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858阅读
  • 21回复

梦里水柳(散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4-20
— 本帖被 垂阳紫陌1314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梦里水柳(散文)
杞柳多生在水边,所以又叫水柳。它鹅黄色长长的柳条,犹如一条条姑娘美丽的辫子,轻柔的拂着水面,无风也会随着水波荡漾。
春寒料峭,调皮的水柳已睁开湛绿的“柳眼”,看着桃李花蕾初现,不久就漫天扬起了连片的白色柳絮,早把成熟的种子撒遍天涯海角,只要粘上潮湿的土地,就会生根发芽,铺就一片绿茵,几年后,这里就会耸然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林。
它有农民泼泼辣辣的习性,只要从大树上砍一抱柳枝,不管竖栽、倒栽或横栽,它都不在乎,只要水土适宜,阳光充分,都能成活。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么。以至人们的房前屋后、田头路畔,河汊子坑塘,到处都有绿绒绒的婆娑水柳。
滹沱河下梢有片浩淼的坑塘,周围簇拥着高低错落的水柳,水柳掩映中,屋宇俨然,街巷纵横,那就是我可爱的故乡。柳丝依依,水色天光,它美丽得像一位清纯的村姑。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心胸宽敞,把劳动和休憩当成一种幸福。
溽暑到来,挂了锄头,人们常到坑塘,一边歇凉,一边静听庄稼“喀吧喀吧”地长。
太阳晒得柳蝉嘶鸣,塘边热闹起来,我们这些刚放假的小子们,从地里砍草回来,喂上猪和羊。半年不下塘了憋得慌。一到坑塘,折柳条,编柳帽;拧柳皮,吹柳哨。个个扒下短裤拴在柳梢,捧着小鸡鸡撒泡热尿,往肚脐儿上一抹,扑通扑通朝水里跳。从小生长在水边,谁也不是旱鸭子,“狗刨”、“仰凫”、“自由挠”、“蛤蟆拱”谁都有两下子。到了水里就撒欢,打水仗、捉迷藏、逮蛤蟆,最常玩儿的是摸鱼儿,那红、黑、粉白的鲤鱼或鲫鱼,在水中畅游,迅疾如电,太迷人了。摸鱼既学了鱼的水性,又可解馋。也是呀,这些“光屁股虫”比鱼还灵巧,看吧一条条鱼儿往岸上扔,自有笑嘻嘻的姐妹们,用柳条穿了一串串乱扑楞尾巴的活鱼,拎回家去。等到四处炊烟袅袅,鱼香阵阵,我们咽着口水就摸得更欢了。
不知谁把鱼扔到那个在柳阴下 做美梦的壮汉儿的脸上,醒来一摸,是条粘乎乎的大鲤鱼,他不动声色地双手举着这条鱼,一步一步走下坑塘,踩着水,晃晃悠悠地朝我们走来,奇怪的是坑塘里的水总也漫不到他的肚脐眼儿!谁都知道这坑塘最深处足有三层楼房那么深呀!我们傻乎乎地等他走到跟前,他仍然高高地举着鱼,不停地晃着身子,问是谁用鱼投醒了他;我们都呆呆地竟忘了怎么说话了。他扑哧一笑说:“多亏投醒了我,不然我就忘了吃午饭唠,谢谢有人赏我这条鱼!”“哈哈哈------”孩子们一阵欢笑,震得岸柳摇晃,鸟儿飞,蛤蟆跳,鱼儿沈了底儿。大家抢着说:“是我,是我------”非让他教给这“踩水”的绝招儿不可。只见他把鱼朝岸上一扔,说:“等着吧!”“哧溜”钻进水里,水窝一旋,早没了踪影。大家四处寻找,足有抽一锅烟的功夫,才见他从水里钻出来,拾了那条鱼,哼着河北梆子腔,大踏步地远去。
大家看着他,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谁也想不起他是谁;看不见他了就上树看,树上也看不见了,就伏在树身上,魂儿好像那条鱼,让那人捉了去,好一会儿,才从懵懂里突然醒来,喊一声:“咱也有绝活,来,蹦水比赛!” 个个攀上高高的柳树桄上,像踩翘翘板,双手抓紧柳丝,尽力上下颤悠,两耳生风,顿觉天往下倾,水面升天,一旦弹到最高处,双脚猛然用力,两臂伸平,一齐呐喊:“看——我们——飞天!”个个身轻如燕,一条条抛物线,跃上蓝天,临水手并拢,“唰!”直插水底,再来个水中滚翻,惬意地纷纷露出水面,大家吐着水,抹把脸,相视一笑。这时隐隐听见,倚着家门儿的妈妈,呼唤各自孩子的乳名儿,叫回家吃饭。    
中秋节的前一天,坑塘里漂浮着一只秫秸筏子,筏子上有两个壮汉,一个划筏,一个撒网。那个撒网的壮汉儿,把网“唰唰”地抡圆,闪银烁金的大鱼们,就蹦蹦跳跳地在网里挣扎。一天的功夫,装满了几十只柳编鱼篓,人们欢声笑语地抬进了家家户户。我总觉得他就是那个踩水的人。
节日的夜晚,月上柳梢头,每家的亲人们,团聚在柳阴或月下,摆开香案和宴席,老人点一柱高香,向月兔遥空一拜,供品少不了煮青豆和月饼,侑酒除了各种荤素菜肴,最鲜美的是红烧鲤鱼。听吧,人们觥筹交错。划拳行令,喜气混合着鱼腥氤氲在明月的光辉里。
中秋节后不久,小伙伴们和我折柳话别,至今已有50多年,从此阔别了我的故乡——故乡的坑塘和水柳。经过了人生的无数坎坷困顿,多年无暇也无心回顾那童年曾经有过的幸福往事。万幸耄耋之年,生活安顿下来,不免想起留在故乡的童年岁月。
今年阳春三月,我终于决心回去看一看了,谁知近乡情更怯,刚到县城就听说故乡的境况不妙。有座制革厂,汩汩的污水顺着滹沱河故道向那里排泄,可以想见,我的故乡已经是严重的污染区,即使还有那片坑塘,一定是臭气熏天,塘边的水柳一定早已枯萎殆尽了吧。昔日美丽的自然风光,已不复存在。我实在不愿看到一幅美景的破灭和家乡父老的无奈,所以我没有勇气再向故乡迈进一步了。还是留着一个遥远的童年欢乐,作为老迈之年的一种慰藉吧!
1条评分
垂阳紫陌1314 辛币 +5 - 2007-04-2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8-02-19
经典精彩!
与窗外清风、茶中郁香共享潺潺流水与心动!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8-02-05
回想50年代,咱这一带,掘地3尺就冒水,哪个村庄没有大大小小的水坑呀?那个小男孩儿不到水坑里凫水呀?那个小男孩儿不会“狗刨”呀?到处是坑塘水柳,蛙鸣如鼓,鱼翔浅底,莺歌燕舞,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太美了,可惜现在《梦里水柳》.....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1-31
非常感谢,对解放前束鹿农村的所有权制度,一直非常感兴趣。

