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6939阅读
  • 32回复

骂出好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6-10-14
●代沟不是坏事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代沟”。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喜欢这样的差距,然后接纳差距呢?
  所以当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出现代沟时,应具备如下的看法:
  ①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种现象。
  ②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表示他开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舍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来,或为人父母时,就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们把“代沟”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冲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了解,则不失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妙方。
  下面有几个例子,是父母与青少年子女成功沟通的。
  例一:女儿闹情绪
  十五岁的倩倩,为了父母带她妹妹去动物园,带弟弟去溜冰而心感不乎,对父母抗议道:“他们真好,我像他们那么大时,你们从没带我去玩。”
  母亲:“你小时候很虚弱,经常生病,医生不准你去玩,记得吗?不过那时我们也带你出去玩过几次。”
  倩倩:“没有,我不记得你们带我出去玩过。”
  母亲:“再想想,一次带你去马戏团看表演,一次带你去南部旅行。”
  倩倩还是噘着嘴,表示不高兴。此时,母亲改变策略,顺着她说:“你的说法没错,你是比他们玩得少得多。”
  情倩:“对啦!”
  这样才停止争论,可见,青少年在闹情绪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无效的。此时,最好的对策是乎息他的情绪。
  例二:孩子不想提前去渡假
  小斌父母公司旅游,但时间定在放暑假前两天。他们想带小斌一起去,小斌怕耽误功课,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没放假就去玩。”
  他父亲反驳道:“要放假了,还有多少功课!”
  小斌:“就是有功课,耽误一天都麻烦。”
  父亲:“别夸张了,两天有什么要紧,而且老师也都要准
  备放假,哪还会给你们很多功课?”
  父亲这么直接驳斥孩子的意见,搞得气氛很僵。他母亲察觉不对,于是顺着小斌说:“对,你已经六年级了,功课是不能耽误,赶功课的滋昧也不好受。那你怎么办?”
  小斌:“我可以不去,或放假后再到奶奶家。”
  这样,问题解决了。
  例三:孩子不想起床
  闹钟响了很久邹小毅还没起床。母亲喊:“七点半了,该起床了,小毅!”
  他不高兴地答道:“我知道。”
  母亲:“这种大冷天,清早就要爬起来,真难为你!给你煮杯牛奶冲鸡蛋,好吗?”
  儿子,“不,下碗面就可以了。”
  他自动起来了,可是还有点不高兴,埋怨他说:“我讨厌这么早去上学。”
  母亲:“可是一到学校,就可看到熟悉的同学,下课后大家一起玩,多好。”
  儿子:“那倒也是。”
  于是,他马上吃完饭,穿好衣,上学去了。
  结论
  父母与青少年子女相处时,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使家庭关系和睦,要记住这点:“顺着孩子的意见和接受孩子的意见。父母以爱心,随机应变地应用此法,就能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赢得子女的尊敬和热爱。
  本章例举了一些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及他们在改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由于他们的改变,促进了家庭的融洽和睦,大家可以借鉴。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6-10-14
第九章 父母要努力改变对待子女的一些不当做法
  ●改变高声大叫的习惯
  ●改责备为理解
  ●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改变处理儿子不公的方式
  ●让儿子决定要做的事
  ●让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聘请
  ●改变阻止让女儿去溜冰的做法
  ●改漫骂为顺应
  ●改责备为提供选择
  ●改变高声大叫的习惯
  十七岁的林洁跟母亲一起逛商店,突然,一件漂亮、贵重的大衣映人了她的眼帘,她盯着就不肯走了。站在旁边的母亲高声训斥道:“这么贵的衣服你也想买?你以为钱是捡来的?而且你的衣服也够多的了。”
  林洁一听就很不高兴,顶嘴道:“你就是从来不给我买值钱的衣服。”母亲说:“小孩子穿什么值钱的衣服,别说了,吃午饭去。”林洁没精打采地跟母亲进了一家餐馆,两人默默不愉快地吃了一顿饭。
  若母亲能对女儿给以同情和慰藉,好意地说:“看你的眼睛都发亮了,是不是挺喜欢这件大衣?假如我有钱的话,再买给你。”这样肯定女儿会高兴些。
  ●改责备为理解
  十四岁的李珍,一进门就是一副哭丧的脸,她睹气地对母亲说:“我不上学了,我再也不上学了。”
  母亲:“什么事惹得你这么生气了?”
