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026阅读
  • 170回复

《天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12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4) 
作者 : 张惠成 



  三月,大军将发,军屯白下城(东晋南朝时首都建康附近滨江要地,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外。这时,恰好萧宝卷出游在此,乃召崔慧景单骑入城。只见他身穿戎服,端坐在城楼之上,远远望去,倒也有几分威严。崔慧景此时已成惊弓之鸟,不知萧宝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幸好接见时,萧宝卷只是勉励他几句,再没多少言语。崔慧景急忙拜辞,出城时早已汗流浃背。回到驻地,他才放下心来,对左右侍从说道:“此行好险,回想起来,我还有些后怕!”

  崔慧景的儿子崔觉当时担任直阁将军。大军出发时,他前来送行。崔慧景和他秘密约定,大约四月份,大军将行至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崔觉便从建康出逃,前去与其父会合。

  江夏王萧宝玄(萧宝卷之弟)当时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见萧宝卷荒淫无道,便想取而代之。他听说崔慧景将率军北行,就派亲信余文兴对崔慧景说:“朝廷任用群小,猜害忠贤,功臣宿将,人人自危。江(祏)、刘(暄)、徐(孝嗣)、沈(文季)之事,君侯亲眼所见。您虽奉命远征,身处前线,亦不知灭亡何时。处此变乱之际,奉此无道之君,有功亦死,无功亦死。不若举事,或可成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君侯如今手握强兵,若北取广陵,收吴越劲卒,寡人举京口之军与君侯相应,取大功易如反掌。何去何从,望君侯三思。”

  崔慧景本来早就有反叛之心,一听此言,正中下怀,便决定起事。大军在越过广陵几十里的时候,崔慧景召集麾下诸将,对他们说:“我受三帝(指齐高帝、齐武帝、齐明帝)厚恩,当顾托之重。如今幼主昏狂,朝政坏乱,国家危在旦夕。我深感责任重大。今日乘此大军云集之机,欲与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诸君意下如何?”

  诸将纷纷响应。于是,崔慧景回军向广陵进发。

  广陵守将崔恭祖,是崔慧景的族人。他魁梧骁勇,气力绝人,作战经验丰富。见崔慧景率军到来,便与副将萧寅商量。萧寅知道崔恭祖已与崔慧景暗中通气,便对他说:“废昏立明,人情所乐。我们应当响应崔将军。”于是,二人打开广陵城门,迎接崔慧景入城。

  崔慧景在广陵停留两天,以整顿队伍,然后派崔觉和崔恭祖率精兵八千人向京口进发。

  叛军很快兵临京口城下。萧宝玄本来和崔慧景相约一同起事,此时见崔慧景兵力不多,又中途变卦,杀掉崔慧景派来的使节,派兵坚守城池,抵御叛军。

  两军在京口相持数日。叛军越聚越多,攻势越来越猛,京口眼看支持不住。这时,萧宝玄的亲信柳澄对他说:“崔将军威名久著,素称善战,且废昏立明,人心所向。今以乐归之众,挥师南下,大王以京口区区一城相抗,无疑以卵击石。况且我们与他先已有约,已成唇齿之势,如今中途反悔,于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不如与崔将军合兵一处共举大事。”萧宝玄点头称是。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3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5) 
作者 : 张惠成 



  当夜,萧宝玄令人登上京口城内的北固楼,点燃上千支蜡烛,以为烽火,大开城门,放崔军进城。崔慧景随即拥萧宝玄为主,向建康进发。

  肖宝卷闻讯大惊,急派右卫将军左兴盛总督京城附近水陆各军迎击崔慧景。左兴盛以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将为先锋,屯驻在建康北面竹里城对抗崔慧景军。

  萧宝玄写信给张佛护说:“寡人自京口还朝,将军为何执意阻遏?”

