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4415阅读
  • 93回复

著名的"辛集三才子",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12-02
— 本帖被 最美夕阳红 执行提前操作(2009-04-13) —
1\谁也学过中学课本中的<挥手之间>一代伟人的形象随着他激扬的文字传遍中华大地,那时老师总自豪的说,作者是咱束鹿人.他就是方纪.现代作家。原名冯骥。1919年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后到北京求学,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随军南下武汉、长沙、桂林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从重庆到延安,在《解放日报》社等单位从事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在前线做随军记者。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来访者》,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 1[egCC\Mo_  
2\<.东方红>家喻户晓,词作者是谁呢?<英雄儿女>中著名的歌曲<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是谁呢?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又是谁呢?吉林大学原校长就是辛集人公木.他的情况可以到辛集图书馆参观<公木展>,还可以到<公木书屋>阅览他捐赠给辛集人的书籍.公木原名张松如,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他作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他修改定型的《东方红》以及《英雄赞歌》等歌曲家喻户晓。他的研究领域遍及美学、毛泽东文艺思想、诗歌理论、古典文学及汉语文字学。 t[|oSF#i  
-)A:@+ GF  
3\辛集之所以称之教育名城,辛集之所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辛集中学之所以誉满华北,都与他这个奠基人有关,他就是抗战时期的束\深\晋三县县委书记,辛集中学原校长_-陈邑芬! CsR[@&n'  
附:向前,向前,向前! iJ>=!Q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nW=6nCyvo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Ac_P^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 x;mw?B[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 -laH^<jm5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的胜利,向着全国的解放 {j wv+6]U  
N8 sT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5-12-02
真的吗??没听说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5-12-02
都是名人,拜! HNkOPz+d&8  
希望50年后滴辛集四大才子有三个出自咱们社区。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5-12-02
第一次听说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5-12-02
过去的值得怀念 重要的是未来的值得期待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12-03
辛集,一块人才辈出的厚土!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2-04
《挥手之间》 方纪
Sv=e|!3f[k  
UNSXr`9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去。 L'Iw9RAJ  
q4X( _t  
  人们的心情很不平静。近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记得十日夜间,新华社的译电员带着刚刚收到的日本投降的消息,一路喊着从我们的窑洞门前跑过,不到天亮,这个消息便像一阵风传遍了延安。第二天晚上,南门外新市场上便出现了群众自发的庆祝集会。卖水果的农民,把一筐一筐的花红果子抛向空中,喊着要人们吃"胜利果实"。有些学校的学生,把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扎在棍子上,蘸着煤油点起火把来,在大路上游行。 wMgF*  
ftmP dha%+  
  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是谁也不会觉得过分的。但是过了两天,令人气愤的消息便接连传来:蒋介石下命令不准八路军、新四军受降,阎锡山派兵进攻上党解放区……新的内战危机,忽又迫在眉睫了!毛主席八月十三日做了报告(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指出"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 UZsvYy?  
bOU"s>?  
  这几天,不要说那些烧棉袄的人不免后悔,许多人心里都憋了一肚子气;把胜利的欢喜,化做对蒋介石的愤怒,早从精神上百倍地警惕起来。 }r1 8Y6  
XX-(>B0L  
  前天延安飞机场上飞来一架美国飞机,这是美国特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张治中来了。来做什么?"还不是缓兵之计!"人们私下这样议论。昨天夜里,支部忽然传达了中央关于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思想上说甚么也转不过弯来;并且是,毛主席要亲自去重庆!当时,心里像压上一块石头,点着一把火,又沉重,又焦急,通夜不能入睡! IqlCl>_j  
(k+*0.T&?  
  也许,那天夜里,延安的许多同志,各个解放区的许多同志,都是在一种焦急和不安当中度过的吧?谁不知道蒋介石是个最无信无义的大流氓?谁不知道是美帝国主义在支持蒋介石政府挑动中国的内战?虽说赫尔利假惺惺的跑到延安来,难保不是一伙强盗做就的圈套! xi"ff .  
