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9705阅读
  • 15回复

[[作品欣赏]][技术]轻松从零开始学摄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9-16
第一章:光圈景深的关系
  随着数码时代到来,很多朋友都用上了DC也就是DIGITAL CAMERA 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也凭借其便利的使用,或超薄或超绚或超专业的外型已经抢夺了传统相机的半壁江山!
  虽然DC已经深入民心了,但是很多朋友对相机技术和专有名词却不是很明白,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朋友,买机器第一句话就是问“你的相机是多少W象素的拉”等等这些不是太专业选购的话!所以我想做个相机技术知识普及的系列报道,好让不了解相机的朋友将来买相机可以多和商家侃侃,让他们不能轻易用”象素“来左右你的口袋中的MONEY,也让稍懂点的朋友更加的深入了解!那么首先我们从"光圈景深的关系"来讨论吧!
  首先我们来谈「光圈」,光圈的是一组制作在镜头里面可以活动的叶片,藉由控制光圈的大小,就可以控制光线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相机内光量的多寡。一般在拍照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是藉由调整「光圈」与「快门」的大小组合,来完成一张相片的曝光。「快门」我们留到下一堂课中来研究,在这里老师要请大家有空时背一下下面的光圈数值:
f1.4 / f2 / f2.8 / f4 / f5.6 / f8 / f11 / f16 / f22 / f32
  上面的光圈数值,是我们一般相机镜头上常用的光圈值,其中号码越小的光圈( 例如f1.4)它的进光量会越大,相对的光圈号码越大(例如说f22)的进光量反而小。所以一般我们在说大光圈时,就是指号数越小的光圈值,这点初学者时常会搞混。
  在每一组邻近光圈值之间,都有「一格」(或称为「一级」)的光量差异。例如f1.4 与f2两个光圈差了一格,f5.6与f8两组光圈间也是差了一格。每一格光圈的进光量都是以倍数成长,例如f4的进光量是f5.6的一倍,f2.8又是f4的一倍,这样倒算回去,f2.8的进光量就是f5.6的四倍了。其实不会算这个没有关系,目前你只要知道光圈每一格之间光量的差距是一倍就可以了,另外就是把上面几个光圈值花点时间记下来。
  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景深」,景深所指的是当我们对焦完成之后,在底片上呈现完全清楚(也就是说不会模模糊糊的样子)的距离范围。景深的大小与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以及摄影的距离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通常镜头焦距越长(例如说是长镜头)、光圈越大、摄影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浅;而镜头焦距越短(例如广角镜头)、光圈越小、摄影距离越远,景深也就会跟着变深。
  每一支焦聚、光圈大小不同的镜头,它的景深变化都会不一样。在大部分手动的镜头上常会刻有景深表供使用者来判断,而自动对焦的镜头则大多是使用了简化的景深表。在我们的初级课程中并不教大家如何看景深表,一来是学起来乏味,二来是一般拍照的人真的很少在查这个功能。
  由于景深对于一张照片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课程中要大家自己体验一下在使用不一样的光圈和镜头时,会有怎样的景深变化。在熟悉自己常用镜头在景深上变化的表现后,以后拍照才能更得心应手。
  首先需要一位模特儿来跟自己配合一下(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就行啦,美丑别挑剔,我们现在作的是光圈景深练习课程,不是在拍写真),然后找个背景较具变化的场地(例如在公园),将相机接上快门线架在三角架上。因为待会我们在使用小光圈拍摄时,快门的速度可能会拉的很慢,如果没有使用三角架拍摄,可能会得到晃动的画面。
  接下来准备好一张纸笔来做纪录用。首先装上你常用的镜头,检查一下镜头光圈值从最大到最小的范围,然后将它记录起来。以我们这次的镜头为例,从最大光圈f2.8开始、然后是f4、f5.6、f8、f11、f16。
  请模特儿就定位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拍照了,使用自动相机的人可以把相机切换到「光圈先决」模式。一开始我们从最大光圈开始拍起,然后依序调整光圈,一直拍到最小的光圈为止,一边拍别忘了一边要记下你拍摄时使用的光圈值。使用自动相机的人因为可以交给相机来测光,所以只要依序变动光圈就可以了。使用手动相机(像是FM2)的人就要自己变化合适的快门值来配合每一段光圈,反正就是先设定好光圈,再寻找可以曝光OK的快门就对了。至于不知道如何使用「光圈先决」、或是不会作正确曝光的人,请翻阅自己相机的使用说明书,里面都会教你怎么作的。