  张佛护回信说:“小人世受国恩,每思图报。今受命在此戍守,自当尽职。殿下还朝,但请通过,小人怎敢阻遏?”于是,他舍萧宝玄于不顾,率军迎击崔慧景军。

  叛军前锋崔觉、崔恭祖二人,都是骁勇善战之将。他们所率士兵都是一色轻装,也不埋锅造饭,只以几只船装载酒食以为军粮,置于长江之上。令士卒轮番作战,饥饿时自取船上酒食,故此行动迅速。每当城内炊烟升起,他们便督率士卒尽力攻打,闹得官军连饭也吃不上。官军又饥又困,士气大落。徐元称等想开门投降,张佛护执意不从。

  四月十二日,崔恭祖率众大举攻城,很快将竹里城攻陷。张佛护匹马落荒逃走,被叛军追上杀死。徐元称临阵投降,其余四将全部战死。

  萧宝卷又命中领军王莹都督诸军,在建康城外的湖头抵御叛军。王莹将部下几万人分别驻扎在交通要道上,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两军相持数日,叛军不能向前移动一步。正在彷徨无计之时,有一个名叫万副儿的猎户前来献计,说蒋山附近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建康。崔慧景大喜,重赏猎户。他派崔恭祖率一千余名精兵,乘夜从蒋山攀援而下,直抄官军后路。天明时,两相夹击,官军大败。王莹乘船从水路逃回建康。

  后来,萧宝卷又派右卫将军左兴盛率军三万,出建康北篱门迎敌。两军刚一接触,官军便被杀得大败。左兴盛单骑逃走,被叛军杀死在一条船上。

  不久,建康附近的东府、石头、白下、新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地近江滨,依山为城垒,为军事及交通重地)等城皆为叛军所攻克,台城也被重重包围起来。崔慧景的势力达到最盛阶段。

  然而,恰在此时,局势发生了两个变化,使萧宝卷又一次躲过了灭顶之灾。

  其一,叛军内部出现了诸多矛盾。

  陈显达起事时,萧宝卷曾下令诸王入宫。巴陵王萧昭胄(竟陵王萧子良子)接受永泰元年时的教训(永泰元年王敬则谋反时,齐明帝曾召诸王入宫,欲加以杀害,后因故停止),与其弟萧昭颖假扮僧人,逃往江西。崔慧景起兵后,萧昭胄兄弟前来投奔。崔慧景本来对萧宝玄出尔反尔就心怀不满,当时拥立他,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此时见萧昭胄前来投奔,便有意改立萧昭胄为主。但崔慧景的这个主张,却引起了崔恭祖、柳澄等人的反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4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6) 
作者 : 张惠成 



  包围建康以后,崔恭祖建议用火箭射击北掖门。崔慧景却认为,建康指日可下,此时采用火攻,烧毁的城楼将来还得重建,花费甚多,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崔慧景兴喜空谈,对佛教很感兴趣。包围建康以后,他认为大事已定,便不愿过问军事,每日和名士何点高谈阔论,兴趣盎然。崔恭祖等部将对此也深为不满。

  其二,萧宝卷从寿阳前线调来了援军。

  萧衍的长兄萧懿,先后担任过梁、南秦、益三州刺史,为安定长江中上游地区做出过贡献。裴叔业叛降北魏,萧宝卷令他为豫州刺史,率军前去进攻寿阳。萧军行军途中,遇到萧宝卷派来的使节,命他火速回援建康。萧懿接到命令后,连夜率领精兵数千人,从采石矶(地址在今马鞍山市南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形势险要,自古为江防重地)渡过长江,迅速来到建康城外。建康台城内守军见援军来到,纷纷奔走相告,士气大振。

  次日清晨,萧懿正欲调兵遣将,与叛军决战,忽见帐外急匆匆闯进一个人来。定晴看时,认得是三弟萧衍帐下的亲信将领虞安福。萧懿知他有要事相告,连忙将他引入密室。

  寒暄过后,萧懿问道:“将军远道而来,不知有何事相告?”

  虞安福道:“三将军得知明公要来援救建康,特命卑职前来劝阻。”

  萧懿不解,说道:“崔慧景反叛朝廷,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此是为臣下的效忠皇上的分内之事。我正欲起兵与叛军厮杀,三弟却派将军前来劝阻,这是为何?”

