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350阅读
  • 24回复

于丹心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6
— 本帖被 海阔天空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30) —
<于丹心语>摘要
[ 2006-10-14 21:16:00 | By: mary_1107 ]

内容简介: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

《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10月1日)

心灵之道(10月2日)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能放下且放下,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

我们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内心太少。对外无限宽广拓展世界,对内无限深刻发现内心。

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帮助的人。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一种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义不是职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务实主义。

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时常问自己:你的内心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毛毛遢遢的大小伙子。

幸福与贫贱无关与内心相联。

每个人心里开出一片乐土。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一种风骨。

由德、由仁生发出来的一种旷达的勇气。从容的内心变得镇定、勇敢。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我们对生活一种欢欣的态度,就是对古典最高的致敬。

处世之道(10月3日)

孔子的处面之道四个字:过犹不及

孔子认 为“以直报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也应该保有这种距离。

最恰当的距离是在彼此不伤害的情总况下,保持彼此的温暖。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所有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爱发脾气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别人道歉但在别人的心灵却永远留下了一个洞。

孔子之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让自己的快乐成为一种能源,去普照世界,温暖别人,让我们的亲人在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慰籍的理由。

小故事:《豪猪的哲学》、爱发脾气的小男孩。

君子之道(10月4日)

君子的标准: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相处的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恒心和定力是一个人接近君子的标准。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典的美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从自身修修养做起,一个真正的君子,从现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圣经里面说:世界上追不来的三件事是说出的话、射出的箭和失去的机会。

智慧小故事:

之一:三个裁缝

同一条街上有三个裁缝。第一个广告语:“我是全省最好的裁缝,第二个广告语:“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广告语:“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结果是第三个裁缝的生意最好。

之二:搬砖、砌墙、盖教堂

一个人经过一个巨大的工地,看到第一个人便问,你在于干什么?发地人没好气地回答道:“你没看见我正在搬砖头吗?”于丹教授认为这是个悲观主义者,是生活的苦役,当下的辛苦让他看不到朗朗的天空;第二个人平和地说:“我在砌墙”这是个职业主义者,他看到的是局部的成品,坚守职业的底线,也说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中“器”的境界;第三个人目光透露出祥和的光芒,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每一砖、每一滴汗都是为梦想而歌,是为了一个梦想走着从脚下到理想的一个历程。他的付出有了最终的成全。

交友之道(10月5日)

孔子言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生的三个大坎)

于丹心语:
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开创一个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过分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关怀中折射出的一种光芒。

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也是一件不好的事。

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危险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过分你的你的尤柔寡断是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

结交那些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结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陶渊明守着无弦琴,弹奏心灵的音乐。

生活中的快乐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教养、憧憬。

机遇是一个怪物,迎面走来时心存疑虑,走过时却永远抓不着。

朋友是清明理性让你远离危险的人,是开明坦荡给人快乐的人。

与其跟他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

心灵被所得推满最后会累于得,成为生命的隐痛。

选择一个朋友尺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打开一个友善的世界,拥有一个光芒的人生。

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养性,自己是一个良性无素,还是个惰性元素,诘问自己配交到怎样的朋友。

智慧故事:

之一:《史记》风光的车夫。与宴婴同道,却不能受他的影响。

之二:富孀招聘司机。问:前面就是悬崖,你会把汽车停在什么地方?第一个停在离悬崖一米处,第二个停在离悬崖十公分处;第三个远远地看见悬崖就停住了。技术不是最终的保障。

之三:最不快乐的国王。国王寻找最快乐的人,拿到他的衬衫,便能得到快乐。结果发现这个不可救药的最快乐的人,身上没穿衣服,快乐与物质无关。

之四:最愚蠢的记者。费雯丽的《乱世佳人》获得奥斯卡十一个奖项,在机场,一名记者第一个冲上去问了一个最没专业水平的问题:“请问你在该片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费愤而退回机舱,再也不接爱任何的采访。这名记者即孔子所的说瞎话,没眼力,谓之“瞽”。



理想之道(10月6日)

孔子言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于丹心语

我们不缺乏鸿大的理想,但缺乏理想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你一个淡定的起点。

我们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然表演。

所有外在的形式是为了内心的安顿。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去到自然中。

不追求物质的奢侈,追求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理想之道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的心灵储备一点能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找到一种符号寄托。找到自己内心的根据地,每天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让我们都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智慧故事

三只田鼠。第一只找过冬的粮食,第二只找御寒的东西,第三只看似无所事事,却在储备过冬的阳光。

得抑郁症的喜剧演员。

人生之道(10月7日)

