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771阅读
  • 100回复

铁血丹心保家国:《抗战狙击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96楼 发表于: 2007-10-14
 根据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的参谋大西大尉回忆,当他在13日攻进南京城的时候,目睹日军第16师团的一部,正在为攻占首都饭店而作战。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16师团)为攻占这座饭店,而同少数顽强抵抗之支那军人进行激烈的枪战。”

  ?誗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




  现存挹江门开辟于1921年,当时只有一个门洞,原称为海陵门。1929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易名挹江门。

  ?誗挹江门附近的地道——根据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宪兵教导第2团第2营营长马崇兴的回忆,当时曾有部分守军通过挹江门附近的地道逃出城外。

  20世纪末期,著名的南京历史学家孙宅巍先生实地探察过,发现了那条地道。如今,那条古老的地道,是当地水果贩子用来贮藏水果的仓库。

  ?誗永清寺——位于南京城城北,上元门门外,是当时一个很小的寺院,只有三位僧人、三间房舍,但有一个占地六亩的石榴园。

  根据曾经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工兵营营长纽先铭的回忆,他当年逃出南京城后,就曾在这个寺庙中躲藏。

  ?誗合十——佛教的一种行礼方式,双手合掌平拱,放于胸前。

  ?誗萧剑扬他们来到江边的这个晚上,是1937年12月18日。按阴历算,是十一月十六日,正是月光明亮的夜晚。

  ?誗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13联队的二等兵赤星义雄,曾随部队攻入南京城。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扬子江岸边的码头,与普通码头一样,是船只起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码头上观看扬子江的流水,这时,一幅无论如何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展现在眼前——

  两千米,不,也许还要更宽一些,在这宽阔的江面上,漂流着数不清的尸体。一望无际,满眼皆是尸体。江边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

  那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尸体,其中有成人,也有儿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江面上。尸体像‘木排’那样,缓缓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尸‘山’接连不断。似乎可以想见,那接连不断的‘山’是看不到边的。

  看来至少有五万人以上。而且几乎都是老百姓,扬子江的确成了‘死尸之江’。”

  ?誗根据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政府档案《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所述:“同月(1937年12月)16日下午6时,麇集华侨招待所之难民五千余人,被日兵押往中山码头,用机枪扫射后,弃尸于江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中弹受伤,投身波中,与漂尸同流,得以幸免。”

  ?誗幕府山——南京市的著名山地,位于南京城北,长江之滨,山峦连绵起伏,沿长江成一字延伸,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六公里。幕府山有五座山峰,主峰名北固峰,高210多米,峰下有幽深的石洞。

  ?誗峡地——萧剑扬他们看见的这条峡地,就是有名的“草鞋峡”。该峡位于南京城北,沿长江延伸,西起鱼雷营、东至燕子矶,长约五公里。

  ?誗根据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政府档案《鲁甦陈述日军在草鞋峡集体屠杀的结文》所述:“倭寇入城后,将退却的国军及难民男女老幼计五万七千四百八十人,圈禁于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断绝饮食,冻饿死者甚多。农历十六日(即1937年12月18日)夜间,用铅丝两人一扎,排成四路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悉予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悉投入江中……”

  草鞋峡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所进行的历次屠杀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誗在草鞋峡进行大屠杀的有几支日军部队,其中有第13师团65联队,也有第16师团的部队。

  第16师团是日军进攻南京的主力部队之一,也是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元凶部队之一。它所辖的第33联队在南京城内外屠杀了大批被俘的中国军人和中国平民。

  ?誗《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TillmanDurdin)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由于日本军占领了下关门(即挹江门),便对守军进行了大屠杀。中国兵的尸体堆积在砂袋之间,有六英尺高。……日本军也没有清除尸体,而且在整整两天内,重型军用卡车无情地压碾在人、狗和马的残骸上面,摇摇晃晃地开过去……”

  ?誗《时报》特派记者麦克唐纳也对留在南京的外侨进行了采访,就他们目睹的惨状进行了报道,其中(《时报》12月17日上海讯,18日出版)谈到:“在通往江岸的下关门(即挹江门),人和马的尸体恐怕堆得有四英尺高,两轮马车和载货卡车在尸体上面开过,出入于城门。”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97楼 发表于: 2007-10-14
 ?誗股骨——又称大腿骨,是人体最大的长骨。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朝向内上方。