1q=Q/L4P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真是令人不安!不少同志义愤地说:谈判自然可以,这无非表示了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不能不承认党所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不能不承认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平愿望;不能不承认苏联战胜法西斯以后,国际形势更有利于和平民主罢了。但是,毛主席不能去!要谈判,请他蒋介石自己到延安来,咱们保证和"西安事变"一样,有来有去;谈不成不要紧,要打仗,战场上去见高低! |t"CH'KJZ  
[PXq<ST  
  更有不少老同志,感情深重地说:自从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步!五次"围剿",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根据地;如今,却要亲自去重庆,和他蒋介石谈判! {zd[8TJ~xa  
#P!<u Lc%  
  但是,中央决定了;通知也说得清楚:这是斗争!在当时形势下,我党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是符合全国人民的要求的。要是蒋介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和谈,发动内战,无非是他自取灭亡,革命胜利来得更快一些,如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罢了。 +DQUL|\  
;t>4VA  
  这正是我们党在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所采取的惟一正确的方针,所表现的大公无私态度。毛主席的亲自去重庆,更是为国家民族,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义大勇的行为!单是这一点,已大可以昭革命之信义于天下了。 8@ f!,!Wn  
=LY`K#  
  送行的人群,陆续朝飞机场走去。出了东关大街,转过一个山嘴,不远就是飞机场。机场上停了一架绿色的军用座机。记得去年修飞机场时,延安的许多同志都参加了劳动,把凿得平平整整的大石头,一块块从山上拖来,一块块按直线铺平,放稳,砸结实,几十个人拉着大石磙子碾来碾去。朱总司令和许多其他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劳动,和大家一起唱着歌,喊着号子。当时人们都很兴奋,劳动得特别卖力气,心里想着,在延安修飞机场了,这就是说,咱们也要有飞机了,抗战形势要发生重大变化,胜利快来了。 \v+>qY<q  
9PV]bt,  
  是的,胜利来了。人们所盼望的,所流血争取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要被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破坏!为了制止这种灾难,保卫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愿望,毛主席现在要从这里,从延安的同志们亲手修造的飞机场上,动身到斗争的最前线去! :}36;n<['  
C-ORI}o  
  飞机场上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就聚集了上千人。但是,谁也不讲话,沉默着:整个机场上空气十分严肃,就像是在前线,战斗将要打响前的一刹那。 {1=|H$wKg  
N, u]2,E  
  汽车的马达声清晰地传来,人们一齐转过头,望着大路。一辆吉普车驶出山嘴,驶入机场。车上跳下周恩来同志、王若飞同志,后面跟了穿着整齐、身佩短剑的张治中将军。按照当时的情形,张治中将军在延安人眼睛里只能是一位尴尬的角色;何况他那一套标准的国民党将官制服,在飞机场上出现,就显得十分不自然了。这种不自然,大约他自己也感觉到了,站在汽车跟前犹豫了一下。这时,博古同志迎上前去,和他握手寒暄,似乎还开了一句什么玩笑,引得他突然高声地大笑起来。 %4` U' j  
{oOUIP  
  接着又是一辆吉普车驰来。车上跳下一个美国人,戴黑眼镜,叼着纸烟,衣服特别瘦,特别短,这使他显得脸比胸膛宽,腿有上身的两倍长,这就是美国的所谓"特使"赫尔利了。 O\uIIuy  
1tO96t^d%  
  人们转过身去,鼓起眼睛望着他--当然不是表示欢迎的意思。这一点,赫尔利是分明地感觉到了。他犹疑地站在吉普车前,一手扶着车门,一手叉在腰间,像是在估量当前的形势。等了一会,看到人群只是静静的,望着他,于是挥一挥手,纸烟也不拿下来,朝人们喊了一声"哈罗",便急匆匆的朝飞机走去。 "Plo[E  
v? 8i;[  
  谁也不再注意他,人们又听到了汽车的马达声: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C@;e<  
lA4-ZQ2Zp[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I-T  
d<Lc&wlP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一套总是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伟岸的身形,明净的额,温和的目光,热情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散步时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是熟悉的,理解的,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的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zT}vaU 6  
f5M;q;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h#Rza-?"\  
YXTV$A+lW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 hrJ(][8  
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s%J\ckx  
Yt=)=n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Q(A$ >A  
Bi9Q8#lh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Dl~(NLM  
g/l:q&Q<  
  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3? HQ2n  
XXm7rn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gdSqG2/&  
wIAH,3 !  
  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场的人,以及不在场的所有革命的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情 ,而用这个动作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上的英勇。 >+<b_q|P  
!m))Yp-"H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在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愿所有的人,通过这张照片,能够理解和体会,那当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Q*w3Qs  
DXj>u9*%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的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砂,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a/s5Oit2'X  
yQ^,>eh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抚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头顶上盘旋,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kvmLOI  
QiA}0q3]0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重庆住了四十三天,最后才签订了"双十协定"。从《毛泽东选集》四卷《关于重庆谈判》一文的注释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实现全国人民要求的和平、民主的生活,我们党是做了怎样的有原则的让步,进行了怎样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不是九月间的上党战役消灭了阎锡山的三万五千人,恐怕连这样的"双十协定"也不会有的! a:GM|X  
D HQxu4  
  现在,重读《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以及《关于重庆谈判》等等伟大的历史文献,想起了当时在延安机场上为毛主席送行的情景,真如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今天和未来…… Qm7];,  
#Rfc p!  
  以后,是在战争中了。蒋介石撕毁了他亲手签订的"双十协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了。一个夜晚,在承德前线,读到一位从北平"军调部"来的同志抄在一个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诗第一次在重庆发表出来,震动了整个所谓"大后方"的人士,他们从这里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进程的脚步声音!而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形,这诗里的思想,情绪,完全变成伸手可触的形象,身置其中的境界了。于是,诗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刹那间,整个前沿阵地,仿佛一片通明!解放战争的炮火,正在摧毁旧中国的一切黑暗势力。当时的敌人,看来是强大的;但是,正如诗里所写,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当代的"风流人物"! Uufig)6  
P3!@}!r8  
  记得初到前方时,部队的同志告诉我:八月二十八日清早,部队上传达了毛主席亲自去重庆谈判的通知,当天十点钟,所有的战士都翘首西望,在天空中寻找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谛听着飞机的声音;并且当真,他们像是听到了这架飞机的沉重的隆隆声响!那时,我们的战士怀着怎样的心情啊!他们握紧手里的武器,等待事情的结局。如今,战士手中的武器,正在发挥自己的威力了。于是,在震耳的炮火声中,我们不禁高声朗诵起来-- ?zP 2   
  "N'W~XPG  
  …… W=g'Xu!|!2  
  俱往矣, D 9;pjY  
  数风流人物, 9: g]DI L  
  还看今朝! vC1fKo\p  
  ho6hjhS|u  
  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 L9^ M?.a  
QSzht$ 8  
  在他面前,是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2-04
真的假的?真的没有听说过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