  李珍:“那些男孩子太无聊了。”
  母亲:“有些男孩子是挺无聊的。”
  李珍:“今天上完第二节课,一些男同学在围着王江看他折纸,他折了一支鸭子后,竟在上面写上我的名字,使得那些人都看着我笑,我走过去一看,真把我气昏了,我抢过来就撕了,我知道他们是在笑我走路姿势不好看。”
  母亲:“有些人就是喜欢取笑别人。”
  李珍:“这个王江,我再也不理他了,真是气死我了。”
  母亲:“喝杯热牛奶好不好。”
  李珍:“好。”
  喝过牛奶后,她平静了很多,接着又说:“明天,不管是谁,再拿我开玩笑,我可就不客气了。”
  母亲:“就是呀!”
  李珍:“或是根本不理他们,他们很幼稚。”
  母亲:“这也是个办法。”
  第二天,李珍还是上学去了。
  李珍的母亲事后说,要是以前,她一定会责备女儿不上学的念头,会对女儿说这是同学随便开开玩笑,要对朋友宽厚,不要为这点小事生气等,这只会把事情搞糟。
  ●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十三岁的罗芳爱好拉小提琴,而且喜欢在厨房里练习,一次,晚上六点了,她还在厨房里拉着,他母亲说:“我要弄晚饭了,别在这里。”罗芳一生气,抱着琴就出来了,正好此时她哥哥从夕卜面走进厨房去喝水,然后又跟母亲起劲谈了起来,罗芳看到了,不服气地对着厨房说:“他可以待在厨房里,我为什么就不行。”母亲说:“你自己去想。”
  第二天早上,罗芳还是生气,她递给母亲一封信,上面写道:
  妈:
  我是个人,还是个随你摆弄的物件。你总是说:“你是小孩子,我不必跟你解释。”这是不公平的,我希望你们尊重我,不合理的事就应该解释。
  昨天晚上那件事就不公平。我问你理由,你又说那句话:“你自己去想。”这是女儿我最不愿意听的一句话。
  还有,我不喜欢听你教训,请你改一改,不要总叫我到你房里去把我大训一顿。
  下面是母亲的回信:
  罗芳:
  你对我说你的心里话,很好。看后,我确实觉得我有一些做得不好。我赞成你的说法,你应该得到尊重。至于你问我为什么不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觉得你是明知故问,自己知道答案后才提出问题来,既然你如此重视,下次我一定回答你。
  除了下午五点至七点我做晚饭的时间,随时欢迎你到厨房里练琴。
  母亲
  ●改变处理儿子不公的方式
  做一位母亲为两个儿子的不和睦而苦恼不巳,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进行了改正,下面是勉具体讲述如何改正的。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三岁,叫大斌,小儿子九岁,叫小斌。他俩经常吵嘴、打架,一般是大斌去惹他弟弟,害得小斌哭。我因此在口气上总是偏向小斌,斥责大斌。这样的结果使得小斌以为有了靠山,总处于被动。大斌呢,又不服气,跟弟弟造成敌对。
  我认识到对他俩的态度不对后,就改变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对小斌,我跟他说:“小斌,你长大了,不能老是受你哥哥的欺侮,你也可以还击,拿出你的力量来防卫自己不受攻击。”
  对大斌,我跟他说:“大斌,你是哥哥,要善待弟弟,虽然他有时候很烦,使你苦恼,我了解你的心情,但不要动手打他,对他要温和点。”
  我说过之后,大斌有所好转。有一次,大斌把小斌打哭了,我没去管,大斌认识到自己错了,对小斌说对不起,接着做鬼脸逗小斌笑,又让小斌打他,还故意装输,并称赞小斌:“真不错,劲还不小。”
  他们有时候互骂脏话,我也照样不去管,他俩吵着吵着就自动停止了。
  总之,由于我的改变,他俩相处得和睦多了,常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爬树、在草地上打滚、摔跤等等。
  小斌也有了所改变,一次小斌被大斌推翻在地,小斌顺手拾起个瓶于就要掷向大斌,这下我可不能不管了,我抓住小斌说,小斌,这可不行,那样会打破他头的。只能用空手打。”我又对大斌说:“大斌还不快跑,小斌可真发火了,他会打死你的。”然后使个眼色叫大斌走,小斌气也消了。还有点得意之色。
  但有时也有结果不好的时候。