  虞安福道:“卑职深知,明公雄才盖世,以崔慧景鼠窃狗偷之辈,如何能够低档?但明公可曾想过,消灭崔慧景后,明公便有不赏之功,即使遇有明君贤主,尚且难免遭受猜忌,何况当今这样的昏虐之君?所以卑职行前,三将军反复叮咛,让我劝谏明公,千万不要进兵。为自全计,不如隔岸观火,待事态分明后再行定夺。”

  萧懿道:“为人臣子,当事人以忠。我怎能坐看叛贼横行于天子脚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5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7) 
作者 : 张惠成 



  虞安福道:“如若明公执意要进兵,也要把消灭崔慧景以后的事情仔细盘算一下。当今皇上昏虐残暴,天人共愤。灭贼以后,明公当乘战胜之威,勒兵入宫,行伊、霍故事(伊:伊尹,商初大臣,曾帮助商汤灭夏。商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又将他接回复位。霍:指霍光。西汉大臣。汉昭帝年幼即位,他受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汉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荒淫无道,不久即被他废掉,又迎立汉宣帝。后世因以伊、霍故事喻指废昏立明),此乃万世之功也。明公如若不愿这样行事,也应以抗魏为名,离开京师,重任外藩。只有手握兵权,内畏外怀,方可自全。千万不要因贪图爵位而交出兵权,以免后悔。”

  萧懿道:“将军此番话语,实乃肺腑之言,萧懿不胜感激。但此时抗击崔慧景乃第一要务,至于以后怎样,实在难以预料,还是不提为好。”

  虞安福见萧懿不听劝告,只好赶回襄阳向萧衍复命。

  早在萧懿南下之时,崔恭祖便建议派兵前往截击,不让其渡过长江。但崔慧景认为台城指日可下,届时萧懿的援军自然溃散,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萧懿率军来到建康,崔恭祖又建议乘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崔慧景又没有听从。这样,叛军白白丧失了战机。

  萧懿布置完毕后,下令向叛军展开进攻。崔慧景命其子崔觉率军数千人应战。双方激战多时,叛军被杀得大败,赴水死者二千人。崔觉单骑逃回。

  在竹里之战时,崔觉和崔恭祖都以为自己的功劳大,彼此争执不下。崔慧景偏袒其子,崔恭祖十分不满。攻下东府城后,崔恭祖掠得一个美貌歌妓,崔觉又依仗父势将歌妓夺走,崔恭祖对此十分愤恨。

  崔觉被萧懿战败之后,崔恭祖见萧懿来势凶猛,料难取胜,加上对崔慧景父子素怀不满,便生叛逃之心。当天夜里,他便和另一骁将刘灵运率所部将士赴台城向官军投降。崔恭祖是崔慧景帐下第一员战将,他的叛逃,使叛军的士气更加低落。

  崔慧景见大势已去,便率心腹数骑偷偷逃走,想渡江投降北魏。路上又被官军几次截杀,逃到江边时,只剩下孤身一人,被一个渔夫杀死,时年六十三岁。崔觉扮作一个道士逃走,后来也被俘获杀死。

  崔慧景失败后,萧宝玄也狼狈逃走。数日后,被人搜出,献给萧宝卷。萧宝卷见状大喜,决定戏弄萧宝玄一番。他命人将萧宝玄带入后堂,用布障将其团团围住。然后,命令左右恩悻几十人在布障四周鸣鼓呐喊,用刀枪向萧宝玄身上乱刺。萧宝玄犹如困在笼中的野兽,四处奔跑着,尽力躲避着四处袭来的刀剑。但由于活动空间太小,尽管他手脚灵活,还是被屡屡刺中。可怜萧宝玄一个帝室之胄 ,须臾间便被刺得遍体鳞伤。萧宝卷在一旁欣赏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乐得手舞足蹈。他得意地对萧宝玄说:“前一阵子你包围台城,我每天都惶恐不安,如今我也让你尝尝这个滋味!”