  以上相片为 F3.5,7X光学变焦,1/250秒快门,由于大光圈和长变焦,我们得到了清晰的主体虚化的背景,浅景深非常适合人像的拍摄!
  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大光圈长焦距往往适合人像和静物的拍摄,可以造成浅景深的效果,也就主题清晰,背景虚化的效果,而一般来说,MM时尚机器都不是很容易做到,但是焦段略长,诸如10X焦的DC就能做到的效果了。。。

第二章 快门的初识
  上一节选集讲到了光圈和景深的关系,其实摄影说白了就是一个通过相机来控制光的过程,而光圈和快门,都是来控制暴光多少的方法而已!上节说到光圈值越大光圈也就越小,进光量也就越少,反之大家举一反三!暴光也就是取决于进光的多少,过暴会因为光线太强损失很多细节,弱暴却是光线太暗使得画面同样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我们控制好暴光度,而暴光其实简单的来说是取决于光圈和快门的,上节讲述了光圈,这一节就让我们来学习下快门的知识!
  快门是一组做在相机机身内的一个装置(有些中、大型相机的快门是做在镜头上),用来控制每一张拍摄底片的感光时间。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相机上面快门的组合: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
  上面每一组数字的单位都是秒,譬如 1 是一秒、 1/15 代表的就是15分之一秒、1/125 代表的就是125分之一秒,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一次我们照相时,让底片曝光的时间。跟光圈一样,上面每一个相邻的快门值之间都有「一格」(或说是「一级」)的差异。例如 1/8 跟 1/15 两个快门相差了「一格」、 1/125 与 1/250 也有「一格」的差距。
  眼尖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上面的每一段快门时间,都是以倍数的方式在增减,也就是说每一段快门的时间都是次一段快门的两倍。越大值的快门进光时间越长,相对的让底片接受光量的大小就会越多,快门跟上一课谈的的光圈组合搭配起来,就是每一次我们拍摄底片曝光组合。

  以上相片就是用慢快门1/2秒以上,F2。8手持拍的,这样的快门和光圈的组合造成了烟花菊花状态!
  打个比方,要是你想拍出夜色下,车流如丝带的效果,这就必须要你有三角架,有稳定的拍摄场地,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将快门打到10秒或者更长,这样在条件允许状况下你就能拍出那样的效果了。

  而以上的相片就是由于没开闪光,并且机器快门为1/2秒,F2.8光圈,手抖造成了数码相机常见的“鬼影”现象,因此在手抖的情况下,快门过慢那么就应该用闪光来防止抖动,但是却要损失主体背后的细节,因为闪光几乎会让细节全黑!
  因为DC相对传统相机来说,CCD或CMOS成相原理的不同,决定了快门时滞总会慢一点,所以DC拍摄时更容易造成抖动,也就我们常看到的“鬼影”效果,所以我们在购买长焦距的DC时,可以选择同时购买三脚架,对于更专业点的来说,可以选择购买快门线,当然DC自带的防抖功能也能帮助你降低几档快门的!
  一般单眼相机上面的快门组合还有一种称为「B快门」(就是在快门转盘上标示B的快门),它是藉由快门按下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一次曝光的时间,所以没有一定的秒数,至于上面的快门组合同学们倒不一定要强迫自己把它背下来,不过倒是要记得每一段快门的差距都是一倍这样的观念。 象一般数码相机在LCD和EVF中就能直观的看出调整快门和光圈值后的效果,这也是DC能够越来越占领相机市场的一个原因之一!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5-09-16
第三章 曝光EV的调整
  前两节已经说到了光圈和快门的初步知识,其实很直白的说,摄影就是通过相机来控制光的过程,通过合理的构图和暴光来达到理想的相片!
  光圈和快门都是物理上控制暴光的, 而数码相机中的EV却可以通过调整相机内部软件来控制更合理的暴光度!应该说合理掌握了EV可以更好的帮助摄影者得到暴光更准确的相片。
  很多玩家在挑选数码相机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率,像素,分辨率大小等问题,对于数码相机曝光参数的注意往往不够,而这确实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说到曝光则不可能不提到EV——曝光值。曝光值与光圈、快门以及ISO感率有关,当ISO固定时,EV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特定组合。
  我们用一个光圈快门对应表来讲述EV的概念。
  第一行是光圈序列A,从f/1~f/32,而左边则是快门的速度,单位是秒,从1秒至1/1000秒。我们以 EV=6为例,从表中找出任意一个6,看它的行和列分别对应的数值,比如第8行第4列是一个6,那么它对应的光圈序列是F1.4,快门速度为1/30秒。
  这个表很简单,大家应该很快就看懂的,不过普通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大多在f/2.8~f/8之间。
  玩过数码相机的人都知道有曝光补偿这一说法,曝光补偿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两种。正补偿即曝光量要增加的意思,标示为EV+;负补偿即曝光量要减少的意思,标示为EV-。而从表中可以看出,EV0是1秒、f/1的组合,EV20是1/1000秒、f/32的组合,可见曝光量最大值是EV0,最小值是EV20。这和数码相机中正补偿、负补偿的表示方式恰好相反,也就是说正补偿EV+,其实EV值要减小;而负补偿EV-,EV值要增加。