  有一天一早,小斌打翻了他爱喝的果汁,于是他抽噎地哭起来,大斌恶作剧地学他哭,小斌就气得大叫,大斌又跟着学他大叫,而且越学越闹,小斌拿起个调匙琴过去,=这下可把大斌急怒了,他说:“好,我可不怕你。”说着就走过去打小斌一拳,还说是教训教训他,我急得赶快拉开他们,忙安慰小斌,责骂大斌,并劝他们上学去。
  对此,我很感忧虑,觉得又回到老路上来了,他俩又会成为敌对的局势。但我估计错了,两个孩子第三天就言归于好了,我还听到大斌对小斌说:“小斌,你越来越厉害了,我像你这么大时,可没你这么壮,你要感谢有我这样的哥哥教你打架,来,我再教你几招。”
  可见,兄弟毕竟是兄弟,手足不睦是有办法解决的,我总结的经验是:要去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对兄弟间的小矛盾不要去管,若到了某种程度,如拿东西打人,互相攻击等,才去插手管一管。
  现在,我很高兴,他们两兄弟在一起玩得很好,非常融洽,很少吵架。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6-10-16
●让儿子决定要做的事
  十二岁的阿林,一回家便递给母亲两张通知单,说:“妈,老师要您在上面签个名,然后回信。”
  母亲接过来一看,第一张通知单上写着:“阿林这几个星期来没做英文的课外作业,请督促他做好。”
  第二张通知单上写着:
  阿林一直没做自然的课外作业,请家长督促一下。
  母亲沉戳了很久,才说:‘“这可不是件小事。”
  阿林:“我知道这事不好,可是我从一年级就没有做课外作业的习惯。”
  母亲:“这毛病要改。”
  阿林:“好吧!我写张条子放在桌上提醒自己:‘勿忘做课外作业。’”
  母亲:“这是个办法,其实只要像你学吉他的精神就够了。学吉他也是从头学起,每天晚上学,每天晚上练,现在不是弹得很好吗?”
  阿林:“对,但玩吉他是我想做的,而课外作业我不想做。”
  母亲:“我知道这是你愿不愿意做的问题,可是学习是你的主要任务。”
  阿林:“是的,那您怎么回信?”
  母亲:“回信的开头想好了,我这么写:‘老师,我看到阿林带回的两张通知单,非常谢谢您提醒我们注意,我跟阿林谈过了,他说……’下面就要你告诉我怎么写了。”
  阿林:“告诉老师,我从今天开始做英语课外作业。”
  母亲:“好,我这么写,然后呢?”
  阿林:“再告诉老师,下星期一我会把自然作业补上去。”
  母亲:“很好,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阿林;“再告诉老师我以后会认真学习。”
  母亲:“好,老师看了一定会高兴的。”
  阿林:“咦!妈,这次您没大声骂我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母亲:“我本想大骂,可还是克制住了,因为我相信只要你想解决问题,就一定可以做到,记住你自己所说的。”
  ●让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聘请

  儿女长大了,他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属于他们人生的戏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导,自己去演,父母只能当个观众,为他们祝福。
  下面是一位母亲讲她如何抑制自己,不去干扰儿子的事。
  我儿子,十七岁,对文艺很在行。一次,学校里举办一个夏令营活动,想请他去担任文艺指导。他感到荣幸,很开心,但又担心弄不好,因此还有点犹豫接受还是不接受。我的意思当然是要他立刻接受,因为这对他很有意义。可是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没去逼他,而是让他自己去拿主意。我说:“这事你自己好好想想。”儿子回答:“嗯,我会确定的。”
  一星期后,他决定接受夏令营的工作了,我很高兴他能自己做主了。
  ●改变阻止让女儿去溜冰的做法
  下面是一位母亲讲她的改变。
  我女儿,十二岁,还不会溜冰,一次,有几个同学邀她去溜冰,我知道这是一项有点危险性的运动,在以前,我会说:“不准去,不小心就会摔伤的。”这次我却说:“我小时候想去溜又怕溜,你有这个勇气就去吧!高高兴兴地玩吧!”