  ?誗跳弹——子弹在飞行过程中,由于撞击到了硬物,从而改变了飞行线路。具有这样飞行状态的子弹,在弹道学上被称为“跳弹”。




  ?誗20响自来得手枪——全称叫做德国毛瑟M19327.63毫米冲锋手枪。在中国又称“快慢机”。该枪结构坚固,动作可靠,火力强大,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采用了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该枪配有木质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必要时可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达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初速高,枪口动能大,杀伤威力和侵彻力都非一般军用手枪可比。

  ?誗当时中国民间武装,比如东北的土匪,在使用自来得手枪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把枪管上的准星锉掉。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在战斗中快速从腰间的皮带上拔出自来得手枪。(如果不锉掉的话,枪管上的准星,在拔枪的过程中会钩住皮带,延缓拔枪速度。)

  由于自来得手枪经常是在近距离交战中使用,因此,即使没有准星,凭着射手良好的手感进行概略瞄准射击,依然能够取得相当高的命中率。

  ?誗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远不似今日的繁华。在城里的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大片农田、水塘、荒地,颇有田园景象。

  ?誗驻南京的纽约基督青年国际委员会主席菲奇曾作如下叙述:

  12月19日这一天,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军队纵火好几处,火焰冲天,后来,还发生了多起火灾。许多地方美国国旗被撕破。军队当局未能管制军队。

  12月20日星期日,野蛮行为和暴行得不到制止,继续发生。市中心、最重要的商业区、太平路完全处于火灾的包围之中……

  ?誗水西门——古称“三山门”,为南京城西南第一门,下邻秦淮,原为南唐时的龙光门,因为南眺三山,故得名“三山门”。又因内外秦淮流经此门,俗称“水西门”。

  此门的规模,与通济门略同,次于聚宝门(即中华门),是通往西郊上新河的重要要道。

  根据1938年1月22日武汉《大公报》的报道:“日寇于12月13日进城,到处纵火狂烧,猛烈之巨火浓烟,日夜笼罩全城,达一月之久。此空前之大火,使全城仅剩下的少数居民,无时不在惊骇恐怖之中……(许多地区)高大建筑及商店房屋,均付之一炬。断垣残壁,目不忍睹。”

  ?誗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大尉宫本,曾在一封写给好友的信中,这样描述他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眼目睹:“整整一条街,到处都是被我官兵追得哭爹喊娘的光身子中国女人,地面上倒着死去的男人。六个士兵正在折腾一个中国少女。一个军官把面前反抗的孕妇肚子划开,掏出里面拳头大小的孩子……”

  ?誗自来得手枪,由于枪身重心等原因,在连续射击时,枪口容易产生上跳,使得弹着点呈纵向分布,导致命中率降低。

  中国民间在使用自来得手枪的时候,总结出一个实践经验——将枪面向左倾斜90°,进行概略瞄准射击。这样可以使得弹着点呈横向分布,提高射击的命中率。

  ?誗中文的“联队”,在日文中被写作“连队”。

  ?誗新街口,位于南京市区中部,是中山路、中山东路、汉中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等马路的交汇口。

  《纽约时报》记者德丁就南京陷落后所发生的惨状,这样描述道:“在南京的马路上,尸体累累。有时还得先移开尸体,汽车才能通行……许多未能从市内南部和西南部逃出来的中国普通市民都被杀害,其总数恐怕与中国战斗人员的死亡总数大致相同。

  日本军占领南京后,记者曾前往南京市的南部采访,那里在日本军的炮击下,各处几乎破坏殆尽,到处横着中国普通市民的尸体。”

  ?誗这座仓库,是当时南京中央商场的附属仓库。

  中央商场,建成于1935年底,1936年1月开业,位于新街口地区。商场内有90余家商店营业,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商场。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南京之后,大肆劫掠了中央商场,并将其纵火焚烧。

  ?誗中正式步枪子弹的弹头,里面是铅心,外面包着一层黄铜,叫做“被甲”。在被甲上划出痕迹,可以改变弹头外形的对称性。

  经过这样处理的弹头,射入人体之后,会发生剧烈的翻转、滚动,释放大量动能,加重枪弹损伤的程度。

  ?誗根据1937年5月出版的《中华民国南京市工务局报告》,当时的南京市工务局下水道工程处负责规划、建设市区内的下水道系统。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98楼 发表于: 2007-10-14
 按下水道工程处规定,凡管道直径在90厘米以上的下水道,每隔50米修建一口窨井。