[以上片为EV无增减拍的片]



  而这幅呢,为EV增加0.30的片,根据两幅同一场景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EV带给我门的将是不同暴光组合,可以使摄影者发挥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来玩弄光线!
  数码相机的曝光模式
  现在的数码相机曝光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程式自动模式和全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快门优先模式)。
  光圈优先模式是指由拍摄者人为选择拍摄时的光圈大小。由相机根据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为选择的光圈等信息自动选择合适曝光所要求的快门时间的自动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动、快门时间自动的曝光方式。这种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场合,如拍摄风景、肖像或微距摄影等。它的优点是可让拍摄者根据需求控制景深。
  快门速度优先模式是指在拍摄者选择确定快门的基础上,由相机根据测光信息、CCD感光度和人为设定的快门时间,自动选定正确曝光所需要的光圈大小。即快门时间手动选择,光圈自动调定。在该模式下,大多数相机无论是手动选择快门时间,还是相机自动调定光圈系数,都会在LCD屏幕上和取景器内显示。
  手动曝光模式下拍摄需手动完成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节,可惜有此功能的数码相机不多,不过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部分用户对于曝光调整的需求。有曝光补偿的数码相机能使相片的明暗度得以改变。
  用自动曝光模式在大多数光线下都可以拍出不错的效果,但严格地说,自动曝光的设置并非在任何光线条件下都可以完美地完成曝光控制,它也有一些自身的缺陷,由于所拍物体处于不同的环境光线下,因此如何正确控制曝光显得至关重要。闪光灯、反光板等自然非常有用,正确使用曝光补偿是对这一缺陷的最好补偿,使相机能拍出高质量的图像来。现在商用数码相机一般均提供曝光补偿功能,调节范围则一般在±2.0EV左右(一般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值的步长是1/3EV,有些是1/2EV)。一些较好的数码相机还具有自动曝光包围拍摄(AEB)功能,也就是在用户自己设定的自动曝光补偿的步长下,连续拍摄3~5张照片,让用户从中挑选出效果最接近实物的来,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闪光灯在开启AEB功能的时候无法使用。.
  对曝光作出怎样的调整还是决定于摄影者本身,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什么时候该加大补偿、什么时候该减小补偿”。选择什么样的亮度最终是由摄影者的眼睛来掌握的,但也有一定的原则:一般来说,白色和高亮度多的对象,应增加补偿;黑色和昏暗的区域广的对象,应减小补偿。
  实战分析
  这里拍摄了一张蓝天白云的图象,相机设置为普通的自动曝光模式,此时相机主要是针对主要图景周围较黯淡的背景设置的曝光值。从图像效果可以看出,这张图像明显存在曝光过度现象,白云和蓝天的颜色都显得很淡(图1)。为了获得更好的曝光效果,可以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来降低整个图象的亮度。经过曝光补偿设置为-1来降低整个图像的亮度,整个图像的色彩显得相当饱和,有着相当突出的细节,云更白、天更蓝(图2)。

图1

图2
  玄机认为,摄影很多时候不要局限于机器的优劣,当然专业的相机更能帮拍摄者实现更多的拍摄想法,光圈,快门,EV,镜头等等都是一台DC基本固定的,所以在了解了这些技术后,最要紧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独道眼光的培养!不知道本人的愚见是否大家认同“独到的眼光 胜于 专业的镜头”