  女儿毫无损伤地回来了,她兴奋地对我说:“妈,刚开始真的怕,我只能扶着栏杆慢慢移动,后来他们带着我溜了几次,我也掌握了点平衡,可以脱离栏杆走了,下次,我一定学得会。”
  我真为她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的改变而庆幸。
  ●改漫骂为顺应
  下面也是一位母亲讲的故事。
  一次,我们全家出外渡假,旅途中选择了一家古老的旅馆住下,这家旅馆虽然旧,但里面有很多古董;可是我那十四岁的女儿艳艳却不高兴,因为我们的房间里既没有电视机、又没有收音机,因此,她一个人坐在房里生闷气,还拒绝跟全家人一起吃饭。我了解她的心情,于是说:“你想住更好一点的旅馆,是吗?”“是啊!”她不高兴地回答。我又抱着她的肩膀劝她:“我知道你很失望,但先出去跟大家一起吃饭,等一下我带你去看这旅馆有趣的玩意儿。”她顺从跟着我出来了。
  在此,我改变了以前的作法,要在以前,我会对她大发脾气,会骂她讨厌,批评她耍小孩子脾气。这次我却顺应她的情绪,说出她的失望,提起她的兴趣。因此也改变了她的态度,大家仍愉快地一起玩。
  ●改责备为提供选择
  一位母亲讲述她十四岁女儿的一件事:
  我女儿学校举办歌唱比赛,她班上要求每个人都穿白衬衣,可是她没有,我那件对她来讲,又长了点。但第二天就要上台了,于是她急得大哭,我说:“你将就穿我那件算了。”她还是哭我又说:“那我帮你去借一件。”她马上停止了哭闹。第二天她穿着我借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去了。
  我没有因为她哭而责备她,而是提供选择性的建议,于是问题解决了。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6-10-16
第十章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方式
  ●两代间教育的情绪
  ●如何帮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四种心态
  ●培养孩子的兴趣,须先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
  ●扮好为人父母的角色最重要
  ●路是无限的宽广
  ●两代间教育的情绪
  这里所谓的两代是泛指整个社会中办教育的一代和受教育的一代,他们之间隐含着层层解不开的情结。因此,探讨。呵代间教育的情结也就是对我们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社会公德等问题与教育有关、与素质有关、与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干部问题有关,不能单讲教育。台湾和大陆背景不一样。
  施教与受教的难题
  办教育者应该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提供好的方针和环境给他们,让受教者学习追求学问的方法和技能。但由于目前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变态,学生在学校只接受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教育,因此根本无法激励学生产生更进一步追求新知的欲望。
  更加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以及补偿心理的作祟,导致上一代艰困的生活经验无法顺利的传承给下一代,形成生活经济认知上的断层,于是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即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
  由于生活经济认知上的断层,使得办教育者的期望和受教者的行为,有着严重的摩擦,难题便因应而生。
  唯一出路 全人教育
  今天的学校教育,不能再执迷于知识的灌输,应配合学生成长的需求,设置适宜的环境。安排适当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真正学习到“学习新知的方法”。
  除此之外,塑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更是教育者无可旁贷的责任,因为在爱的环境里接受教育者,将来必能以爱为出发点,贡献社会,服务人民。
  不要过于要求孩子的回馈。
  程度过高及枯燥乏昧的书,要谨慎选购。
  有条件的要他看书。
  不给他们自由选书的机会。
  ●如何帮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
  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
  现今有许多中产阶级的父母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非常关心,但却关心得不得其法;而且他们关心的目的也只在于“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的问题上。事实上,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最后目标。所以,我的讲题的真正意义是:“如何真正帮助你的孩子达到成功的目标”。虽然注重子女的教育,
  是中国一个伟大的传统,但是,现今的父母们之所以会如此烦恼“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因:
  烦恼源自何处?