  ?誗鞋都湿了,蹚吧——这是一句东北的俗话,意思是,既然事已至此,那就拼到底吧。

  ?誗汽油本身不含有氧化剂。因此,用普通的步枪子弹射击装满汽油的汽油桶,油桶并不


会发生爆炸。

  ?誗旧式汽车的保险杠,是以金属材料为主,用厚度为3毫米以上的钢板冲压而成,与车架纵梁铆接或焊接在一起。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99楼 发表于: 2007-10-14
后 记
 有一种力量

  ——《抗战狙击手》编辑手记

  最近发现了一个帅哥,是新出名的歌手。他刚在比赛中失了利,网上竟有如此多的粉丝,爱他爱得要死,哭得呜呜的。还发了他很多照片,确实很帅,很特别。




  手里正在编《抗战狙击手》。瞄一眼帅哥,又接着看狙击手,看完狙击手又看帅哥,看着看着不服气了,俺们的萧剑扬——嘿嘿,两者没有可比性嘛。

  但是还是忍不住比。

  要说帅,萧剑扬清瘦、清澈、清新、轻灵,那种气质一般的演员是难以胜任的。看现在拍的战争片,经常会觉得假,里面的人都不像是当时的人,因为那种淳朴可爱的气质现代人难以具有。总觉得萧剑扬有点像令狐冲,略带忧郁,又充满灵性。

  我一直给独孤手说,你这个题材选得好,狙击手,一个人,一杆枪,不露声色,弹无虚发,冷静,孤傲,神秘,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

  他只是呵呵地笑。

  男人对枪的崇拜是与生俱来的,武器直接代表着力量,代表着对这个世界的征服。没有一个男孩是不爱枪的,也没有一个男人不在骨子里渴望像狙击手那样,一枪一个,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这好像有点暴力倾向。世界原本就是如此。攻击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尤其是男人,力量就是生存的基础,就是繁殖的保证。男人对武器的酷爱,完全出自基因的需要。

  人天生都有暴力倾向,但只能以适当的方式爆发。两口子吵架,砸一个茶杯很平常,砸一个电视损失就大了,尽管后者效果好一些,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捡一个便宜的砸,因为人都会权衡利害得失。阅读战争故事,看法制新闻,打枪战游戏,听摇滚,到足球场去暴吼,这些都是相当于砸一个茶杯的事。能量释放了,人也就平和了。

  这就是暴力美学的合理性。

  萧剑扬爱枪,枪就像他的命,人不离枪,枪不离人,如影随形,就像古代的剑侠一样,爱剑如命。

  作者网名叫“独孤手”。独孤手——独孤剑——萧剑扬?他写的时候心中也有大侠的影子?

  不过这一点作者不承认。曾问过独孤手,他说并不想写得太金庸化,他追求的是海明威式的,冷静,硬朗,含蓄,冰山只露一个角出来。

  其实,这一点并不是太好把握,在我看来,他常常是写着写着,情不自禁地就会激动起来,结果把读的人也搞得很激动。比如“笔杆连长”牺牲一节,我自己认为那是全书最精彩的情节之一,看到那里,忍不住热血奔涌,竟至潸然泪下,半天回不过神来。

  看来,用什么风格写,也不是个绝对的问题。笔随心动,情之所至,自然而然就会有神来之笔。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心呢?除了他是中国人以外,恐怕和身世有关。书的引子里有一段话:

  “我的外祖父被日本兵从天津汉沽的家中抓走。他当时是天津郊外汉沽火车站的铁路职员,而真实的身份是抗日组织的地下联络员。几天前他救护了两名负伤的抗日战士,一个汉奸告发了他。

  几年后,望眼欲穿的一家人才得知了外祖父最后的下落:他在被关押的东北某矿山组织了越狱。越狱成功了,他却倒在了返回关内的风雪路上。”

  开始我以为这是为了写小说而设计的一个开头,后来问了独孤手,他说都是真的。

  原来如此。他是个烈属。

  可以说,国恨家仇,凝聚在这本小说里。

  难怪读起来气很足。

  前几天古古找了个画插图的,画了个样稿来。萧剑扬的形象画得有点欧化,感觉是高大、硬朗那种类型。其实文字中的萧剑扬并不给人强硬的感觉,很多时候,你感觉他像个孩子,那样的单纯、善良、朴实,又是那样的灵巧,言语不多,甚至有点腼腆,让人心痛。

  但越是这样,他的愤怒,他的射击,他的流血,他的恐惧,他的复仇,他所有的战斗,才那样地让人牵肠挂肚,他射出的每一枪,撂倒的每一个鬼子,才那样的令人快意。

  后来作者找了一些老照片,供画图参考。我看其中一张照片上一个小战士就很像萧剑扬。照片是两个中国军人押着一个日本俘虏,俘虏蹲在地上,脸上仍有蛮横之气,两个中国军人则冷眼对着他。其中右边一个小战士,瘦削,清秀,怎么看都觉得有种高贵的气质,平静,庄重,握枪的身姿特别协调,甚至有种优雅的感觉——

  他就是萧剑扬!

