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628阅读
  • 0回复

辛集乡村地名的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 (aning) 该帖由 aning 从 大话辛集 复制到本区. —
归纳起来辛集乡村地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与刘秀有关
    “王莽赶刘秀”说的是王莽篡政后,得知刘秀乃汉室之后,就千方百计要斩杀之,以绝后患。刘秀为逃避王莽斩杀,离开都城洛阳,没日没夜地奔命。路经河北一带,留下不少传说。“倾井”得名即属此类。
2. 与杨六郎有关
    “杨六郎率军戍边抗辽”时,辛集这一带属于宋辽交界,相互拉锯的地区,杨六郎排兵布阵,智勇杀敌。军齐、等报、南北小陈(阵)、东西大陈(阵)还有那些“××营”等多来源于此。
3. 与老槐树移民有关
      明初“燕王扫北”后,河北一带变得人烟稀少,燕王登基成了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后,便大量从山西向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山西百姓各家有男丁的“三迁其一”,山西洪洞老槐树下集合,背剪双手,连成一串,背井离乡到他乡落户(河北人爱背着双手走路,据传与此经历有关)。俺的先祖姓魏,在家最小,排行老三,属于被迁之列,到此后落脚,繁衍生息,村子便被称作“小魏村”,以后村民图简便,就成了“小位村”。
4. 与村中名人有关, 如“位伯”、“封家庄”
5. 与人文景观有关,如“耿虔寺”、“×家方碑”
6. 村民反感旧名而新改,如“和睦井”、“红旗营”

    王山口 王山口位于小辛庄驻地东北2.6公里处。地势平平坦,属壤土质。均为汉族。耕地5125亩。为王山口大队驻地。
    据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此村即命王山口,相传汉时此村名望山口,因村北有座大土丘,恰是山口而得名。后按谐音该望 为 王 名为王山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有姓范者为其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据传,元朝时南吕村,与西吕村、北吕村各为一闾(古时25家编为一闾),接方位取名南闾村、西闾村、北闾村。后按谐音将“闾”改为“吕”,沿用至今。

    河庄,因原靠滹沱河而得名。清乾隆时分南河庄、北河庄;清光绪时合为一村,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任桂林;束鹿县早期革命者、戏剧家、原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魏静生,原籍都是河庄村。

    相传600年前,也就是明永乐二年(1404),孙、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名叫“三姓庄”。后又迁来赵姓,改为“新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改“新”为“辛”,因村小户少,故称小辛庄,沿用至今。

    马兰 马兰位于新垒头乡驻地2.7公里处,安(国)束(鹿)公路西侧。该村地势平坦,为壤土质。耕地4543亩。为马兰大队驻地。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地圈地养马,人称马朗。立村后称马朗村。后演变为马兰。

  束鹿   据史册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属巨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shi)、鼎、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巨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该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   邬县、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气变。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6年),破安禄山。三月已亥,该鹿城县为束鹿县,以厌之。

    小章 小章位于小辛庄乡驻地西北3.8公里处。西靠安国至束鹿的公路,北于深泽县接壤。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均为汉族。耕地9201亩。相传早年滹沱河曾紧看该村流过。为图吉利,免遭谁灾,故起村名 小长 (有水涨村长之意)。清康熙时该 长 为 章,故称小章。

  小章在历史上是束鹿重镇。为便于远离县城的乡村得以有效管理,束鹿县曾在西北部的小章村设县丞、或县佐。
    县丞”是古代县内的副长官(仅次于“知县”或称“县令”),主要是协助令长通管县事。此外,县丞在宋代还具有监督群吏的职能。
  “县佐”是民国所设类似县丞的官员,协助县知事通管县事。
  “民国3年(1914)八月,北京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县佐制法令,束鹿县于西部的小章村设县佐。”

位伯
  位伯,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北位伯。
清光绪时去掉北字,称位伯,沿用至今。

南智丘
  战国时晋国大将智伯葬于此。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为南智丘。

孟家庄
    孟家庄是一个大集。据《束鹿县志》记载,该村清康熙时即名孟家庄。相传明朝末年从衡水皮村和深县吴山庄迁民来此立村。因孟姓居多,故称孟家庄,沿用至今。

    相传汉朝时那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蛤蟆井。明清以来,这里是束鹿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又兼有集市,过往客人来此投宿和定居者很多。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更名为和睦井。

南大过

    位于范家庄乡驻地东6.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均为汉族。耕地1915亩。
相传宋时此地既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有大批兵马经过,遂改称大过。后因水灾部分户南迁,按姓氏分建宋大过 白大过 刘大过三村。清初三村合称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南大过与原村合并,仍称大过。后又分开,按方为该村成南大过。

安古城

    据《束鹿县志》记载,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宣帝封燕刺王之子刘贤为安定民侯,始称侯国,传延年、昱两世而嗣免,改为县。时侯国及县治均在今安古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改安定县为安民县,东汉建武年间(25—55年)省入鄔(左侧应为“枭”)县,治遂废。北齐改为安国县。治所称“安国城”,直至治所迁移,改称“安古城”。

马庄村

    马庄村名的来历,相传唐时这里建有玉泉寺,寺门两旁塑有两匹白泥马。明时有人迁此占
产立庄,称白马庄、后演变为马庄。

张古庄

    张古庄,原名张孤庄。谓立村之初,仅张姓一、二家,别无邻居。后人们按谐音改“孤”为“古”,称张古庄,沿用至今。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