  过了一会儿,萧宝卷玩够了,从侍从手中夺过一把剑来,一剑便把萧宝玄刺死。

  叛军盛时,萧宝玄率军驻扎在东府城,很多官吏和百姓都前来投奔他。崔慧景失败后,从萧宝玄处搜得很多名单,萧宝卷下令将它们全部烧掉。他说:“我的弟弟尚且背叛我,,何况他人?这些人就不要追究了!”短短一句话,使得很多人侥幸活命。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6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8) 
作者 : 张惠成 



  在平定崔慧景叛乱的过程中,萧懿立了大功。事后,萧宝卷任命他为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此时,宿臣旧将诛除殆尽,朝政十分紊乱。萧懿到任后,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对萧宝卷的荒诞行径,他也时加劝阻。怎奈萧宝卷不可救药,依旧我行我素,巡游出幸,更加频繁。萧懿回天乏力,每日忧心忡忡。

  几个月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十月里的一天,萧懿正在府中闷坐,左右报告说长史徐曜甫来访,萧懿忙叫请进。这徐曜甫跟随萧懿多年,两人过从甚密,无所不谈。萧懿正在愁闷之时,见徐曜甫来访,自然十分高兴。

  宾主寒暄一阵后,谈话逐渐转入正题。

  徐曜甫道:“近来明公总是郁郁寡欢,莫非有何心事?”

  萧懿道:“国事败坏如此,我怎么能不心焦!”

  徐曜甫道:“明公身居宰辅,为何不设法重振朝纲?”

  萧懿道:“我虽然身为尚书令,但并无实权。主上昵近群小,对他们言听计从,并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哪能有所作为?”

  徐曜甫道:“主上昏虐残暴,早已丧失人心。几个月来的频繁兵变,便是明证。明公天资英武,天下人望。何不乘昏君出游之际,举兵将其废掉?”

  萧懿道:“萧某自幼熟读圣贤之书,立志忠君报国,如何能行此犯上作乱之事!”

  徐曜甫道:“恕我冒昧,明公所说,乃迂腐之言。孟子曰:‘民之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废此无道之君,解天下于倒悬,功在社稷,如何行不得?”

  萧懿道:“先生不要再说了,让萧某行此不义之事,萧某万万不从!”

  徐曜甫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乃仰天长叹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明公不用卑职之言,到那时便悔之晚矣!”

  说罢,向萧懿拱了拱手,也不再言语,转身扬长而去。

  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也便不欢而散。

  果然不出徐曜甫所料,几天后,大祸便降临到萧懿头上。

  原来,萧懿秉性刚正,办事严明,深为萧宝卷左右嬖悻所忌。他们便向萧宝卷屡进谗言,说萧懿要谋反。那萧宝卷被几个月来的兵变吓坏了,听说萧懿想要谋反,也不令人查明事情真伪,便下令鸩杀萧懿。

  不料,萧宝卷的密谋被徐曜甫侦知。他连忙一边派人在江边准备船只,一边亲自跑到萧懿府中报信,劝其西奔襄阳,投奔萧衍。

  令徐曜甫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萧懿得知消息后,却不肯逃走。他说:“古往今来,岂有叛逃的宰相?人固有一死,为社稷而死,死得其所!”

  徐曜甫再三苦劝,萧懿执意不从。徐曜甫无奈,只好拜辞而去,独自逃命去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7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19) 
作者 : 张惠成 



  不久,萧懿便被萧宝卷鸩杀于府中。临死时,他还对萧宝卷派来鸩杀他的使者说:“家弟雄才大略,雍州兵强马壮,知我已死,必然起兵报仇。我深为朝廷担忧!”

