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097阅读
  • 15回复

红楼大家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4-28
— 本帖被 海阔天空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30) —
一部《红楼》,道尽世间百态,“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可以说《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综合成就独树一帜,后人难望其项背。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部《红楼》,大家在此谈谈《红》如何?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纶一丝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4-28
cctv-10的《百家讲坛》前一阵推出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相继就有周思源的系列讲座,可以说百家争鸣,大家谈谈如何?本人倾向于周的观点。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纶一丝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4-28
引用第1楼天际归舟12006-04-28 21:57发表的“”:
cctv-10的《百家讲坛》前一阵推出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相继就有周思源的系列讲座,可以说百家争鸣,大家谈谈如何?本人倾向于周的观点。

“别问了”对红楼颇有研究,我去把她叫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4-29
据说,《百家讲坛》前一阵推出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引发了现代青年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热潮!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人把它看作千古第一的奇书,自有一定道理!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4-29
综合成就最高的就是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纶一丝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4-30
转贴一篇
高度重视毛泽东与乾隆的红学观点
隋邦森、隋海鹰


《红楼梦》问世三百年来,真正读懂其主题思想的,恐怕只有两个伟人,一个是乾隆皇帝弘历,一个是毛泽东主席。他们站在政治、军事、历史、哲学与文学艺术的高度,看清了《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乃是“假语村言”(贾雨村),而满汉民族战争与宫廷政治斗争才是“真事隐去”(甄士隐)。毛泽东主席一针见血的指出:“曹雪芹把真事隐去,用贾雨(假语)村言写出来。真事就是政治关键,不能讲,于是用吊膀子(爱情)掩盖它。”
毛泽东主席与爱新觉罗弘历,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骄傲。
乾隆皇帝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相比,有两大优势。一是他通晓《红楼梦》涉及的全部明亡清兴的历史与宫廷隐秘。二是别人进不了清皇宫,他却住在“大观园”(清皇宫)里。他办公的乾清宫就是贾政多尔衮当年办公的“荣禧堂”。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是“荣禧堂””,明明是四个字,并非三个字,指顺治老爷爷御笔亲写的四字横匾:“正大光明”。
“万几宸翰之宝”(皇帝玉玺)就摆在他办公的“大紫檀雕螭案上”,触手可摸,他每天都在使用。
“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就是乾清宫门前的汉白玉大甬道。“直接出大门”,是指只有他皇帝才能走的乾清宫正门。
“忽见街北蹲著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著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说的就是乾清门。“两个大石狮子”其实是指那两个镀金大铜狮子。“列坐著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是指“列站著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乾清宫侍卫”。他们神气得很,爱穿御赐的黄马褂,借以吓唬地方官员,自然是“华冠丽服之人”。
“却不进正门(乾清宫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乾清宫西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南北汉白玉大甬道实际距离),将转弯时(没有进乾清宫,而是向东,绕过正殿东穿堂),便歇下退出去了(要进后宫交泰殿与坤宁宫了,外差轿夫不能进,必须换宫内小太监)。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布)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正在修复坤宁宫,北面有一些建筑工人,必须布围回避)。”
《红楼梦》作者里面有当时的养心殿太监,这个皇宫老奴写的东西,都在乾隆皇帝身边与眼皮子底下。他一看就明白了。养心殿老奴的笔法再狡猾,哪里能哄得了乾清宫的真正主子?乾隆又不是傻瓜。哄哄皇宫外面的知识分子倒还可以理解。
至于第五回写的东西,分明是北海与琼华岛,里面到处都有乾隆题词,《红楼梦》作者如何能欺骗了弘历皇帝?
所谓“警幻仙姑”——“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管的范围如此之宽,就露馅了。既管理天下官吏,又管理后宫的后妃宫女,谁不知道是指太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呢?
