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585阅读
  • 8回复

“清官店”村名源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5-26
— 本帖被 垂阳紫陌1314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清官店”村名源来
   [font=宋体] 辛集市“清官店”村名的由来,是与明束鹿知县盛颙的勤政为民的盛名分不开的。
   盛颙,字时望,江苏无锡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初授河南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奸石亨、曹吉祥,忤逆圣上。于景泰八年、天顺改元(1457年)被贬谪为束鹿知县。上任伊始,除旧布新,简政汰冗。他一天就为数百人决断了遗留案件,而且人们都说断案公道。当时,束鹿徭役苦乐不均,盛颙为此立“九则法”,即户按丁(十六至六十岁的男人)、粮(地亩)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九或九的倍数)”,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两赋之外不再征敛一粟一铢。同时,鼓励、帮助县民发展农耕,扶贫济困,关心教育,深得民望。在任一年多点,其母亲去世,欲回奔丧,全县老幼拦路挽留,哭送至郊外。天顺四年(1460),守丧期满,恰巧接替他的那位县令去世了。县民四处呼吁,直达朝廷,要求旧侯盛颙复任,皇帝降诏同意。县民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复任后的盛颙,清正廉洁,曲直分明,了断官司,用典准确,同时善讲道理,以理服人,一时清名远播。深县、安平、深泽、晋县、安国等邻县的老百姓,听说后也纷纷来束鹿大堂讼事。盛颙总是婉言劝慰这些外县百姓还是回本县诉讼。这些百姓说:“我们虽然不能像束鹿人那样受到您的润泽,但仁爱是不分彼此的,您若不给我们断案,就请您送给我们几句话也好啊!”盛颙看到邻县百姓如此信任他,只好开堂审案,为他们了断官司。后来,盛颙为了使邻县百姓有诉讼不再跑更远的路,就在束鹿县最东北角的一个车马店设点断案,每月逢五排十都到那里去接受邻县百姓的诉讼。邻县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搬到车马店周围择地建屋住下,逐渐形成一个小村,并起名为“清官店”。
    盛颙在束鹿政声日隆,有民谣赞颂他“清如水、明如镜”,很快传到皇帝耳朵里,天顺八年、亦即成化元年(1465)盛颙升任福建邵武府太守。县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一座“后思亭”。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5-26
我十分想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http://t.ixinji.com/portal.php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5-26
楼主饱览群书,知识广博!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5-26
引用第1楼别问了于2007-05-26 12:45发表的  :
我十分想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1、盛颙事迹明史有传。
2、清《束鹿五志合刊》在《职官志》中有盛颙的简介,但是年代搞错了。如旧志云他“正统八年左迁本县知县”。“左迁”是“贬职”的代名词,说明他此前任高职。正统八年是1443年,而他1451年才中进士。中进士之前是不可能授以高职的。肯定年号搞错了。他遭贬是因反对英宗复辟,偱着这条线索考证,应是“景泰八年(1457)任束鹿知县”的……总之,先贤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料,但绝不能“照抄照转”了事。“正统八年”之错在“康熙志”,以后各志,直至《辛集市志》也都沿用,以讹传讹,贻害后人!
3、1981年我参与了“束鹿县地名办公室的地名普查”工作,《束鹿县地名资料汇编》就是那次普查的成果。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5-26
呵,久仰斋主博闻强记,果然知识渊博。
[ 此贴被滋兰树蕙在2007-05-26 19:1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5-26
引用第4楼滋兰树蕙于2007-05-26 18:35发表的  :
呵,久仰斋主博闻强记,果然只是渊博。

好长时间未与君交流。看来你对屈子有研究,最起码是喜欢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5-26
呵,惭愧!打错字了,知识两字改过来了,见谅!
斋主慧眼,屈子高洁,只可仰望,不得步趋,只是有随手翻翻书的习惯,倒是喜欢。嘿嘿!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5-27
“屈子高洁”
他不能趋炎附势,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历代政府都懒得宣传他。而他赢得了人民的热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