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说一说人的自律。这种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只是又怕说出来表达不清,言不由衷,所以犹豫了一段时间。 @zPWu}&m
K$K[fc
j
总是感觉当今的社会,不少年轻人缺乏自律意识,行为随意性很强,表现为做事情不顾规则,不守纪律,不思及道德的约束,性质的恶劣与否,分寸的把握如何。这样说可能有的朋友认为我苛求年轻人,甚至会问:你自己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吗?在这里我只想回答:我是一个很注重自律的人。我们还是说自律。 k"L_0HK
=zbrXtp,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国纪国法和社会公德。自律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成长为成人之后,必须懂得自己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应该在法制和公德允许的范畴之内,自我的表现须不能与此背道而驰,否则会被谴责,甚至强行约束管制,自律的效果丧失,就会有严厉的他律来执行,以维护社会的利益,大多数人的权益。所以自律丧失,自我膨胀,注定失败,是个人的失败,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失败。 %`gqV9a
dn5T7a~
自律应该从小孩子抓起,抓得越早,人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强,长大后越受社会欢迎。我们当代的小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不够好,任性,独霸,自私自利,不团结,时有表现。这自然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家长在尽力给予孩子快乐童年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孩子遵守规则这一条,不可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助长孩子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您一句无心的错误的鼓励,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埋下错误的种子,长出邪恶的小芽。所以少年的确是人生一个树立观念和规则的关键时期。少年有志则国有望,少年有序则国有序。这丝毫不夸张。 ~%sDQt\S
9Uk9TG 5
说到自律,古训中比比皆是。我们的祖先历来把自律、自省、修己等看作是做人、做事与帮助教育别人的基础和根本。儒家向来提倡以修身为本,能否自律,被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水岭。学生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得是一个君子﹖答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荀子也说:“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为君子。”小人则不修其内,“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荀子》) 当今社会提倡个性自由,但绝不少良好道德的评判,人的道德水准不能降低和缺失。我想就算是美国那样崇尚个性自由的国家,也不希望只有法律,没有人们的自我约束吧,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由此,我们的社会还是要回到一个强调自我约束,严于自律的良好轨道上来,偏颇不得。和谐社会讲什么?我想恰恰是要求人们崇尚自然,美好,互助互爱。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的回归,讲人文的人性。 OGae]O<
cLB"<mG
自律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要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成为一贯一致的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灵的追求和习惯的培养很重要,道德提升要靠自己。 bg 7b!t
1F
$x`U)pv
刘少奇同志曾深刻的给自律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即使在个人独立,无人监督的,有做任何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应该是“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自律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总依赖于他人是不切实际的。他人的监督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你。所以,一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究竟如何,关键还是他的自律能力。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今社会提倡的“八荣八耻”,正是对全民道德的一个总的要求。从集体到个人是不应该把它作为口号的,而是要看到它的实际意义,切实按照要求严于约束自己,在比对中找不足,才能更好地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g[Yok`e[
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