  ·抚养子女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代的父母愿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
  “父母与父母之间产生竞争的压力。
  当父母处在妯娌、兄弟、同事之间时,难免会有“我的子女是不是比别人好”的心理压力。于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就会想是否有一种很快的方法能使我的孩子分数变得很高,以证明我的子女是不输人的。
  ·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们不少学校还是搞的是应试教育,其结果不在教育孩子如何求取知识,只是将无法渡过每个考试关口的人淘汰掉而已。
  ·升学主义的缘故。
  父母应具备的观念
  而所有的问题的背景,全出于“如何使子女顺利考大学,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心态。在此提出一些适当处理的方法:
  ①并没有所谓的最好而又唯一的抚养子女的办法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别人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你。父母应该衡量自己的生活环境、经济能力、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与其他长辈的态度等方面来决定自己的教育方法。有趣的是,你用何种方式去教养子女,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个性与特质来,而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质,正是我们多样化社会所需要的!
  ②中庸之道
  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采取中庸之道的目的,是保持弹性的最好方法,可以避免僵化的管理。
  ③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帮助子女找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在教养子女时是很重要的。
  ④要有成长的概念
  子女是活的,不断在长大中。在各个成长的阶段中,鼓励孩子从各种不同的信息中去获得知识,培养他们有独立吸取知识。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⑤要有成本的概念
  现今的补习班太多,在选择时要有“对孩子将来考大学有无帮助”的投资顾虑。
  ⑤德智体全面发展。
  以上是解决问题的大原则,以下则是施行时的细则:
  ·要注意优生保健法,有计划地生产、教养子女。
  ·给予理想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及心智启发者。
  ·确认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木匠也有木匠教儿子的方法”,总之,父母仍是子女最常学习的对象!
  ●“望子在龙、望女成风”的四种心态
  父母希望孩子成龙成风,第一个原因是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的延伸,子女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成就。
  可见,父母与子女荣辱共尝其来有自。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祟。
  有的父母自己本身役办法自我实现,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盼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达的心愿。曾有位妈妈这样说过:“小时候我梦想做一位音乐家,但是,家里太穷了,连风琴都买不起!所以,现在我要孩子去学钢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如此把自己的缺憾,托付孩子来弥补,那样孩子是否也会因此失落了什么?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
  社会上认为好的,父母就会尽力让孩子达到,以符合社会的期望,为社会所认可。因此,社会潮流的趋向便会造成一窝蜂的现象,五六岁的孩子,父母要他们学英文。学电脑。学柔道……反正“大家”都去学嘛!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是因素之一。比方说,外国人失业是他个人失业;但是在中国家庭里,有一个人失业就好像全家都失业一样,家人都会替他担心。烦恼,帮他引荐工作让人感到非常温馨,但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般亲属尚且如此,渭“肉血亲当然希望他们更好!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6-10-16
●培养孩子的兴趣,需先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
  近年来由于生活的不断富裕,生活水准日愈提高,一般家庭子女数通常不超过三人,父母不只是养儿女而已,更想栽培孩子成为人中之龙凤,对子女的寄望比起历代父母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父母心目中理想子女的形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父母希望孩子有多方面的兴趣,跟古代人不是学文(诗书),就是学武(练兵打仗),那样地注渭分明,真是大异其趣。
  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导、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培养出兴趣来。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他是否有能力学习,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有时间学习,父母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习,都需要父母一再观察、考虑的。
  何况,孩子的爱好是随着成长,一再地选择,一再地变更;我孩子小时候喜欢玩棒球,就嚷着要当棒球国手,我太太很担心,她想,棒球国手连工作都找不到。我就告诉她,孩子的兴趣是会变的,目前他爱打球,可以锻炼身体也没什么不好的;现在,他很喜欢研究天文,甚至科学知识懂得比我们还多。所以说,孩子的兴趣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除非是不良的嗜好,否则不要太早指出一条路,让孩子走!
