  
INnd TF  
Gamn,c9  
#Y= A#Yz,{  
<EC"E #p  
S. MRL,  
A"*=K;u/|m  
    最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了,把《榆钱饭》发上来,让大家重温一下那个年代的故事吧! j~'.XD={  
>Tf}aI+  
8u*<G bKGI  
G 2`YZ\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z83v J*.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GgxPpS<ne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0eVE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O>)eir7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8~!E.u9w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5AT^puL]]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mJs0E*g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bd /A0i?C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3,i j@P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a8xvK;`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XL*M#Jx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Ti2cD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8#olZ/(q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W @dF~r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比大人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b`e_}^,c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t;o^pUF  
    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到40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树饱。 Ug*B[q/  
    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 `n>/MY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M7BpOmK'  
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丫姑上树爬不动了,二妹子爬得动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成熟的时候,可是丫姑又盖新房,又给二妹子招了个女婿,双喜临门,我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人家杀风景?忍一忍,等待来年吧! 21!X[) r  
    1982年春,我赶早来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砖、红瓦、高墙、花门楼的大宅院里,花草树木满庭芳;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刚出满月。一连几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c =m#MMc)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给她脸上抹黑? ..yV=idI  
    但是,鱼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开口,谁知道二妹子有没有看在眼里? nf pO  
    一天吃过午饭,我正在床上打盹,忽听二妹子大声吆喝:“小坏嘎嘎儿,我打折你们的腿!”我从睡梦中惊醒,走出去一看,只见几个顽童爬到老榆树上掏鸟儿,二妹子手持一条棍棒站在树下,虎着脸。 |5flvkid  
    几个小顽童,有的嬉皮笑脸,有的抹着眼泪,向二妹子告饶。我看着心软,忙替这几个小坏嘎嘎儿求情。 jt oS{B,  
    “罚你们每人捋一兜榆钱儿!”二妹子噗哧笑了,刚才不过是假戏真唱。 -'c qepC{T  
    我欢呼起来:“今天能吃上榆钱饭啦!” :>!-[hfQ  
    “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 _qB ._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麦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亩大田,种的是稻麦两茬,不种粗粮。 /Am9w$_T[  
    有了榆钱儿又没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p\1G  
    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她的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钱儿充饥。 rl.K{Uad  
    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k(FbZ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3-05-2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5-23
很多年没有吃过了!!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5-23
一如继往地支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5-23
回 4楼(嘻嘻哈哈289) 的帖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