第四章 ISO值光圈快门关系和运用
  这一节和大家说说ISO的知识以及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ISO值:
  在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里面都有这个设置,它是胶片或CCD感光能力的大小。普通家用的胶片一般ISO值是100,这好像一个标准值一样,在这个值下面,我们基本可以实现各种场合的曝光正确,建议初学的朋友可以使用这个值来进行操作。如果低于100,比如50或更低,那么画面质量将有所提高,画面更细腻,适合于拍摄人像或风光静物等场景,层次非常丰富。低感光度带来的影像是照成感光时间加长,不得不使用放大光圈或者放慢快门来补充曝光,以达到正确的画面要求。如果感光度值高于100,比如200,400或更高,那么,胶片画面的颗粒感就会增强,CCD画面就有噪点产生,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选择更快的快门速度或者更小的光圈,这样通过缩小进光量来达到正确曝光。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抓拍运动场面或者动态景物,合理运用可以产生比较特殊的效果。在比较暗的环境下面,提高感光度值也是一个好办法。
  光圈:
  镜头的通光量有光圈的控制作用,通常镜头光圈越大(F值越小),通过的光亮就越多,大光圈带来的特点就是能够获得很浅的景深,就是那种主体清晰,前后景模糊的效果,这个手段经常被用在人像摄影当中,能够突出主体。当然,大光圈下面的聚焦一定要保持准确,否则比较浅的景深很容易照成焦点的偏差。光圈越小(F值越大),通过的光亮就越少,在小光圈下面可以获得比较长的景深,这样比较适合表现宽广的风光或者环境,清晰度范围很大。
  快门:
  配合光圈的变化,可以调整快门的速度来实现正确曝光,快门就是曝光时间的长短,比如你的光圈确定为F8,那么快门越快,进来的光亮就越少,快门越慢就进光更多,快速的快门可以把运动瞬间凝结在底片或者CCD上,比如喷涌的瀑布,在阳光下凝结成晶莹剔透的水珠。如果放慢快门速度,那么,主体不动是清晰的,背景的人群就会变成模糊的运动效果,画面的生动性加强。
  光圈和快门的关系:
  当一个景物的正确曝光确定以后,你可以变换不同的曝光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一个场景在ISO100下面的正确曝光值是F8,1/125,那么,你可以选择F5.6,1/250---F11,1/60等等很多种组合,来控制画面的表现方式,这里面就是一个摄影常用的规律“倒易率”--就是要保证曝光量的正确,可以放大一挡光圈,同时提高一挡快门,或者缩小一挡光圈,同时放慢一挡快门。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放大或缩小几档光圈,就要相应的加快或放慢几档快门。这样才能维持曝光总量的正确,保证画面质量,而画面效果就是通过不断变换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来达到的。当然,这种倒易率也有失效的时候比如拍摄月夜星空,等等特别的环境,这里就不是简单的倒易率能解决了,更多依靠摄影者的经验和技巧,这是需要实践来总结的。

