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RGZY/4
rV.04m,
在这个词里面,天空不是一个名词,“空”属于一个定语后置使用方法。 O]rAo
v3SH+E
j4
用很无趣的短语语法来考察这几个字,可以把它解释成“宽阔的大海与空旷的天空”。 0?59o!@h
\-3\lZ3qj
大海的宽阔是毋庸置疑的,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面积的29%。地球上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相互分离。对于以农业立国,所有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植根于农业经济的中国人来说,“五湖四海”也就是整个“天下”了。而何为“五湖四海”,则几乎没有人深究过,我找了找相应的资料,不过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不是很对。 A??(}F
L
V9qZa
所谓五湖者在很大意义上指洞庭湖(古名云梦泽)、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四海则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然而这种解释在很多地方并不能够服人。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可以理解成专门的翻译古文的学者)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而在《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同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大地是浮在“海”上的,而东西南北的“海”即为“四海”。 /Ud<4j-
ej-x^G?C
LnZzY0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MN1
kR
qd\5S*
Z1
虽然古今对“五湖四海”的具体指认不同,但其含义却一直不变,就是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里的四海,指的是天下的“边”,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去探索海外的兴趣,一个庄周“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平四海之外”,有过瑰丽的想象,却没有如郑和下西洋的行动。所以虽然“海阔”仍就是一个形容“心胸”“气度”“地域”广阔的词汇,但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在,对于一个甚至可以从月球俯视家乡的宇航员来说,“海阔”还是不够博大。 -{H;w=9
Ba==Ri8$
至于“天空”,一般意义上认为的是头顶上的那个大气层,也就是地理意义上探讨的所谓“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一部分,其密度要比地球的固体部分小得多,全部大气圈的重量还不到地球总重量的百分之一;以大气圈的高层和低层相比较,高层的密度比低层要小得多,而且越高越稀薄。假如把海平面上的空气密度作为1,那么在240公里的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它的一千万分之一;到了1600公里的高空空气就只有它的一千万亿分之一。整个大气圈质量的90%都集中在高于海平面16公里(平均)以内的空间里。再往上去当升高到比海平面高出80公里的高度,大气圈质量的99.999%都集中在这个界限以下,而所剩无几无几的大气却占据了这个界限以上的极大的空间。 }? j>V
Gh;Ju[6
以80-100公里的高度为界,在这个界限以下的大气,尽管有稠密稀薄的不同,但它们的成分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以氮和氧分子为主,这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而在这个界限以上,到1000公里上下,就变得以氧为主了;再往上到2400公里上下,就以氦为主;再往上,则主要是氢;在3000公里以上,便稀薄得和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差不多了。而这里的成分指的是其原子构成,在这个高度,因为空间射线和高温的电离作用,它们基本上都是以等离子体存在的。 aN9#ATE
C;7?T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