孔子言论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于丹心语

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是一种心灵的标准。清明内省,自信坚定。

“立”指你的一生所为,拿什么样的标准。

物质的东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四十不惑,内心不惶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抵抗外界的诱惑。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别人。独孤求败的境界。

最大地尊重别人,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了解别人的所为,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度。

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有效率的生命,在于三十岁就有知天命的觉知。

智慧故事:

花岗岩台阶的抱怨

来处同一山体的花岗岩,一块塑成了佛,其他地铺成了通往佛像的台阶,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凭什么你万人膜拜,而我受众人踩踏?”佛平静地说:“你只挨四刀,而我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一个生命的实验

英国科学家在它能承受其重量的前提下,在一个南瓜身上不断加砝码,结果南瓜的果肉弹度,让切刀反弹。外在的环境锻造了生命内在的反张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12-06
于 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12-06
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于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百家讲坛》开讲《论语》  
本报讯 近年来,《百家讲坛》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其播出的节目更是在全国掀起一阵阵热潮。昨天记者获悉,央视科教频道在“十一”期间开讲的将是《论语》。《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仍然能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连续七天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从七个方面为观众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12-06
于丹心语

2006-10-21 12:51:00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12-06
交友 之 道

益者三友: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多认识的朋友
损者三友:友便僻(过分暴躁的朋友)
      友善柔(优柔寡断的朋友)
      友便佞(心怀鬼胎的朋友)

  交友三个心理原则:
   不要抢话说
   不要有话不说
  不要闭眼瞎说


人生三大坎:
  少年 戒之在色
  中年 戒之在斗
  老年 戒之在得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2-06
心得1【天地人之道】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2-06
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

  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还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千,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
  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种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子夫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话外音:《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的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交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内心非常的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是,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的很简单“足兵 足食 民信之矣”(论语严渊篇)。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您说去什么,老是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您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的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是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 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前几天呢,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的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高了,当时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今天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所以大家困顿。其实大家谁都不愿过苦日子,但是在相对的,比如说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的快乐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内心,我们会有一种安顿吗?这一点让我们回到《论语》 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多么贫困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评价过他的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
  他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
  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家里头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的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生活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难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叫做回也不改其乐,而别人怎么样呢,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来讲对我们的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里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所以在今天,恒心与定力对人来讲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在这么一个苍茫大千世界里面能够做成一点点事情,最后心里的那么一个依据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就是在坚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2-06
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后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呼朋唤友就开始爬了。爬着爬着呢,被太阳晒得气喘吁吁,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谁说的啊。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大家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最终自己到达了塔尖。等到它下来以后呢,大家都敬佩的不得了,就上去问它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自己上去了,然后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现在家长都在说希望孩子聪明,什么叫聪明呢?就是耳聪而目明,耳朵灵眼睛好。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因为我们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认为说什么样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会受到他人蛊惑,这对于儒家来讲是一个大忌。

话外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传承下来,后来我们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到了东晋的时候中国出现了田园诗派,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就是大家都属性的陶渊明。这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把必须要把腰带端上,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仍,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兮辞》。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园了。

话外音:
老师,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
嗯,还可以, 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最高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话外音: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为人呢?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希望有一个字就可以受用一生,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 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画外音:《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药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仁恕为核心,这是孔夫子儒家理论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那么他的学生樊迟曾经必恭必敬去问他说: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就淡淡地回答他,就两个字“爱人”。然后樊迟想想又问:什么叫“智”,老师又淡淡地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所以我们想想多简单,去关爱别人就死仁慈,去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就这么简单。
  所以孔夫子解释这个仁,说夫人者,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说每个人我们自己都想让自己树立起来,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那你也去立别人,你也努力帮着别人立起来,每个人我们都想发达吧,我们自己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你这么做了的话,叫做能近取譬。就是在你最近的地方,你眼前看见这个人,他在街上有点事,你弯弯腰举举手就帮了他了,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这就是仁义的秘诀。仁真正核心的就是你身边做这件事,这让我想起来我读大学的时候,在英语课文上看到过一则据说事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寓言,那里面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然后觉得这样的三个终极问题,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后来有一天他很苦闷,他就微服私访,自己就下去逛去了,走到底下很偏远的地方,结果就投宿到了一个陌生的老汉家,一敲门就说你进来吧,他就进去了。到了半夜他忽然被一阵喧闹声吵醒了,然后就发现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这个老头就像收留他一样也淡淡地说,那个人就说后面有人追我,老头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就给他藏起来了。这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就看见追兵来了,追兵就问有没有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那些人闹闹就跑了,然后那个人洗净了血迹感恩戴德地也就走了,老头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就惴惴不安地问他说,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老头淡淡地跟他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马上把这件事给做掉;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把我三个终极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转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