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311阅读
  • 24回复

于丹心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2-06
心得5【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现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友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话外音:《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三者损矣。这是损者三友。这是三种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咱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一个还在单个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我在评全国法制节目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个孩子当他大伤对方,甚至是误杀了对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们儿意气啊,就觉得我朋友说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其实这就说明你遇到这种暴躁的朋友,他一个人就像是一个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种盲目的意气。做为成年世界不见得说我们都要付出这种打群架的带价,但是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什么益处。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么样去过上一种没有为先的生活。我曾经看到也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富孀,这个老太太家财万贯,她自己想要招聘一个司机,她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我要看看那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前条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后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死机很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我还能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不象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说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吧。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是永远也抓它不着。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话外音:《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质量的最好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
好坏。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道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多么风光。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宰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优点猥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觉得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
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耻辱的。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话外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除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外还有一些交友原则,这些原则又是什么呢?
  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有权势的人,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这样一个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
明他自己不解音律,他根本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意就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的绘声绘色,经常弹得自己痛苦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我曾经看到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副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让我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
,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止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12-06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可是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大臣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话外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谁都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那么这三个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现在一切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要跳出来,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它人说话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里,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
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家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她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说得很厉害,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堪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种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乱世佳人》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冲上去,非常热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这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你对于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这就像瞎子一样。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么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所以呢,他的学生子贡曾经去问过老师
-子贡问友。
动画:
        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
        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话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
        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
        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
        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友
        该如何平安度过呢?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性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情感、收获金钱、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12-06
心得3《处世之道》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当前人的心灵环境荒芜,自身生命能量浪费,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怎样才能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面对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方式。
    宰我问孔子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特别仁义人掉入井中,你会跟着跳下去吗?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也许不能避免许多伤害了,可以被别人欺骗了, 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可冲动、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没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是因为“过犹不及”。你去工作,面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面对朋友要将心比心,甚至是两肋叉刀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 ,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寸吗?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身上带刺的豪猪,大家挤住在一起过冬,它们一直有一个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远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离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子贡问孔子说:“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务必辱焉。”朋友有不对之处就善意地告诉他,如果不听就不要说了,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无论是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么对自己亲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吗?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英国有一个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
    《论语》中讲的仁爱之心到底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的分寸,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一种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那么对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吗?无论是对待份内还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我也,义之于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薄厚亲疏之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按照你的标准去做。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12-06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孔子不鼓励巧言令色的人,鼓励积极做事的。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孔子的学生子章出门做官问老师说;“我得注意些什么啊?”孔子说:“带着耳朵闭着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的官就做稳当了。”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经常发火,特别的任性。有一天他父亲对他说,你若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你看看你一天发多少次脾气?孩子就按他父亲所说的做了。没有过多久,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不好意思,就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你一定要学会克制!你若克制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你就从墙上拔一颗钉子,等他把篱笆上钉子都拔光了,小男孩很高兴,就又去找他的父亲,说自己学会克制了。但父亲说,篱笆上的钉子虽然已经拔光了,但洞还在。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上打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洞永远不能消除。
    这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在此刻的隐忍中,去消除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的一件事,哪怕是冲动做的事,都先想一想在以后会怎么样呢?孔子对弟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还是悄悄地多做一点事,不要把一些空话说在头里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学会为人处世,首先要学会礼仪。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孔夫子说,礼仪就是要必恭必敬地对待当官的人、带孝的人和盲人。他还说:“乡人饮酒,杖者出,己出。”意思是宴席后让老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孔子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落实在非常小的细节上。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就是做一个优秀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该做些什么事?