  以上片,就是用ISO100,F2.8   1/80秒这样的组合得到的,而摄影者将聚焦定在了前面的塘葫芦上,由于IOS的过低,光圈过大,因此民间艺人挥动的手是动态模糊的,人物作为背景也是虚化的!
  ISO值的运用:
  ISO值可以控制曝光量,通常增加一挡ISO值,光圈就可以获得一挡缩小,或者快门获得一
挡加快,反之亦然。这也是需要根据画面效果的要求来调整的。当然在一般数码相机来说,高ISO会带来更高的稳定性和感光度,但是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成象效果的降低,比如在ISO50拍摄和ISO200拍摄的同一张样片来看,ISO的画面几乎肯定的是比后者要干净,噪点也要降低不少,所以在使用一般DC的人们,在光线不太好的状态下,选集推荐使用脚架而不是一味的提高ISO来提高稳定性!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5-09-16
第五章 CCD指标以及象素的秘密
  前面说到了数码相机一系列技术部件的知识,而现在我们回到最让普通消费者比较注意的地方那就象素的知识,很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你的数码相机是多少象素的,其实这一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象素越高就能带来更高的清晰度,他只能带来在电脑上看更高的分辨率而已!接下来,让我了解下CCD和象素之间秘密吧!
  到底需要多少CCD像素?
  CCD,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的缩写,中文译名即“电荷耦合器件”。从功能上看,它负责将镜头传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类似于普通光学相机的胶片。
  CCD光电转换是通过CCD上面布满的许多感光点(MOS电容)来实现的。一张图片,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感光点来描述其色彩、亮度与灰度的。
  对CCD感光点,我们通常的另一种描述是“像素”。理论上,像素越多,拍摄时就能使被拍摄物的影像分得更精细,对图像的描述也会更精细。也就是说,要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像素个数,即CCD感光点的个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CD像素的个数,构成了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甚至,被绝大多数人当作了唯一重要的参数,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那里,“唯像素论”已经变成了主流消费观念。开头的例子中,那位同事,就是了为500万像素,甚至连变焦能力和镍氢电池都可以容忍。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像素的个数呢?
  有人说,如果要达到普通35mm光学相机的画面质量,数码相机的像素至少要到千万以上。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好像是,即使如600万像素级的高档家用数码相机,其成像质量也无法与普通的光学相机相比。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上面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一切皆取决于我们的应用。在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出版、影像、广告行业等,它们经常需要将图片放得很大。对这种应用,即时目前最先进的千万像素级数码相机,与传统光学相机相比,也捉襟见肘。而在家用领域,却极少有把照片放大到7寸以上的需求——即使7寸照片,200万像素也完全满足需要了。
  下面列出一组分辨率、像素与实际成像大小的关系:600×800=48万像素=3寸照片
  700×1000=约80万像素=5寸照片(3.5×5英寸,毫米规格89×127);
  800×1200=约100万像素=6寸照片(4×6英寸,毫米规格102×152);
  1000×1400=约150万像素=7寸照片(5×7英寸,毫米规格,127×178);
  1200×1600=约200万像素=8寸照片(6×8英寸,毫米规格152×203);
  1600×2000=约310万像素=10寸照片(8×10英寸,毫米规格203×258);
  1600×2400=约400万像素=标准照片(8×12英寸,毫米规格203×304);
  1600×2800=约400万像素=宽幅照片(8×14英寸,毫米规格203×356)。
  (注:以上分辨率是相应尺寸照片所需要的分辨率,可能与数码相机所能调节的分辨率档次略有不同。一般地,图片的分辨率乘积就是所需像素的个数。在同一相素数情况下,所能成像的最大尺寸也大致相差无几。比如,300万像素产品,其可调节的分辨率档次在数码相机中可能表现为2048×1536,也可能表现为1600×2000。)
  从上面的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放大需要,那么,300万像素应该是一个性价比都比较好的产品档次,甚至,200万像素也说得过去。如果在一种较低价位上,片面追求高像素值,那就极有可能损失相机的其他功能,而这些功能,比如变焦能力、微距拍摄能力、镜头质量、芯片处理速度等,对数码成像的质量而言,同样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300万甚至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画面质量倒不如部分200万像素级产品高的原因。现在的一个市场趋势是,许多厂商正利用用户对像素的盲目崇拜,玩起了像素升级的游戏。当然,升级的代价是成本的迅速增高。即以索尼的P系列看,其P52、P72与P92相比,除了像素由300万增加到500万外,功能几乎没有其它质的改变,然而,就是这个像素的变化,就引起了价格从2500元到3500元的变化——几乎增加了1000元!
  为了迎合用户对像素的偏好,有些厂商还在插值像素上大做文章,比如说富士的SuperCCD技术。而插值像素的真面目是,通过软件运算得到新的像素数,从而提升画面的分辨率。由于新像素不是CCD的物理感光点产生的,也即不是对画面的真实描绘,虽然画面可以翻倍地增大,但画面质量必然有所降低。因而,购买时一定要搞清楚光学像素与插值像素的值到底是多少。
  被人忽视的CCD大小
  如果拿索尼的MVC-CD300与P92这两款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前者是300万像素,而后者是400像素,但前者价格却比后者高了近2000元!个中原因在于,除了镜头的不同外,CCD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MVC-CD300是300像素,CCD面积为1/1.8;而P92是400万像素,CCD面积才只有1/2.7英寸——像素多的面积小,像素少的面积反而大。
  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只关注CCD像素数的消费者可能忽略了CCD面积这个更为重要的参数——可能,还有人把CCD的大小理解成了显示屏LCD的大小。而有的产品似乎也不太愿意告诉消费者这个参数,干脆不标明自己CCD的大小。
  CCD面积的增大意味着什么?
  在同样的像素条件下,CCD面积不同,也就直接决定了感光点(MOS)大小的不同。感光点的功能是负责光电转换,其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电荷的极限值也就越高,对光线的敏感性也就越强,描述的层次也就越丰富。相反,如果感光点的体积过小,就容易出现电荷溢出的现象,使画面出现噪点。
  不仅如此,CCD的大小还直接决定了焦距的长短。数码相机由于CCD面积远小于传统光学相机的35mm胶片,因而,它的镜头焦距就可以做得很短。如果增大了CCD面积,则必然要带来镜头焦距的变长,这自然会提高生产的成本。同理,如果CCD小一些,那么,相机的在焦距变短的情况下,也能做出类似长焦的效果,当然,其拍摄图片的景深也会大打折扣的——这也是家用数码相机拍摄景深无法与专业相机比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这一点,有些数码相机玩家并不看好那种仅升级像素个数却不改变CCD大小的做法,他们认为,如果CCD面积相同,倒不如去买像素值低的产品。如果再联系上面对照表中的数据,在CCD像素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对于专业数码相机,其CCD面积往往做的比较大,比如尼康D1x,其像素仅为547万,但价格却高达3万元左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CCD面积高达23.7mm x 15.6mm。与之相较,我们前面说过的索尼P92,尽管其像素为400万像素,比D1x仅少100多万像素,但其CCD面积却只有1/1.8英寸(即8.1mm x 6.64mm),远远小于D1x。