所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分明是说太奶奶中年愿意住在北海琼华岛的太后别墅里。
“太虚幻境”标明北海与琼华岛宫殿群,辽代动土兴建时,根据西王母瑶池的神话传说。乾隆皇帝对此了如指掌,建筑历史他能倒背如流。《红楼梦》作者瞒天瞒地,无法瞒过乾隆皇帝。因为他也是一个历史迷与大文豪。
以下资料,就是乾隆皇帝时代按圣旨记载整理的。
永定河改道芦沟桥,留下了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与景山海子一片汪洋。水域中有两个小荒岛——西边的现琼华岛与东边的现景山岛。辽代在北海琼华岛上按照西王母昆仑山瑶池的传说,建瑶屿行宫(红楼梦所谓“瑶池不一”,警幻仙姑所谓“乃放春山遣香洞”),说琼华岛代表昆仑山(警幻仙姑所谓“吾居离恨天之上”),北海水域代表瑶池(警幻仙姑所谓“灌愁海之中”),并将北海的挖土堆叠加高东边的现景山,填平景山周围的海子。
金代景山只是实事求是的称为“青土山”,因为北海湖底的淤泥发青——标明只不过是一个高起的“青土埂子”(红楼梦所谓“青埂峰”),并以“青土山”为屏兴建太宁宫。忽必烈从南宋赵家获得了中华传国玉玺——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石。将土山御笔题名“青山”,纪念自己故乡的大青山(阴山)。当时北京的小“青山”,就代表忽必烈心目中的故乡大青山,此乃红楼梦“青埂峰”的正式御笔题名。
元代以太宁宫为基兴建大都的紫禁城府(红楼梦所谓“紫府无双”)。元顺帝携带作废的中华传国玉玺逃跑塞外,不慎丢失在故乡荒凉的大青山(大荒山),变成了一块无效的“顽石”——传国玉玺从北京的小青山(小“青埂峰”——天子居处),丢弃在五百华里茫茫无稽的大青山(大“青埂峰”——百姓居处),竟无处寻找了,此即“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大荒山)青埂峰下。”
“大荒山无稽崖”——指忽必烈故乡的大青山,特点一是太荒凉,二是绵亘千里,无边无际的样子。
“此山青埂峰下”——即“大荒山青埂峰下”,或“大青山青埂峰下”。大青山脉地质年龄最老,又是沙成岩结构,严重风化,又不高,远远望去,象连绵不断的青色的土埂子。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指中华传国玉玺(“通灵宝玉”)几千年来发挥着国家权利的功能。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蒙族元顺帝下野,没有将中华传国玉玺交给汉族大哥朱元璋,而是将它带到大青山,成了废物,又丢落在荒山野外,成了“大荒顽石”——“灵性已通”的中华传国玉玺,凤凰落地被犬欺,岂能不“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乾隆皇帝连《红楼梦》的隐语来源都一清二楚。他象太爷爷顺治一样,很欣赏汉族文人这一套。这就叫做汉学的历史文化。他们这样隐来藏去,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有什么不好呢?总比到梁山上造反要好吧。
清军入关后,为了缓解民族矛盾,采取了许多“绥靖”政策,在景山的东坡找了一棵槐树拟定为崇祯皇帝自缢处,并将此树定为罪槐,还用铁链锁住(铁链后被八国联军解走),立下马碑,文武官员临近此处,必须步行,以示对前朝殉国皇帝的“敬意“。也提醒八旗子弟要引以为诫,保住江山社稷,不能重蹈崇祯皇帝之覆辙。
“罪槐”往西,景山万岁门正北明代有祭孔的五开间的大殿,雕梁画栋。景山顶上有亭,高高在上,遥接云天,就是所谓的“天香楼”,也是雕梁画栋。此乃“画梁春尽落香尘”的出处——崇祯皇帝死于三月十九,正是“春尽”。死前看了山上山前的“画梁”,很不是滋味。死后躺在地上,以发复面,羞见先祖,愧对百姓。落花与尘土落了满身满脸,连鸟都不忍目睹——“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写的《哭花荫》)。
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五方亭,改建《红楼梦》所谓的“天香楼”为景山“万春亭”,改祭孔大殿为綺望楼。弘历皇帝来祭奠土地与崇祯皇帝,心里也不是滋味。景山东门北面有两株直摩云天的金代古柏,孤零零的,好象手牵着手走向败亡的天启帝朱由校与崇祯帝朱由检。这两个木字旁的朱姓皇帝,就是二木成林的“林”,弟弟行动自如的到海棠树去上吊,就是“如”字与“海”字的出处。林如海——指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行动自如的到海棠树上吊。乾隆皇帝下令保护这两颗古柏——双君柏也。
乾隆皇帝读懂了《红楼梦》,没有采取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办法,也没有搞一场新的文字狱。因为他精通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正在清理父皇、爷爷、太爷爷遗留的历史问题,力求对一切不公正的人和事,进行平反昭雪。他看出作者们早已经作古——象写《春秋》的孔丘,象写《离骚》的屈原,象写《史记》的司马迁,都是一批明末清初的高级文官武将,都是秉笔直书的“史官”,一批对中华民族很负责任的政治军事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与宫廷档案学家,书中流露着对亡明的悼念与批评,也显示了对清初失政的怨愤与不满,但最后归结为承认历史的进步,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令人可敬、可叹、可佩、可悯。书中涉及的崇德、顺治、康熙时代的所有风云人物也都驾鹤西去,《红楼梦》对这些历史风流人物的记载既准确又公正。只有对太祖母的批评有欠公允,过分了,掺和着对武则天那样苛求女人的传统成分,但大清国对摄政王多尔衮(贾政)与开国伟人孝庄文皇后(贾母)的处理与评价,就那么公正与公允吗?至于书中要求对袁大将军、史可法给予高度评价与追认,正符合自己的想法。乾隆皇帝不知道什么曹寅与脂硯斋之流。当时也没有这种胡说八道的提法。