    孔子说:“修己以信”。就是修炼自己,保持一个恬静的心,保持严肃尊敬的态度。子贡觉得这样不够,就继续问:“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要好好修炼自己,就可以安顿别人,你把自己修炼好了,就能帮助别人,有利于社会了。子贡觉得还是不够,还继续问。孔子说:“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不衷。”就是用你的道德情操,以安百姓,帮助别人,连尧舜还发愁呢!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修自身。修身养性,是对家国、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乐观的、光明的、抱有未来希望的心态。子曰:“发奋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止。”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遍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12-06
心得6【理想之道】

话外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那么我们见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与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其实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子句里面全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孔夫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所以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聊天的话题就是说,你们随便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里面有一个比较长的段落,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罕见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就是孔子跟学生坐在一起随意地畅谈理想。那么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觉得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大家就很拘束,今天随便聊聊,平时我老听见你们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随便待着的时候也没有人了解我。其实这也很象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经常说别人都不理解我有鸿鹄之志,我心中的想法,谁真正能够了解呢。那老师说了,今天你们都随便说一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的大弟子子路,这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率直的人,所以论语上写的叫:子路率尔而对曰,非常着急地起来就说: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这几句话一出,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学生有如此业绩,可以转危为安去拯救这样一个国度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谁也没有想到孔子的反映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叫做夫子哂之。冷笑了一下,然后就开始问第二个学生:求 尔如何。问冉有这个学生,叫着他的名字,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有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让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我去治理,也给我三年,比及三年我可以让它做到什么呢,可使足民,也就是做到老百姓衣食富足而已,至于礼仪的事情,冉有说我可不敢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想要让大家在整个的民心上变得整齐,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这样一件事情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我好像做不到。那么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位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赤,尔何如。叫着公西华的名字公西赤,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呢?那么这个徒弟就更谦逊了一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在老师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大家会看到,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要谦逊,一个比一个要平和,每一个理想都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端的愿望,所以大家会看到这个幅度是逐渐收回来的。那么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还没说呢,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曾点没有说话,论语写得惟妙惟肖,值此一刻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希落了下来,叫做鼓瑟希。原来刚才曾点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琴,听到老师说,这个声音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象琵琶行所说的“曲中收拨当心画”,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么是作呢,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在席子上古人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那么老师发问,要表示恭敬,立起在自己的膝盖上,这叫作。所以把琴放在一边,毕恭毕敬直起身来答对老师说话,这样的几个字描写能够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是一个成竹在胸的人,他不会率尔而对,他会娓娓道来,所以他一上来呢还要先说一句,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那有什么关系,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皙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曰莫春者,就是到了大概三四月末的时候,就是春深似海的时候;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装;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好朋友,再邀请上一批学生弟子,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你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那么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老师长长的感叹了一声,说,我的理想也就是和曾点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四个人在谈自己理想过程中老师唯一发表的一句话,然后他们就下去了,走了。三子者出,曾皙后。三个同学都走了,曾皙在最后去问他老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老师你觉得他们仨说得怎么样呢?老师也很微妙,他挡了一下先不想做评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曾点不易不饶还要继续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老师,为什么子路说完后你冷笑了一下呢?问到了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老师说,这个秘密就是一个人你真的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吗,那么最核心的部分是用礼仪去治理,而不是说咏一种强硬的措施,你心中真正有一种温良恭简让,这是论语上所提倡的人生之道。有了这样一种内涵,表现出来的所有措施都是可以变通的,这就是一个人的起点,那么他说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辞让之心,所以我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啊。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12-06