[这张是由FUJIFILM S304 300W象素 1/2.7英寸CCD的DC拍出的片]

而以上这张为本人去广东旅游在火车上拍到的铁路沿线收废品的老头的片,机器为美能达A1
  500W象素,2/3英寸CCD,当然在实际尺寸下,相对前幅相片,后者尺寸大很多,分辨率也高很多!
  对于300万级的家用数码相机,一般CCD的大小为1/2.7英寸——即使400万像素级产品(如索尼的P92)达到了1/1.8英寸,但考虑到100万像素的增加,其MOS的体积并没有增加,CCD的相对面积也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300万像素级的产品,其CCD面积却只有1/3.2英寸,那么,其成像质量肯定要打折扣;而有的虽然标称像素值很高,比如部分国产300万像素级产品,但却不肯标明其CCD大小。对于这两种情况,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问个清楚。
  想必大家看完了这个文章,对象素和CCD有了一定的了解吧,那么走到卖场或者和其他玩家交流时,就不要光说“你象素是多少啊”这样话了拉!至少,可以把玄机帮助大家学习摄影的 前4篇文章总结起来,那么我想下次你和其他人聊摄影时,也能说出点点道理拉!

第六章 白平衡的定义和运用

  提到白平衡也是数码相机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参数,比如,要是你在作画,明明是红色的花,而由于你的颜料调不出那种红色,那么你的画肯定会要失色不少!因此,DC中的白平衡技术,也就是让拍摄者来调整出适合当时光线以及色彩的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在当时光线条件下,怎么使一张白色的纸更好的还原本色而已!
  白平衡即White Balance,这个概念来自数码相机的运用中。在数码摄影中,如果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偏色。我们知道: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物体的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的不同而产生改变,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颜色。人眼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而DC的CCD不具备这种功能;为了能让DC拍摄出的图像色彩与人眼所看到的基本一样,就需要“白平衡”来调整。白平衡能使DC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见的基本相同。
  如果使用传统相机,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DC在调整色温方面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通常我们在拍摄时可以简单地使用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是DC根据当前画面,找出最亮点(白点)和最暗点(黑点),然后以此两点算出色温。使用自动白平衡能应付许多通常的拍摄任务,拍出照片的效果也不错。
  不过,自动白平衡虽然方便,但准确度有限,所以现在的DC除了自动白平衡以外还预置了日光、阴天、白炽灯、日光灯等多种自定义白平衡,让拍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白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光线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灯光类型也各不相同,于是许多DC又增加了手动白平衡功能,即按标准白色设置白平衡参数。在拍摄现场光照条件下,用DC的镜头对准纯白色物体,并使景物充满DC的取景范围,手动调整白平衡。
  另外,在拍摄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白平衡。
  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因为电子闪光灯发出光线的色温与日光基本相同,所以应把白平衡设置为日光,即使是在拍摄夜景时也应如此,这样的设置对近景人物色彩的还原也比较好,而远景灯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现为温暖的黄色,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如果你在拍摄夜景时只有远景而没有近景人物的话,则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以下就是三张同一场景不同白平衡得到的不同效果的样片!



  而这三张图片,都拍摄的是KFC 蛋塔,而哪中白平衡更能体现色彩的本色,我们不得而知,或者说用白平衡来创造意义的拍摄物体,用本来非原色的东西来烘托主题或者相片内容,那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花草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拍摄的东西,拍花时不要用自动白平衡,根据当时的光源调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则可以让白色的花拍摄出来带一些蓝色,如同情人节花店出售的“蓝色妖姬”!
  现在学校教室、单位办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灯照明。日光灯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自动白平衡”。日光灯发出的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只能用近似色温大约4000K来表示。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灯;如果你嫌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偏绿色,也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然后在镜头前面加一个专用的日光灯滤光镜,它是品红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卖。
  在拍摄日出或日落时,色温比较低,别用自动白平衡,也不要设置成白炽灯,而应设置成日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会比较红一些,更加符合日出或日落时的氛围。
  小结:通过六章的讨论,我们对光圈,快门,暴光EV,ISO感光度,CCD以及白平衡这六种DC中最常用的技术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仔细看看,说着简单的东西,其实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千变万化的组合来得到千变万化的摄影效果,其实万变不离其中,所有这些的改变和组合,唯一目的就是得到暴光准确的相片,加上摄影者独到思维的构图,那么一张好PP也就亮相于众人面前!DC是方便的,我们不要盲目的崇拜专业的DC,虽然专业DC能带给摄影者更多的创作灵感,但是后期的处理更是能弥补前期拍摄的瑕疵!因此,不管您现在正在使用何种DC,其实他都只是一支内容丰富的笔,而真正使其丰满的是摄影者您本身!
  玄机对摄影的理解就是“独到的眼光 胜过 专业的镜头”!希望大家能喜欢这篇文章,玄机也希望该文章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是思维的活跃而不是困惑于DC机器各种各样技术参数的束缚!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8-30
景 深 入 门