  不知这种味道画不画得出来。

  萧剑扬的酷,不是现在那些在台上唱着情歌的小明星所能比的。

  他的酷,有一种真正的力量。高贵来自于正义,为正义而战的武器,就脱离了血腥而变得令人崇敬。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00楼 发表于: 2007-10-14
 一个人,一杆枪,打鬼子。枪林弹雨之中,千钧一发之际,瞄到一个,撂倒一个,瞄到一个,撂倒一个,那是何等的痛快,又是何等的气概!

  这股气是一个民族的血气,是一个民族在那场奇耻大辱、生死存亡中沉淀起来的,它几十年来一直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奔涌。




  整个抗日战争,中国人伤亡高达3500多万。3500万,几乎相当于当时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了。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伤于这场野蛮的侵略,血海深仇啊!何况现在还有很多日本人有赖账的企图。谁能咽下这口气?!

  打鬼子,他就是我们的英雄!

  所以铁丝们会望眼欲穿地盼着作者快写。

  这本书最初是发在网上的,写一段发一段,写了三年,发了三年,居然很多铁丝就等了三年。现在点击率已经到300多万了,恐怖!

  “铁丝”这个词非常好。铁丝不仅崇拜的偶像比粉丝的硬气,而且铁丝本人也比粉丝坚定。军事论坛里真还有这样一批人,三年如一日地关注着《抗战狙击手》,读帖,顶帖,转帖,让它遍地开花。现在不光是国内的论坛,好多海外论坛都有转载,而且置顶——都是铁丝们搬运的!

  想来独孤手一定感到很幸福。这也是网络作家不同于传统作家的地方——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读者的存在。

  书已经编好,要出了。但是突然对铁丝有点缺乏信心——粉丝可以狂热地为偶像掏钱,铁丝不知道会不会买这本书?关键是没有人来炒作这件事,铁丝们都各自为阵,彼此互不通气,没有后援团、歌友会之类。媒体上也没有战斗英雄成天晃来晃去。所以做这个题材还是有点冒险的。在和平年代,英雄都到官场、商场、情场上去了,俺们的萧剑扬,可怜恋爱好像都还没有谈过,现在的年轻人,会买账吗?

  说到谈恋爱,那时的战士大多都是没谈过恋爱的。对了,萧剑扬年龄是多大?我印象中就是十八九岁吧。那时候的小战士多了,还没有享受过男欢女爱,很多人就战死沙场。哪怕像二排长何进财这样的老兵油子,开口就是一个“操”,有一块大洋也要先把窑子逛了,但是他战死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心酸。

  一直嚷嚷着要进南京城了,秦淮河水都是胭脂染腻了的,何进财说起南京就唾沫星子乱飞。但是他进南京的惟一使命就是为了保卫南京。他确实进了南京,但全部的活动就是守城,在城墙上和鬼子拼命。就是修工事、挨炮弹、射击、拼刺刀、声嘶力竭、血淋淋、负伤、负伤、负伤……惨烈啊,一身正气!直到死,他也没有见到半个窑姐,更没有踏上半步南京的繁华街市。直到死,他都不知道曾经满心向往的南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直到死,他也没有半步退却,没有半个“冤”字!

  我又开始堵得慌了。

  常常都有想流泪的感觉。

  想到那些逝去的生命,想到那种民族危亡的悲壮时刻,心里有一股气直往上冒。

  独孤手有一段话写得好:

  “提起68年前的今天,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座尸山血海的石头城,想到的是那数十万惨遭屠戮的中国生灵。

  其实,在当年的南京,无论是在城外的淳化镇、雨花台,还是在城头的中华门、水西门,甚至在城内的中山大道,中国的战士们都曾进行了坚决而惨烈的抵抗,并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杀伤。

  时间流逝了68年,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被屠杀者们如山的白骨和凄楚的悲鸣。

  但战士们抵抗的鲜血和不屈的呐喊,我觉得更不应忘怀。

  一个只知道舔拭伤口、对影垂泪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

  尊严,并不能靠哭诉与哀怜而得到。

  面对不义和残暴,选择只应有一种——战斗!”

  我想把这段话放在封底或者勒口上,以向当年那些伟大的中国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鲁 稚

  2005年10月28日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