《红楼梦》已经以几十两银子一个手抄本的形式,风靡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国家强行禁止不但毫无效果,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反作用,弄不好甚至惹起一场无谓的民族争端。宗室子弟已经有人看出里面有涉及宫廷隐秘的“碍语”。汉族文士也有人看出“一声二歌,一手二牍”的隐意。由于《红楼梦》里没有公开“反清复明”的意思,只是梦想“假去真来真胜假”,只是希望“太虚幻境”变成“真如福地”,甚至提出满人主动回到老家去的主张:“走来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这首诗脱胎于山海关的对联:“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舌头底下的意思是很明确的。这是当年“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的十四字诗歌版。秀才们又提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天真要求。再一次自我表现了汉族文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软弱性格。
皇家贸然揭露这一切,等于点燃一个火药桶,相当于重新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对付《红楼梦》巨大威胁潜力的最好办法是“因势利导”,“难得糊涂”的八字方针。所以,乾隆皇帝按《红楼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
(1)以皇帝的名义宣布“明珠家事论”,不是乾隆想争当第一流红学家,而是等于发布了一个中央的红头文件,借以达到转移目标的效果——赵烈文《能静居笔记》云:“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指乾隆皇帝)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这是中央对《红楼梦》定调子。
(2)英武殿印制三百本精装《红楼梦》,存入皇宫档案,不得传阅与评论,以备非常事件的发生。
(3)命令纪晓岚重订《东华录》——彻底删掉“太后下嫁”的所有记载。命令皇宫档案馆销毁所有“太后下嫁”的记录,特别是礼仪方面的记载,使张煌言的《建州(女真)宫词》成为单纯的诗歌创作,其中有两首直指太后下嫁。“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同时使《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孝庄)破陈腐旧套(从一而终的汉族旧套) 王熙凤(孝庄)效戏彩斑衣(二婚的嫁衣)》成为单纯的小说创作。从而让《建州宫词》与《红楼梦》都失去历史资料的佐证与支持,都成为孤证。让后人无从查考。
(4)《红楼梦》隐射“大荒山”为荒凉的大青山,即多尔衮获得元顺帝传国玉玺的阴山山脉。而特特的将大“青埂峰”隐射热河的棒槌峰,污蔑太祖母孝庄为镇压汉族人的大棒槌。小“青埂峰”隐射北京皇苑的景山,即元世祖忽必烈命名的“青山”,说“青山”最高建筑在明朝为“天香楼”(万春亭),而到了清朝手里,“小青山”(景山)也变成了“大荒山无稽崖”。乾隆当机立断,御笔改名棒槌峰为“磬锤峰”——乃崇尚和平的意思,以正视听。
(5)对木刻全本百二十回与手抄八十回本,一律采取不闻不问的漠视态度。以免无事生非。连纪晓岚与和珅都看不懂,皇家何必自寻烦恼。
(6)《红楼梦》给予高度评价的袁崇焕、史可法、多尔衮敌对双方的领袖人物,立刻同时平反昭雪,建祠纪念之。都要以皇室的名义。《石头记》与《明史》里洪承畴(贾瑞)与史可法(林如海)假真文天祥的提法,要以圣旨的方式予以点评。“清弘历评之为:“即拟之文天祥,实无不可。《明史》乃称其母梦文天祥而生,则出于稗野之附会,失之不经。””——点到为止就行了,不要认真辩论。
(7)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编修清史,始知当年皇太极利用反奸计铲除袁崇焕的真相,与史可法后裔的情况。他惊愕不已,遂决心为他们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在乾隆的主持下得到昭雪,而昭雪却来自当年的敌人,世人在历史面前该是悲还是喜?——正史里如此写,很好。无论如何不能写成根据《红楼梦》而为贾政、石呆子与林如海平反昭雪。关于多尔衮、袁崇焕、史可法的历史功过,乾隆皇帝何尝不知道,但万万没有想到会丝毫不差的写进了《红楼梦》,并且成为乾隆晚年第二次为历史冤案平反昭雪的契机。乾隆认为雍正时代的问题在乾隆初年已经解决了。自己也没有想到还要平反昭雪到顺治与崇德时代。《红楼梦》作者的铁笔真是厉害。
乾隆皇帝对《红楼梦》问题处理的天衣无缝,证明他够得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与痴迷的文学家。如果没有乾隆皇帝对《红楼梦》的酷爱,问题不会处理的如此之好,或者根本就不能流传至今。
