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位大侠的鱼贴写的出神入化,不由得痒痒起来。跟一个臭贴附庸一下风雅。 ql
~J8G9
我对吃鱼别有独钟,什么鱼都爱吃的不行,却不会柳下垂钓,只好市上购之。从鱼市买来的鱼即使活蹦乱跳,也绝没有水中钓来的那分情致,好在只为聊慰口腹之欲,不必细究个中的味道。我也是亲自下厨,不过只会垮炖,搁足了佐料,味必重,汤必宽。鱼儿上桌,先攻中段,再食头尾,大刺择出,小刺儿不计,一条鱼吃得干干净净,隔顿饭还得端上来鱼冻儿,直到一丝汁液不留方肯罢休。 +1!ia]
那年,我公出到衡水湖畔,在候店住了一个多月,实实在在过足了鱼瘾。初时,为鱼家女做鱼的手段折服,继而觉得不过如此,后来餐必有鱼,贤惠的女主人变着花样调剂,干炸、清炖、红烧、垮炖、烧汤、作馅,左不过一个鱼宴,后来我这个自诩什么鱼都喜欢吃的食客,见到鱼就想开溜,特想吃些青菜换换口味。可见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伤胃口,这就是凡事皆有度的道理吧。 7_[L o4_
后来,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吃蘑菇的文章,以为找到了知音。作者写他的家乡漫山遍野生长着蘑菇,贫困岁月,山里的人常常采蘑菇填腹,一日有人误食毒蘑菇不治身亡,引起了大家的恐慌,没人敢采蘑菇吃。但是,毒死人的事故是偶然的,终日没食物饥肠辘辘也会饿死人,这是必然的,于是不忍饿毙的山里人大着胆子去采蘑菇吃,于是再有人中毒。山里人就这样在被毒死和饿死之间权衡抗争,这种残酷的选择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文章的作者对另一位文人说的“有山菇食之便胜似天堂”的宏论颇多感慨,认为这位文人若到了他的家乡,亲自体验一下不得不食山菇的无奈,该对山珍有另一番认识。 1G`Pmh@
现如今有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就想吃茼蒿,山药豌,婆婆丁等,来刮刮肚子里的油水,这里当然不乏回归自然的情趣。不过但凡经历过60年代“瓜菜代”的人,打死也不会说:有吃山药豌胜似天堂。 >=w)x,0yX
鱼也好,菇也罢,个人口味千差万别,食之畅然,不食也过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不再是顶重要的事情,换换口味是一种调剂,这是绝好的好事。眼下中国的老百姓,食鱼必亲钓,必食鲫鱼,必使青花瓷碗的人是绝对的“一部分”,不妨纳入饮食美学范畴,给我们民族浩繁的饮食文化做出贡献。只是在大部分国人还不知美食为何物的眼下,心力强健的文化人是否能够腾出一些精神,为贫困地区的百姓出点脱贫的招数,或帮助下岗的兄弟姐妹指点再就业的途径,善莫大焉……[ 此贴被一切如风在2006-09-26 12: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