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夜校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我得承认,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当时关于"弥散圈"的讲稿颇能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后来,我终于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下面我将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介绍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个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天然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口径光圈(由较小的f/数值表示),比如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例如:在英国拍摄由石头拱廊形成框架的场景照片。你可以把焦点放在靠近中景的喷泉处并按下快门。实拍6张,第一张用f/4,第2张用f/5.6,以此类推直到用f/22拍。过后你再仔细观察所印出来的8×10英寸照片。  用f/4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f/11拍出的这一切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标准。用f/16拍出的拱廊、喷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显得够清晰,而且你的朋友认为这张是最佳照片。而用f/22拍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门且没用三脚架而造成了相机抖动。

  *选择较长或较短的焦距。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镜头都会发现广角照片通常有广泛的景深范围。相反,那些用长焦距拍摄的照片一般说来景深都很浅。这种情况通常导致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任何已知的光圈挡位上,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较大景深的画面,就用较短焦距来拍。  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实践中对景深的评估。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颇有点迷惑性。景深不会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光学事实。不信吗?那么就用一只35毫米镜头和一只200毫米镜头进行一次具体测试。首先,用长镜头拍摄站在开满鲜花的长篱笆旁的一位朋友。然后换上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让她在取景器中同先前拍摄的影像一样大。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些幻灯片,你会发现可接受的清晰调焦范围(核对那些花朵)几乎是相同的。假设它们在透视上是不同的: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种距离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广角镜头产生"扩大了的透视",增加了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这能产生一种光学幻觉,使得粗心的观察者认为在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在相同位置变换所用的焦距。公平地说,长焦距镜头确实减少景深,而广角镜头则扩大了景深--但只是当你的拍摄距离是相同的时候。实际上是影像的大小影响着景深,而不论使用什么镜头。不论你从远处用长焦距镜头还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摄体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拍满画面,景深都将是较浅的。  例如:在与一座历史性大厦隔着一条马路的草地上坐下来用28毫米镜头以f/5.6拍摄一幅其入口处的照片。仍在同一位置,但换用100-300毫米变焦镜头,以100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焦距再拍3张,都用f/5.6。检验照片你就会发现,在这几张照片上大厦的门显得越来越大,而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却随着每次焦距的延长而明显变小。  所以,长焦距镜头就真的能比广角镜头产生更小的景深吗?不错,但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的时候。这是由于被摄体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减少了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

  *改变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如同我已提到的那样,景深是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的。当你对非常靠近镜头的东西调焦时,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当你对较远处调焦时,景深就会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变。  提示:拍摄特写照片,比如微距摄影,要记住景深将以英寸来计算。相机的放置要能使其胶片平面与被摄体平面--也许是一只黑脉金斑蝶的翅膀--平行。  你不必使用诸如f/32之类的细小光圈以使蝴蝶完全置于景深之内。使用较大的光圈就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将能减少因相机或被摄体移动而产生模糊影像的危险性。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镜头在用中挡光圈时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  例如:你使用一只最近调焦距离为8英尺的300毫米镜头,假设选用光圈f/8。你在索诺拉沙漠中发现一株开花的仙人掌,并从车上抓拍了几张,此时仍嫌它太远,处在镜头标尺的无限远位置上。之后你就走上前去直到距离被摄体8英尺时再进行第2次拍摄。  在第1次拍摄的照片上美景中的仙人掌相当清晰,起码可以辨认得出来;而在背景上的仙人掌看起来也都表现得很清晰。然而在近摄的照片上,只有你看中的那株仙人掌是清晰的。那些在背景上的仙人掌成为看不出轮廓的浅绿的色块,而前景中的仙人掌则被浅景深所虚化了。在这两种情况下,仙人掌距离调焦点越远就显得越不清晰。

  切记:当你靠近或远离被摄体时,另外两个因素--取景框中被摄体的大小和透视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100英尺处的形体和线条的表现以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要比在8英尺处时显得大不相同(此点可在取景器上看出来。)