历史的年谱翻过了三百页。在五四运动之后,在蔡元培与胡适的所谓两大红学派形成气候的前提下,日里万机的毛泽东主席,以高屋建瓴的巨人的姿态,观看着红学的百年风雨。——以下文章参考徐中远著《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华文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
早在井冈山时期,有一次贺子珍谈起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不喜欢《红楼梦》。她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毛泽东主席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看透了《红楼梦》里两派政治势力的生死较量。
毛泽东主席在访苏的时候,用林黛玉说的一句名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概括了一个政治阵营里力量消长的关系,也概括了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力量消长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论与自然辩证法。
毛泽东主席1957年3月1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的结束语中,用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特别是王熙凤说过的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笔者认为,无论是刘老老,还是王熙凤,她们的言行都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涉及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历史大事。肯定与老包衣奴才曹寅无关,与落魄文人洪生的家事无关,更不可能与南京的较好妓女或无耻文痞有关系。
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谈话中说:《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贾宝玉是同情被压迫的丫环的。——笔者认为,贾宝玉顺治皇帝是封建社会中进步势力的政治代表,否则三百年来的广大读者不会真心喜欢他。蔡元培“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 ——功莫大焉。蔡元培“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罪莫大焉。蔡元培“鄙意甄贾二字,实因古人有正统伪朝之习见而起。”——罪上加罪也。蔡元培否定近一千年的中国历史,分裂中华民族大家庭,鼓吹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是红学中一股极为反动的学术思潮。他的流毒至今未得到认真的批判。
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过:“《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对《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后来又说:“《红楼梦》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红楼梦》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阅读与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对所有红楼梦爱好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主席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在谈到《红楼梦》时,他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至多呢?他没有说。
1958年7月1日,主席要:原本《红楼梦》(注:于上午8时交高智。高智是当时毛泽东的机要秘书。)
1961年9月28日送主席:《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中央印制厂影印)共2册。
1963年2月6日,主席要:《脂批红楼梦》
1966年11月20日,送主席:《脂而斋重评石头记》1——4册
1967年4月2日,送主席:《红楼梦》(2函共20册)与《清史稿》(9函共131册)
1968年7月11日,送主席:《红楼梦》(120回本)1——24册。《红楼梦》(80回本)上、下册。《红楼梦》(120回本)1——4册。《乾隆甲戌脂而斋重评石头记》上、下册
1969年9月28日,送主席:《红楼梦》道光壬辰版1——24册。《增评补图石头记》光绪24年版2函16册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在这之后,又至少10次向我们要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他晚年的书库里、会客厅里、卧室里一直放有20多种不同版本。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毛泽东读的遍数最多的就要算是《红楼梦》了。
