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神(1)       
  不孤雁   
  一 北宋以来,武林中人素有在华山比武争雄的传统,历数百年。   
  初始,比武者皆当代高人,拼的是内力,较的是修为,境界之高,兵刃无需。   
  然而剑乃"兵之君子也",至高至华,时人故仍以论剑谓之,也就是后世盛传的"华山论剑"了。   
  及至明朝初建,来自江湖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未知何故,竟派出大批鹰犬,或者暗杀、或者诱陷、或者 收买羁糜、或者通缉驱离中原的武林高人,前后十数春秋,约上万人之谱。神州大地的武学奇才为之一 空,武学遂在海内衰萎,一蹶不振。   
  那么华山论剑呢?并未见废。明朝政府反倒插手其中,坐镇主办。   
  其目的无非想在朝廷之外,牵制在野残存的力量,统治江湖。   
  变了味道的华山论剑还真是名符其实,按照律法,全由江湖剑客参赛,胜者再由朝廷册封,收编晋用。   
  任何不会或不是用剑的武人,皆不得参与之。   
  册封的名号计有三项,分别是"剑神"、"剑圣"与"剑魁",也就是擢取前三名。   
  大赛每隔十年举办一次,前三年称作"内选",系由武林各派、江湖各帮,关起门来自己打,得胜者一 人,代表全派全帮出赛。   
  接下来的三年称作"会选",由各派各帮的参赛代表分成八股,抵达朝廷指定的地点,抽签复赛。每股 同样只取一名。   
  这八名万中选一的剑客将在其后三年,自行挑战八大门派的代表,各有所属,捉对厮杀。此称之为"决 选"。   
  决选胜者(自然还是八名)将在最后一年,聚于华山巅峰,与上届的"剑神"、"剑圣"、"剑魁"一 同参赛。此称之为"上选"。   
  倘使受封之人连续三届(三十年)蝉连封号,这个封号不再他属,由其终身拥有。   
  近百年来,这样的剑客尚未出现。   
  明朝华山论剑举办以来,大大地吸引了天下剑客,人人趋之若鹜。   
  即将满十届了,江湖人再不讲求"高义",只讲"高下";再没有了自负,唯有胜负。   
  好似唐太宗李世民那般,用科举网尽天下的读书人,明朝政府网罗读书人之余,也用华山论剑企图网尽 全天下的剑客,好令他们汲汲于赛事,不再注意其他。   
  在第九届华山论剑结束、第十届揭开序幕之际,朝廷又颁布了新谕--第十届华山论剑,将开放各式兵 器参赛,不再独以剑法论英雄。   
  江湖武林汲汲于赛事者,必更多矣。   
  至于朝廷为什么一改近百年的传统,臆测甚多,所有的臆测都指向了第九届华山论剑的上选。   
  都说,当时华山之巅上,来了一名不速之客,以一敌十一,大败群英,使得该年获封的"剑神"、"剑 圣"与"剑魁"颜面无光,下山后,绝口不提山上事。   
  那名不速之客是白莲教的余孽,故有"剑魔"之称。   
  关于剑魔的故事,尔后再谈,剑魔有个拜把兄弟,绰号恰与之相对,人称"兵神"。   
  而关于兵神的故事,就由此刻,先教咱们娓娓谈起……   
  云托艳阳,山风撩乱树影。   
  剑刃交击的铿锵声响,伴着知了长鸣,时起时落。   
  这里是福建省贰剑门的山头,门里的师父正督促着门生练剑,系今日的午课。"矢志不贰在剑心"醒目 的七个泼墨大字,招摇于广场角落的白色大幡上,幡随风舞,人随剑舞。   
  广场中央,数十名贰剑门的门生罗列整齐,吆喝招式。   
  张展虹扬剑指道:"周楷!"分雀翎"是这样子的吗?脚抬高一点!" 练剑的队伍内,一名小胖子赶忙答应:"是!师兄,我省得。"   
  张展虹是贰剑门的第十七代弟子,教训起后进门的这批师弟,自是有模有样。   
  他生得高大清瘦,长得黝黑清俊,虽不出众,但剑术造诣在同侪当中,却也是个中翘楚。   
  这位半路拜师(并非从小生长于斯)的中年汉子,颇得其掌门师父的赏识。   
  贰剑门就任不久的新掌门傅文也正是张展虹的师父,门下第十六代。   
  此时,张展虹又扬剑指道:"刘大通!你的那式"俯鹰勾"太不像话,剑锋毫无力道,给我重练!" 队伍内一名矮个儿赶忙回话:"是!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