  萧懿有弟九人,除三弟萧衍远在襄阳以外,其余的都跟随长兄在建康供职。听说萧懿被杀,弟侄们纷纷躲藏起来。萧宝卷下令在全城搜查,萧家因平时善结人心,所以没有一人告发其下落者。只有五弟萧融隐藏之处被朝廷侦知,在萧懿死后不久遇害。

  

  四、萧衍起兵

  

  建武四年(497年)冬。

  室外繁星满天,室内暖气融融。

  建康城内一座宅第内,两个人酒兴正酣。

  上首的那位,三十五六岁年纪,身材修长,赤面长髯,朗目如电,眉宇间自有一股英豪之气。下首的那位,正值不惑之年,五短身材,白净面孔,眼睛虽然不大,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便是萧衍和他的舅父张弘策。两人年龄相仿,自幼友善。从军后,张弘策不离萧衍左右,被依为心腹爱将。遇有大事,萧衍总爱和他商量。

  隆昌(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的年号,494年)以来,国家多事,人心思变。齐明帝萧鸾即位以后,专事诛杀,时势更为险恶,企图乘乱而起者,更是大有人在。萧衍便是其中之一。他一方面施展韬晦之计,尽量不露锋芒。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蓄力量,以便在适当时机夺取天下。

  酒过三巡之后,两人又议论起时局。

  萧衍道:“天下即将大乱,舅父能感觉到吗?”

  张弘策道:“何以见得?”

  萧衍道:“主上辅政以来,专事诛杀,勋旧大臣,人人自危。王敬则乃高、武旧将,受主上猜疑已久,迟早会起兵反叛朝廷。”

  张弘策道:“王敬则一介武夫,素来少谋寡断,如何能够成就大事?”

  萧衍道:“诚如舅父所言,王敬则本是庸才,必败无疑,但其倡先作用却不可低估。再说,主上已卧病多日,看来捱不过明年,驾崩之后,必定会令江祏、刘暄等掌权。但江祏孤僻,刘暄黯弱,无法操纵局势,而太子又顽劣非常。这样,君昏于上,臣黯于下,朝中必将大乱,死人将多于乱麻,萧齐天下从此大势去矣。梁、楚之间,必定会有英雄崛起。”

  张弘策忙问:“你说的英雄今在何处?是在富贵者当中,还是在草民之中?”

  萧衍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话,双目向他凝视许久,方才笑道:“汉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这个英雄,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张弘策至此方知萧衍用意,连忙拜伏在地,说道:“将军雄略盖世,才兼文武,倘若乘乱起事,必成大业。弘策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今夜请定君臣名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8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20) 
作者 : 张惠成 



  萧衍连忙将他扶起,说道:“舅舅您不是要仿效邓晨吗?”(邓晨为刘秀姐夫,曾与刘秀同见蔡少公。少公颇好图谶治学,说:“刘秀当为天子。”有人说:“您说的是在朝为国公师的刘秀吗?”刘秀开玩笑地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唯有邓晨心中独喜。)过了一会儿,萧衍又道:“今夜之事,请舅父勿对人言,你我暗中准备便是。”

  从此,张弘策便成了萧衍的第一谋臣,在萧梁代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魏军进攻新野(今属河南),齐明帝派萧衍率军救援,同时发给密诏,令他管理雍州事务,以代替高、武旧将曹虎。张弘策闻讯大喜,对萧衍说:“那天晚上说的话,今日果然应验了。” 萧衍忙道:“且勿多言。”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齐明帝死,遗诏以萧衍为雍州刺史。雍州位居汉水上游,乃是南朝时控扼南北的军事重镇,粮草丰盛,兵多将广,军旅中的甲杖器械、舟船战舰均居全国各州之首。萧衍得此重镇,自然高兴异常。

  萧宝卷即位后,以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为辅政大臣,时称“六贵”。萧宝卷又宠任左右嬖幸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号曰“八要”。萧衍听说此事,对张弘策说:“政出多门,乃至乱之由。一个国家如果有三个大臣同时掌权,尚且不堪其忧,何况今日“六贵”同朝?他们势必互相共讦,看来大乱不可避免。当今之世,避祸图福,惟有此地(指襄阳)。只要勤行仁义,收买人心,修治武备,广积粮草,便可养成势力。只是诸弟都在京城,我真担心他们的安全啊!此事得与益州(萧衍长兄萧懿当时任益州刺史)好好商量一下。”

   张弘策道:“将军所言极是,和萧懿将军联系的事,我愿意跑一趟。”