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回复,我也问了其它人。后来问到一位湖北网友,知道现在湖北麻城农村,依然有这种现象。村里池塘内的鱼,平时大家可以随便捞着吃,年底前村里统一涸泽而渔后,再把小鱼放回塘里,大鱼分着吃。

63年我还没有出生,但是听村里人说过,吃了好长时间的鱼。有水就有鱼,如同有山就有兽,信乎斯言。

再次感谢陶老师。

[ 此贴被旧城道在2008-01-31 08:1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1-30
谢谢太乙长庚先生对拙作的看重和关爱,文中所说我已到了耄耋之年和我离家50多年,只是个略数,今天我又细细算了一下,我是1947年第一次离开家乡,那年我16周岁。本文发表于2005年3月13日《河北日报》,我74周岁。按《古汉语词典》说“70才称耄”。《左传》:“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又说80、90称耄,70称耋,耄耋指年寿甚高.古代活到七八很不容易,所以称高寿.可见这是个约略数,七八十就可说到了耄耋之年.不过,16岁应是少年,不应称童年,这是个错误.
我1947年离家,到2005年,是58年。我说离家50多年,亦不为错吧.谢谢您对我文章的认真阅读,引起您的重视,是我的无上荣幸.我深表谢忱.
[ 此贴被我的文集在2008-01-31 09: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1-30
旧城道先生,您好!
这是一篇贴近真情的纪实散文,曾刊登于《河北日报》2005,5,13“布谷栏”,后美国《美洲时报》2006,3,10转载。
据说那大水坑是滹沱河滚动留下的大漩涡,以后村民盖房漏水坯,坑越来越大了,是全村雨水的潴存库,自然是全村村民的公产。鱼是自生自长的 ,很少有人往里撒鱼苗。(您是否还记得,63年发大水,平地积水没膝,人们发现水里竟有大小不等的鱼。)我所写的是解放前的实情,那时还没平分更无所谓承包。孩子们随便到里面游泳、玩耍、捞鱼,没人干涉。但是,每年中秋节前,由陶、陈、张等几家大姓的族长出面组织捕鱼和分配事宜。因为坑大,鱼多人们能分到相当数量的鲜鱼,充实节日佳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所以至今难忘。当然,文艺作品并非记录,允许适当的夸张和修饰,算作艺术的真实吧。
可惜现在大坑添平,盖上房子。每当大雨,雨水漫灌庄稼,造成“水灾”。
由于我上网少,今天才有幸看到您和太乙长更先生的关注质询,非常惭愧.以迟复为歉,请海涵。
[ 此贴被我的文集在2008-01-31 08:1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1-16
虽然也很钦佩“我的文集”的文章,但是也有一点小小的困惑:“中秋节后不久,小伙伴们和我折柳话别,至今已有50多年,从此阔别了我的故乡——故乡的坑塘和水柳。.........万幸耄耋之年,生活安顿下来,不免想起留在故乡的童年岁月。”

根据《说文》解释: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所以耄耋一般指八九十岁的年纪。以“耄耋之年”减“五十多年”,最少也是二十来岁了,亦“小伙伴们”?似乎乃是该文章白璧之微瑕?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1-16
上边向楼主请教过,一直没有获得答复,再次提出来,望多多指点。

一般来说,中秋节要找人捞上来,抬进家家户户吃的鱼,肯定是有主儿的。那么在解放前后,这鱼的所有权可能有三种情况: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家族所有。但是,这鱼可以被孩子们随便摸,甚至“用柳条穿了一串串乱扑楞尾巴的活鱼,拎回家去。”又象是野生的、无主的,谁抓到谁吃。

在“私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情况下,以辛集的风土人情,出现这种情况极不可能。如果是“集体所有”,在50多年前(这个“多”字,跨度10年,无法推测具体时间),集体制度刚刚出现,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损害集体财产而肥一家之口的现象,也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我就想到另外一种可能,游泳在夏天,是否正在土改过程中,地主懒得照看自己的鱼塘。翻身做主人的广大人民群众,觉得地主的鱼就是自己的鱼,游泳的时候可以随便往家抓。而捞起来抬进家家户户的秋天,土改已经结束了,人民群众开始分享胜利果实。

乱分析,楼主一笑。但是,对还是不对,真得希望指点。
[ 此贴被旧城道在2008-01-16 09:3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