  ●扮好为人父母的角色最重要
  不见得要给孩子很高的期望、很大的压力他才会出人头地;因为,孩子的期望压力不仅是来自父母而已,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会给他压力。既然学校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父母就不要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在家里让他放松身心,缓和紧张的情绪反而更好。
  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照、使孩子身心健康,能掌握成功的机会,也懂得忍受挫折,孩子便能正常的成长,这才是父母所应扮好的角色。不要天天忙着工作、应酬,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兴趣和性向所在,却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等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不仅孩子觉得难过,自己也会感到挫折、失望。
  很多父母虽然都知道要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然而,认知的层次并不等于行为,孩子的能力及兴趣,如果是父母主观的认定,就谈不上所谓的“顺应”,反而是“操纵”了!最好先让孩子去尝试,再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常跟学校老师联络,偶尔和孩子的同学、朋友聊聊,自然知道孩子大致上的表现,如果能为孩子做性向测验,那就更客观了。
  对于孩子的学历和职业的期望,也应该秉持上述的原则。不要老是执着完美的期望,强迫孩子去实践,必须多考量孩子的现实条件和个别差异,不要做不当的比较,接纳事实,修正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愉快。充满信心地向前进;否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困扰,甚至不幸地酿成悲剧。
  ●路是无限的宽广
  人生的路,不一定非要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那么直线上升不可。孩子如因考不上高中,读职高学得一技之长也好,孩子如果愿意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再考上工技学院。
  “路是无限宽广的。”不要太早指定一条路让孩子去走,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方向都有它的生机,一窝蜂地挤窄门,只会造成无谓的伤害。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很多青少年行事常招惹父母生气。例如:他们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屋里弄得零乱不堪,从不整理。穿的衣服也叫人看了讨厌,一头乱发,不梳不理;用粗言粗语讲话,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看一些无益的书;甚至大口抽烟,吞云吐雾;和别人吵架;考试不及格等等。父母被这些儿女气昏了头,对付的方法是首先采用声色俱厉的方法。要是行不通,就改用和蔼可亲的感动方法。再行不通,则.改用讲道理的方法,使用温和、真挚而有感情的言词开导他们的宝贝儿女。一旦发觉这简直是对牛弹琴之后,就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始挖苦他们,斥责他们,接着就是威吓和体罚。我们可以肯定他说,这是两败俱伤的管教方法。
  父母被儿女气昏了头的情形下,怎样才能保持冷静?怎样才能有效地管教好青少年子女?办法就是“以柔克刚”。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6-10-16
第十一章 做父母之忌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己的阶段
  ●怎样帮助动荡不安的青少年
  ●避免当众嘲弄青少年子女
  ●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
  ●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
  ●不要对子女说教不停
  ●谈事情要切中要点、避免长篇大论
  ●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预测他们的未来
  ●不要刺激孩子
  ●表态不要模棱两可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他们有反抗权势和习俗的倾向。
  因此,孩子们常表现出很多怪异行为,看了叫人心烦,令父母们难以容忍。譬如:咬指甲、抠鼻孔、啃手指头、抓耳朵、干咳嗽、斜眼看人、擦鼻子、全身乱动,或是成天躺在床上两眼望天,手里不停地玩一件东西;或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仿佛一切都令他看不顺眼,房子旧啦!衣服差啦!老师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他们的坏毛病、坏习惯也一再重犯。早上大睡懒觉,晚上借口念书和洗澡,捱到深更半夜不睡觉。父母讲他,他就生气,他会跟父母强辩,或是故意曲解父母的话。
  青少年孩子们的言行虽然如此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孩子”们仍然是有理性的。他本身的发育促使了他的行为。青春期的作用就是要瓦解他已经成型的性格,接受必需要的改变:从成型状态(儿童时期)经过瓦解状态(青春期)到再定型状态(成人时期)。每个青少年在青春期间都要重新养成他自己的性格,必定要从父母替他塑造的儿童期中挣脱出来,使自己崭然一新。