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才是真正渊博的名副其实的红学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近百年来,许多所谓的红学家或大文豪,受了胡适或其他外来文化的熏陶,欣赏欧洲日本的所谓“悲剧美”,标榜自己的高明之处就是从外国学会了什么主义的文艺理论,已经达到了“悲剧情结”的新的高度。好象一个人,出去学会了喝咖啡,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回来以后觉得中国的月亮也没有外国的烧饼圆了,有的甚至弄到数典忘祖,不知自己为何物的地步。用外国二百年自然科学的暂时进步,去否定祖国五千年社会科学的无比辉煌。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一般常识都遗忘了。
欧洲的悲剧美与悲剧情结,是二十几个拼音字母拼出来的。本来是斯拉夫或日尔曼或拉丁语系的一个泱泱大国,因为流动了,隔着一条山,或隔着一条河,或隔着一片海,地区发音不同,拼出来的文字就不同了,久而久之,割断了,于是分裂,于是独立,国家越分越裂,越分越小,受大国欺凌,一代代家破人亡,一辈辈妻离子散,于是形成了悲剧美与悲剧情结。中国是八万多象形文字统一的大国,地区发音千差万别,写成文字,海内外完全统一,写来写去,写出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也有反复与曲折,但是合久必分,挡不住分久必合,最后形成了团圆美与团圆情结。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干么去崇拜一个光腚小猴子?
回到红楼梦上来,一个完璧看不懂,就按杜威的实验主义进行腰斩。
明明说明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明明说满蒙汉新贵“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明明说满蒙汉三方势力“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孝庄“作嫁衣裳!”
明明说吴三桂的叛乱发生于康熙十三年“元宵佳节后”,折腾几年,“便是烟消火灭时”了。
明明说满清灭亡后回到白山黑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没有污染,真“真干净”也。
明明说汉族“假去真来真胜假”,满族“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无论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红楼梦》这样的结局不是很好吗?
偏偏不行,非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都烟消火灭,统统都茫茫白地,统统都满大街当叫花子。只有如此才是悲剧美,才满足了流氓无赖红学家的悲剧情结的精神需要!
这批靠红楼梦混饭吃的半殖民地可怜文人,以丐帮头子胡适与脂硯斋为首,落到了迷津的边缘,还想指导神经正常的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
胡适派让家庭民族国家都“烟消火灭”,“茫茫白地”——真是罪该万死。
《红楼梦》反复强调甄贾宝玉是兄弟,甄家贾家是老亲,甄家从太虚幻境变成真如福地,贾家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大家都要爱护中华民族那块宝玉。
“写有点希望么。例如对贾宝玉这个封建制度的逆子的描写,虽然他没有能够逃脱被压抑而最终走向虚无的悲剧性的命运,但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倾向和萌生的深情希望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古典爱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毛泽东主席所以爱读《红楼梦》。
毛泽东主席说:“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
蔡元培说“贾宝玉伪朝”——否定了男主角贾宝玉,就凌迟处死了红楼梦,比胡适的腰斩,罪过更大。简直反动透顶。他早就为索隐派挖好了坟墓。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二十一世纪红楼隐史派的光明之路。
红学没有家。红学也没有祖宗铺好的路。但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纶一丝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5-01
天上什么时候才能掉下个林妹妹啊??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5-02
我不喜欢刘心武的歪曲解释,太牵强,让这部书没有了意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