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俗语:摘杨芽儿,采柳叶儿,捋榆钱儿。这三件事在现在人看来或许是非常有情调的,春天里,携妻抱子去春游,顺手捋几把榆钱,回家凉拌或者蒸一锅榆钱饼子,听起来倒是很小资! 44-r\>
K
,isjh2
WzlC*iv
但是读过刘绍棠那篇《榆钱饭》的人们,是否还能回忆起,摘杨芽儿,采柳叶儿,捋榆钱儿的由来?作者用自己人生中几次和榆钱饭的接触,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化,且不说这篇文章怎样讲述新中国人们的生活变化。单说说文中对于几次榆钱饭的描写,用最朴实的文字,淋漓尽致的讲述了旧社会榆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了榆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对他的影响。 bQQVj?8jp
va,~w(G
'6S %9ahE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说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7NF/]y4w
“那时候,我六七岁” h$fe -G#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l[YEK
g
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Q`6i =mB;
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C-SLjJw
九成榆钱儿一成玉米面,蒸熟盛进碗里,泡上隔年的老腌汤,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P(ZQDTbM
:
bd \=h1
v?j!&d>
作者一个简单的哄饱,不由得让我们心酸了一把。哄饱实则未饱,自己安慰自己的肚子一下,毕竟肚子饱不饱还是自己最清楚,不过聊胜于无,这些东西毕竟可以暂时救命。 PC/!9s0W
@8gEH+r
~UPZ<
作者寥寥数语,点明了榆钱儿是“我”小时候和丫姑等劳动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没有它,就没有什么可填肚子。好在“村前村后,河滩坟圈”,“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这是属于穷人的救命粮,没有人能够夺走。对穷人,榆钱作用不言而喻。他是旧社会人们悲惨生活的写照。 VKrShI
R$6qoqv{yG
P))^vUt~
十年内乱中,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 {9'M0=
MCYl{uH!
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V#^yX%
JwP:2-o
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P1YHw9
+)/Uu3"=
`9 [i79U
不多的几笔,不仅形象的揭露了极左政策对人们的影响,一句老榆树又来救命了,讲出了人们和榆钱的不解情缘以及榆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hV
D4$b
]~jN^"o_B
h?j_Ry
再后来,人们生活条件逐渐转好!有了大米白面,更有了鱼肉,榆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过怕了苦日子,再也不沾榆钱这东西,吃榆钱被富裕起来的农民视为穷和贱的标志,就像作者说的:一连几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flnVYQe
`X
-<$x
不过,穷日子一去不复还了,二妹子虽然骂作者穷命,为了满足一下作者的肚子,但又不能让街坊邻居笑话她拿榆钱待客,聪明的罚上树掏鸟的孩子们每人捋一兜榆钱儿,即便如此二妹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 PRr*]$\&Mj
$H*/;`,\[
fL6e?\Pw
最终,作者以这样一句话收尾: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5)NH
t
Ijedo/
+AI`R`Tm
本来是写做饭呢,一不小心写成了读后感。还请大家见谅,只因为本人打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深深爱着打小就年年吃的榆钱。另外,刘绍棠的这篇散文又是十分喜爱,不知觉就说了这么多。 }[n5n
b^Cfhy^RTq
IZNOW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