  因此,他们有些怪异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己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开始认识自己的时期,青少年们常会自“问:“我将来能做什么?”这一点他们不能确定,可是他们能够确定自己不愿意做的是什么。他们害怕将来是个庸庸碌碌的人,他们变成不听话和反抗父母的孩子,只是为了要想亲自体
  验一下他们的自主能力。他们并不是故意想要反抗父母,他们内心非常矛盾。
  他们的痛苦也是多方面的,有肉体的行动,精神上的刺激,不满现状和害羞的苦恼等。要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凡事都能称心如意,是件不可能的事。他控制不住自己,可以说是心不由己地闯下了祸事。
  同时各种大众传播的媒介也常把青少年带进紧张又痛苦的境地。电视广告大肆宣扬某某化妆品如何好;广播电台介绍给青少年们如何常保口齿芬芳,如何矫正牙齿;怎样洗除头皮屑;有些杂志刊载青少年如何增长身高,怎样增加体重或怎样减肥,怎样锻炼肌肉和保持优美的身材。青少年们如果试过那些灵验良方,结果毫无功效之后,要是没有加深他们的痛苦,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这些父母都要理解并帮助他们。
  ●怎样帮助动荡不安的青少年
  青春期是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是希望无穷。情感强烈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的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行为,互相矛盾,变化莫测,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
  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容易冲动,尽管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
  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冲动,也喜欢
  处处模仿名人,想要标新立异……
  有位教师在一所高级中学,找了几位高一的学生谈心,要那几位学生谈谈他们最近的心理活动,毫无例外,这些学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个男生说:“我近来心情很苦恼、很矛盾。因为,在内心深处,常有些欲望,一些冲动,在燃烧,在折磨自己,想尝试,不太敢,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有个男生说:“也许我这个人精力太旺盛,总想找个机会,去亲自尝试一下人生各种酸甜苦辣,去实际做些事情,那怕是发泄一下也好,而不愿只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谈。”
  有个女生说:“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经常做一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被别人看成神经质,喜欢装模作样,自己难以理解,一点也不愉快。”
  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时也不要多过问。青少年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儿女不高兴呢?对儿女的反常行为,暂时容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儿女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6-10-16
●避免当众嘲弄青少年子女
  青少年对自身的缺憾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他们很不喜欢别人抓住他们的缺憾开玩笑,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如果连父母也嘲弄,那更会在他们内心造成严重的创伤。做父母的,要时刻注意,不要叫子女外号,诸如什么:“矮冬瓜”、“竹杆”、“肉圆”等;也不可当着别人,大谈儿女童年时期幼稚的表现,可笑的往事,例如,说他们常尿床,爱啼哭,太淘气,喜欢吃零食,胆子太小等。儿女大了,要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他们讨厌再提那些往事,应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
  ●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
  青少年都渴望自立。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及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而不可处处挡在他们前面,替他们出主意、作主张,子女只能听话、服从,而不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样做只会造成子女对父母严重的依赖心理,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会使子女日益对父母不满和对立。一个聪明的父母,明智的做法应是:子女越自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少,就应高兴,就该鼓励。子女面临生活、学习重大问题来询求父母意见时,首先得鼓励他们:
  “你自己是怎样考虑的?”
