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负责销售的高级副总裁方智勇在新3系吹风会上讲:“华晨宝马的工人素质比北美市场美国南卡州建立的宝马生产工人素质高,而且华晨宝马的国产化率高于美国宝马生产厂……”,而华晨宝马总裁施润博更强调:“虽然宝马目前的国产化率不到40%,但已国产化的价值已超过了40%,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数量,更是价值。”显然德国人对宝马国产化这一敏感话题是有备而来,话语间充满自信与期待。
看过华晨宝马E90项目(即新3系),听过华晨宝马高层的表述,情不自禁地想起曾到访过的宝马泰国生产厂,感觉到宝马的确把中国市场摆到了全球战略布局亚洲市场板块的重心位置。我最欣赏宝马3席的定位:为年轻人、心态年轻的人提供驾驭乐趣的高档运动型轿车!在中国沈阳,打造年轻的运动之车的,是更年轻、更具专业素质的团队——1903人中20至30岁的占70%以上,小于20岁和大于30岁的不到10%;其中92%在生产一线,市场营销占3%......
宝马当时在泰国设厂是基于4点考量:一是在泰国Gayony设厂是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二是泰国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汽车市场(当然宝马近年亦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建厂);三是泰国政府采购非保护性开放政策;四是泰国有熟练工人,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比如中国人约GDP800“美刀”,泰国达到1800“美子”。不过泰国“国产”宝马3系泰铢折成美元达到6万美元,比德国同类级别原产车价格高40%;即便是泰国作为宝马在东南亚地域的重中之重,但其2600万美元的投入,与1万辆的年产能,显然与中国市场投入的2亿欧元,3万辆产能相比是“举重若轻”。
挺有意思的是泰国与中国一样都有40%国产化率的要求,当我们面对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新问题时,泰国也一样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的挑战。Rayony是宝马在亚洲地区首家独资生产厂,而且建厂之初还有一个拳头产品,宝马330iA——当初唯一在德国本土化外宝马330的生产厂!但我们现在知道,华晨宝马新3系中320i 325i在沈阳生产,330i则是“舶来品”。
泰国宝马的生产厂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只有一排直通式厂房,我记得那是一个典型的CKD生产线,出了总装车间一拐弯竟发现是一堵墙,隔壁是通用、福特、本田的“生产厂”!如此“简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在沈阳见到华晨宝马的物流大厅等硬件后,我觉得两者在规模、投入等方面显然不具备真正可比性:华晨宝马物流中心已经形成生产计划、生产控制、零部件供应、投产到整车加特殊保护膜(车衣)、调车等的完整供应链,而泰国厂物流主要是靠24辆箱式车按10个集装区分装,属于“小打小闹”;华晨宝马车身有3条生产线、17台机器人,每条线都有无损检测工位,甚至有CMM(三座标检测),Audit质检人员在德国本土接收培训;而泰国厂车身车间本身即包括了涂装车间,因为车身是“外协件”;华晨宝马有专门的涂装车间,实现70%自动化程序的4次车身喷涂。华晨宝马的总装车间更具宝马特色:内饰安装线是半自动翻转工位,实现了人机工程的和谐“相处”。记得有个笑话:俩人聊天,其中一位讲了汽车可以改变生活,更便捷,更能减肥?!另一位奇怪地问了:不会吧,只会让人更胖吧?您是干吗的?那位回答说,噢,我是汽车厂装配线上的装配工!由此可见传统总装线上“点头哈腰”的工人有多辛苦。
华晨宝马与泰国宝马在检测环节有所“差异”——华晨宝马100%经过淋雨试验检测,而泰国宝马则是下线检测开2.5公里,但全球统一标准化的是:所有检测数据都会传回慕尼黑总部。至于在销售方面,泰国宝马建厂第一年仅释放了30%的产能,这与华晨宝马又有“雷同”之处;有意思的是,泰产3系宝马中60%的车主选择了银灰色,20%选择了黑色(不知道华晨宝马截止2005年上半年所销售的9000辆3系中是否相近,估计亚洲人审美情趣性相近、习亦相近——作者按)。
泰国宝马的“简约”生产阵型与华晨宝马的“豪华”生产阵容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印象:华晨宝马2005攻略仅仅是宝马在华一个基础性的新开局,今年销售上台阶已是不争得事实,在全球化(包括全球采购)的今天,我所想谈的“话外之音”是想不拘泥于新3系的价格“歌德巴赫猜想”,换个方位角看宝马,我看到方智勇先生面对穷追猛打的各路媒体精英分子、“分母”,也有了应对新“攻略”:“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企业是要合理的利润回报。”这句话也有弦外之音,正如庞克博士所言:“宝马就是宝马”!也许就是宝马骨髓里的定位:高贵——桀骜不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