那么接下来评价另外两个学生,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说冉求说的那个就不是个国家吗,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不在于国土的疆域大与小,只要你出言说我去治国,那么请你首先心里面有一面镜子,反躬自省,看一看我的学养,我的为人,我能够做这件事吗,但是他的学生少了这个步骤。所以老师说难道他那不是治国吗。接着又说第三个人,愿意学礼仪的这个人,公西华,这件事情他应该说得很谦虚了吧,但老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合,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礼仪的事情还算小啊,他做的要还是小事,那还有谁做的叫大事,那么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从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能看出什么呢,其实他给了我们一个,人生脚下的起点,让我们手中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你最终治国祭祀的理想终于有了一个勾连的桥梁。
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每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真正看见自己心底的愿望呢,往往我们被遮蔽的是心里真正隐秘的心灵的声音。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到有一个人他自己觉得有抑郁症的前兆,每天很不开心,然后去看心理医生。他跟医生讲,他说我们每天就是害怕下班,我在工作的时候没关系,但是我只要回到家里我就会感到惶惑,我不知道我心里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我无所是从,我不知道我在生活里面该选择什么不该选择什么,然后越到晚上心里面越会恐惧越会压抑,所以夜里头会整夜失眠,长此以往我就很害怕,怕我会有抑郁症,我这样的症状只有经过一夜的煎熬,到了第二天早上上班,进入我的工作状态就好了,听说这怎么办呢。这个医生一直听他倾诉,然后想先给他一个建议,说你看我们这个城市里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喜剧演的好极了,所有去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他说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演出,你看上一段时间回来我们再聊一聊,看一看你这种抑郁前兆的状态是不是有所调整,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医生说完以后,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望着医生的时候,医生看见他已经是满面泪水。很久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就是那个演员。其实这好像是一个寓言,但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每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欣的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是成功的职业,在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离开职业角色之后反而觉得仓惶。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说在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穗一趟一趟地搬进田鼠洞;第二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的稻草棉絮都拖到他的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悠悠荡荡,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一会儿抬头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弄得它的那两个伙伴一边在忙活,一边在指责它,说你看你这么懒惰,你也不为我们的御寒过冬做准备,那真到了冬天怎么办呢,你看看你这么游手好闲。这只田鼠也不辩解。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小耗子洞里面在过冬的时候,发现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然后每天在这里无所事事,终于大家就百无聊赖了。当大家开始难受的要命的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那两只田鼠讲故事,他说就在那样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他在做什么;又在那样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我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我曾经听到鸟儿在唱什么样的一种歌谣,所有的这些我当时都记录下来了。其实到这个时候,那两个伙伴才知道这只田鼠在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也就是说,这种表面看起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所有外在的仪式不过是为了一个内心的安顿,那么这种安顿是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感知世界节序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这一点可能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特别的奢侈了,因为今天这种现代化,反季节的事情太多了,到了盛夏的时候屋子里有空调,凉风习习;到了寒冬的时候屋子里有暖气,温暖如春;到了春节的时候有夏天那种大棚里的蔬菜,摆在桌子上五颜六色。也就是说,当生活一切变得如此简约的时候我们还有遗憾吗,这种遗憾就是四季走过,在我们的心上已经变得模糊,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由于四季分明带来节序如流在我们心中还能激起什么样的反响,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活中,在认知内心中,你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也许你就会有了更多的依据,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可以有担当,能够胜任,能够做到最好。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12-06
话外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但是淡定的理念就能够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吗?
    其实看到《侍坐》这样一篇小短文,在论语中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他违背了我们传统对于论语那种立志的叛读,他不同于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宏义,任重而道远这样的话。但是想一想,它是所有那种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内在的一个根本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职业角色中我们只能是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一种内心认同以后对这个职业的提升。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学生子贡去问老师...
动画:老师,什么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呢?是不是读了大学就算知识分子了,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一个知识分子一定是知道礼仪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