  *确定"正确的"焦点。作为常识,景深在通常的拍摄距离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点前方延伸大约1/3,向焦点后方延伸大约2/3。你想得到大景深吗?那么就把焦点大致设在大场景的1/3处。  尤其是使用自动调焦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时,让相机来设定焦点是很诱人的。虽然"仓促拍摄"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情况允许时控制确切的焦点是很重要的。即便对于使用自动聚焦相机来说这也是很简单的--通常在重新构图时只要轻按快门钮就能把焦点锁住。

  例如:当你处在赛车现场并看到停在附近的3辆高性能跑车:一辆黑色保时捷车位于前景,一辆红色宝马车处在其后,一辆白色莲花车处在背景中。这时,你发现一位名人靠在最近的一辆车上,他的蓝眼珠清晰可见。你必须马上做出决定:是把焦点放在接近中景的宝马车上以获得最大景深,使3辆车同时都清晰;还是仔细地把焦点调到前景的人物身上,这样你就能把他的照片拍得毫发毕现以展示给你的朋友看?  当把现场中一个鲜明的目标作为主要被摄体时,通常你应把焦点调在最重要的地方:人物的眼睛,游艇船舷上的字母,或者洞穴壁上的岩画。尽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谈到的那样你确实对景深保持某种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时景深却已成为次要问题了。

  *选用超焦距调焦。有一个能够产生最大景深的特殊点--把焦点准确地对准这个"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够使无限远处的被摄体保持足够清晰的最近调焦点,这样景深就从调焦距离的一半处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当然,景深会因选用的光圈和镜头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这一技术确实会让你拍出的画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缩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机震动或被摄体移动而造成影像模糊。(有关超焦距的计算公式请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72页《读者来函选登》--编注)

  例如:你用一只50毫米镜头在一条马路中央拍摄时代广场。你想把整个地区都拍摄清晰,但又无法把光圈收缩到超过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1/30秒的慢速快门,这会使行驶中的汽车模糊)。使用超焦距的办法,你可以把焦点设在30英尺处,这样做就取代了会把焦点对在前景上的金发美人的自动对焦系统。在取景屏上,因为大部分影像似乎处在焦点之外而会显得不顺眼。你坚持拍下了这张照片,结果发现在印出的照片上从15英尺到无限远的所有景物都相当清晰,即都处在景深之内。

  *少用无限远调焦。我在拍摄田野和城市风光中很少用无限远调焦,因为用这种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这类被摄体对画面来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二维的照片增添三维的效果。再者,用这种方法大部分景深都会处于无限远的后面,而对画面失去实际价值,"浪费"了景深。  然而,在拍摄体育运动、赛车和野生动物时,如果被摄体位于很远的地方,那么,无限远调焦可能是有用的。在这类情况下,你能够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个绝对清晰的被摄主体。 拍水景的技巧 喜雨   摄影者常坐船在江河湖海上尽情游玩,拍摄水景同样是一件饶有趣味的活动,但也有其独特的拍摄要求。  一般拍水景时,不能曝光不足。因为自然界的水源常常受到天空的映衬,有强烈的反光,宛如一个巨大的发光体一般。拍摄时如仅依靠相机的测光指示来处理曝光量,常常会出现曝光不足,这是因为天空与一般景物的亮度相差非常大。拍摄具有天空反光的水景时,至少需按照相机测光指示再加2挡左右的曝光量。拍摄波光舟影的画面要讲究用光,根据画面中的明暗关系来突出被摄对象的主体。  为使拍摄的水景有特殊效果。一种方法是采用高速快门,比如1/1000秒以上来凝结运动的水,如海浪等。取景合适、曝光得当的话,可能获得喷珠溅玉般的效果,我们在一些表现海浪的摄影作品中常可以看到类似手法。

  另一种方法是借助慢速快门获得画面中流水虚幻迷茫的效果。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艺术特点非常鲜明,流水常呈现出宛如云霞的缥缈感。附图拍摄于江西某村口,这个地方实际上并不十分出色,但通过慢速快门的作用,小溪的流水有了新的魅力,使原来很平常的一幅山村小景变得富有趣味。

  必须指出的是,要反映出流水的运动感,需要根据流水的速度缓急来选择快门速度,水流的速度快,所选快门速度宜高,水流速度慢,选择的快门速度就应低一些。在选择低速快门时,最好使用三脚架来稳住相机,以免晃动相机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如果有长焦镜头,还可利用其压缩空间的特性来拍摄水的波纹,当波浪经长焦镜头压缩后,会呈现出非常有韵律的线条,妙不可言。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8-30
学习学习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9-01
真是一篇好文章,感谢楼主。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0-25
很多内容啊 收藏一下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0-27
好文章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