  “首先你应该拿出主张。”
  “你自己选择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会令我满意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为假著在子女生活中,遇到有关子女成长幸福的关键问题父母就应有明确的意见和主张,但不是强加于他们,替他们决定,而是在鼓励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觉接受父母的意见。
  ●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自以为他们都是对的,而对子女做事的方法总是看不顺眼,总是不觉得满意。于是成天绷着脸来教训、纠正子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子女们不喜欢说教,不愿接受改正,而往往态度倔强,使你无法接近他,无法教导他,他们认为即使错了,也要一错到底,绝不接受纠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纠正子女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子女的过错表示同情。然后提出你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既不易使子女产生敌意,也使他们易于接受你的观点而去改正错误。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说的话,同样的,子女也有很多不愿意让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诸如:翻他们的抽屉、看他们的信件、听他们打电话,都是不恰当的举动,因为这将导致他们的怨恨,他们会恨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一个大女孩说:“我母亲真是的,总喜欢打开我的抽屉,偷看我的信件,我真希望她不要这么做。”
  一个大男孩也抱怨说:“我自己的书桌。衣柜就让它乱好了,这样我还容易找到自己的东西。可是我母亲总是擅自到我屋里整理我的书桌、衣柜,这简直是侵犯到我的隐私。我希望她只要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够了,别管我的事。”
  再者,父母也不应对子女的社交生活管得过严或过于关切,例如:看见女儿跟某个男孩交往,就神经兮兮,问这问那,“你怎么认识他的?”、“他是什么人?”、“你们在一起讲了些什么?”等等,也不管女儿愿不愿意回答。
  父母不要认为应该与子女毫无间隙,对他们的事应该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这将使他们产生排斥的心理。正确的作法是要与他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并且要尊重他们的私生活,要帮助他们逐渐脱离父母,去过独立的生活。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6-10-16
●不要对子女说教不停
  子女最不愿意听:“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一听到这类吩叨就烦,就避而远之。尽管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不喜欢说教,他们不愿意听那些陈年旧事,而且也不相信父母曾经真的那么勤奋、努力,样样比自己好。
  另一点,父母在子女遇到问题时,不应该受他们的情绪所左右,他们的情绪是愤怒。恐惧且困惑的,父母不可以也跟着发脾气、迷惑,那样就无法帮助他们。反之,应该冷静、拿出自己对事情的处理方法。
  ●谈事情要切中要点,避免长篇大论
  肖桦,十七岁,他说:“我有时真要耐得住性子,才能跟我母亲说话,她常把最简单的事复杂化,我问她一点小事,她就前前后后说了一大篇,为了怕浪费时间,我都尽量避免跟她说话为妙。”
  黄敏雄,十六岁,他说:“我父亲不知怎么搞的,他对人的心理。情绪根本不能体会,也听不懂别人的言外之意。他逢人就爱发表长篇大论,且语言之乏味,不着边际,听者都觉得厌烦,也懒得跟他辩论,这些他都体会不到,继续他的高谈阔论。我真希望他嘴巴能闭一闭,去听听别人怎么说。”
  ●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预测他们的未来
  父母都喜欢拿孩子当话题,议论他们的过去,预测他们的未来,谈论东家孩子怎么样、西家孩子怎么样等等。例如说:“李阿丹性格太内向了,不善说话,又不出众,看来不会有什么出息。”“陈小珊长得好,可是不爱学习,好做白日梦,经常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看她能做成什么?”“彭松这孩子太调皮了?捣蛋成精,成绩又不好,长大以后只怕会成为社会的包袱。”
  这些话不管是否真心,都不要当着孩子面讲,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会理会别人说他们什么。实际上,孩子听了会很不舒服,而且会产生潜意识,不知不觉地照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去做。
  ●不要刺激孩子
  “要你把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乱丢,你总是不听,真是一辈子也改不了你那坏毛病。”
  “我刚才讲的道理,你听懂了没有?哎!恐怕你一辈子也懂不了,我只是对牛弹琴而已。”
  父母不要说这种反话刺激孩子,打击孩子。这会使他们很生气的,因而也会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厌恶。
  ●表态不要模棱两可
  子女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切忌表态模棱两可,这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十五岁的素芬要去跳舞,她母亲说:“你当然可以去跳舞,高高兴兴地去玩一晚上。但那可苦了我,我既要为你担心,又要等你不能睡。”
  这么说弄得素芬左右为难了,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所以,父母对子女说话,必须要明确肯定,准就是准,不准就是不准,或是让子女自己做主。
  父母与子女在生活经历、生活阅历上都很不相同,且所处的位置也截然不同。因此在见解上、生活态度上自然存在很大差异。父母不要强求子女与自己一致。为了求得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且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对父母的一些看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