  萧衍道:“此事有舅父代劳,我便放心了。”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19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三部分
东昏失德亡天下(21) 
作者 : 张惠成 



  这时,恰好萧懿由益州刺史调任郢州刺史。萧衍便派张弘策前往郢州(治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转达他的意见:“西晋时,晋惠帝以庸主当政,诸王手握重兵,互相争权,终于酿成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西晋也随之灭亡。方今朝廷之乱比西晋时更甚。‘六贵’争权,都想垄断朝政。主上在东宫时便无令誉,宠任群小,出游无度,荒诞残暴,残忍嗜杀。如今登基为帝,岂能甘当傀儡,听任‘六贵’摆布?他对‘六贵’猜忌已久,势必要除掉他们。始安王萧遥光是西晋时赵王司马伦似的人物,他久蓄篡逆之心,行迹已经暴露。然而此人志大才疏,气量狭窄,一旦起事,只能自取败亡。‘六贵’之中,真正忠于皇室者,唯有江祏兄弟、刘暄而已。然而,江祏胆怯而不果断,刘暄暗弱而无才能,都不是济世之才,不堪大任。至于萧坦之、徐孝嗣二人,更是无能之辈。因此,一旦朝中发生变乱,必成土崩瓦解之势。我们兄弟幸而镇守在外,宜早作打算。乘现在主上还没有猜疑到我们,应当把在京师的诸位兄弟召来,且莫等到祸发之时脱身不得。郢州控带荆、襄,雍州士强马壮;世治则可竭诚本朝,世乱则足以匡济。可进可退,才是万全之策。望兄长早点打定主意,免得后悔无及。”

  转达完萧衍的意见,张弘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明公兄弟之英武,当今天下并无敌手,何况又雄踞郢、雍形盛之地,如果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废昏立明,易如反掌。这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功业啊!千万勿为竖子(指萧宝卷)所欺,取笑身后。雍州(指萧衍)已有周密的考虑,愿明公善自为之!”

  听了张弘策这一席话,萧懿心中很不以为然,但表面上也没表示拒绝。张弘策在郢州盘桓了几日,见萧懿没什么举动,便返回襄阳向萧衍复命。

  萧衍得不到长兄支持,便决定自己行动。一方面,把他的两个弟弟萧伟和萧憺接到襄阳,作为自己的帮手;另一方面,和张弘策着手起事的筹备工作:招聚骁勇,制造武器,多伐竹木沉于澶溪,已备将来装备舟舰之用……这些事进行得十分秘密,除他们二人外,别人都不知底细。

  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萧懿被萧宝卷害死的消息传到襄阳后,萧衍立即于当夜召集众僚佐入府议事。他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昏主暴虐,甚于桀纣,当与诸君共除之!”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当场宣布起义。共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

  次日,萧衍又下令取出沉于澶溪的竹木,用来装备舟舰。几天后,舟舰装备一新。

  当时,南康王萧宝融(萧宝卷八弟)为荆州刺史。因其年幼,长史萧颖胄代行州事。萧宝卷听说萧衍起兵造反,便以刘山阳为巴西太守,拨给他三千精兵,命他去荆州会合萧颖胄共同讨伐萧衍。萧衍闻讯,决定以计谋分化敌军阵营,逼反萧颖胄。

  首先,他派参军王天虎到江陵(今属湖北),向荆州各处散发传单,声言:“刘山阳此次西上,要一并剿灭荆、雍二州。”各处得到传单后,皆惶恐不安,人心大乱。

  萧衍得到这个消息,对诸将说:“襄阳地处边陲,连年征战,人皆知兵。荆州人素来畏惧襄阳人。他们如果不随我起兵,我便率军前去征战,打败他们简直就像捡拾地芥那样容易,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荆、雍二州唇齿相依,他们响应我的可能性极大。到那时,我合荆、襄二州之兵,顺江东下,势如破竹,即使韩白复生,(韩信,汉初大将,善于用兵,在刘邦消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连战皆胜,夺得汉、魏、赵、楚很多土地,曾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也不能阻挡我,何况昏君当朝,将士离心!”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