    我们知道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应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天下己任的一个阶层。所以子贡说老师你告诉我,怎么样才叫做一个士呢,老师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篇)。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而这个人要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孔子讲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修养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拿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令箭,什么样的金牌,让你去做说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吗,所以孔子说最高的标准就是你出去可以做到不辱君命,这就叫做士了。学生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就又问他:敢问其次。您给我说再低一级的标准,比这差一等的,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孝悌之义。在宗族里面大家认为你士一个孝子;而在乡党邻里之间大家以你为兄弟,你能够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你能够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一种爱的力量去整合周边,不辱祖先,其实论语就是一个以人伦为基本出发点这样的一个道德文章,所以呢它把次一等定为这样的人。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第三等,咱们再下一等说还有什么人勉强够着边,能够叫做士呢?结果孔子说出这个话,说了我们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大家听了以后会瞠目结舌说这么高的标准才是第三等啊。曰:“言必信,行必果,踁々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那种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一定把这事给你做到,这种他说叫硁硁然小人哉,什么叫硁硁然,就是表现出来剑拔弩张,言语很急切,这样的一种样子,说我不计后果,不计方法,我把事给你做成,他说这种人勉强算第三等,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其实大家今天想想说,这第三等也挺高啊,这个标准,言必信行必果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啊,他学生也是这么想的,子贡也觉得这仨标准太高了,所以又追问一句说:今之从政者何如?老师你觉得现在从政的人能够上这三等吗?结果老师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也就是说,老师把当时诸侯各国的从政者都没有放在眼里,认为他们离这样一个士的标准还太远太远。其实在这里所提出来的详细的不同的标准,这是孔子对一个成熟的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他的质量描述。我们来说说这个最高的标准,不辱君命四个字,我们再想一想那个最低的标准,硁硁然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不辱君命是在变通中没有条件的把一件事情完成好,这需要调动我们多少人生的积累,这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智慧和仁义之心,其实这样一种不辱君命往往容易让我们 想起来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个人,就是蔺相如。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12-06
蔺相如这个人无论是完 璧归赵还是沔池会都做到了不辱君命,其实这是不容易的,当赵王得到价值连 城和氏璧的时候,秦王想要夺这块壁,所以就告诉他说,哎呀,我给你十五座 城池把这块壁给我们拿过来,我们看一看,赵王当时就知道说虎狼之秦,这块 璧一旦进入将没有办法拿回来。蔺相如说,那这样,我们不去的话是自己理亏 ,我带着这块璧去如果不能换回城池,我的命和璧栓在一起,有我在就有这块 璧在,去了,看到秦王很随便地在他的行宫里面设酒宴宴请他,然后旁边有大 臣,有美人,大家嘻嘻哈哈在这儿很高兴,然后说拿过这块璧来我们看一看, 看了以后指给大臣看,指给美人看,大家传着看,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说这 块玉在这里不受尊敬,就像赵国不受尊敬一样,要拿回来也是很难的事情,所 以他就上去跟他说,唉,这个美玉是有瑕疵的,你给我我指给你看,秦王就把 这块玉还到他手里。蔺相如拿到这块璧以后,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上冲 冠,持璧而立跟秦王说,他说你在这样一个地方迎接这块玉,你知道我们来之 前,焚香顶礼、斋戒十五天,以示对秦国的尊重。我奉玉而来,而你随便把这 块玉传于大臣美人,这样的一个懈慢的态度就让我知道,你们是没有真正想要 用城池相换的,那么现在好,如果你真要这块玉,你也要这样持戒焚香十五天 ,而且你先把城池划给我们,我才能够再把这玉给你,如果不然的话,我现在 的人头和这块玉同时撞在金殿的大柱上。然后秦王就害怕了,说那好吧,赶紧 按照他要的这个礼仪,但即使按照他的这个礼仪,蔺相如觉得他一定不会真正 完成他的诺言的,所以蔺相如决定连夜让他自己的家人带着这块美玉逃回了赵国,他自己留在这儿最后做一个交代,最后他跟秦王 讲说我知道你没有真正给我们城池之心,这个完璧已经归赵了,已经回去了。
    其实这是他的不辱君命。沔池会也是一样。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在古典记载的典籍中,不缺少这 种例子,也就是说,在一个突变的情形下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有所担当,这其实 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职业角色中所要得到的一种考评。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一 一地列举,回头看一看会发现,人怎么样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 惶,这是需要每个人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符号不见得是大家共同 认可的一个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 ,一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 一定有他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 ,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话外音:于丹教授认为,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 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 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 。
    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 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 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 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 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 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 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 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陋室铭》悠怎 么样形容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 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 种叛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寄托, 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同 ,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 不重要了。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 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其实当我们回到论语,真正解读了侍坐篇,看到 了吾与点也这句喟叹,知道了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对于那种沐乎沂水 ,风乎舞亐,在暮春时节咏而归,快乐回来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时候,我们 就知道,这种阐述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说所有古圣 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 图大志,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 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 们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 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在我们每 一天,真正忙碌的间隙里面哪怕说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不至于让自己象 那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在今天这么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如果能够调整这样一套坐标 系统,我想论语会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传递出来一 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