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用户如果不选择转换数字电视,节目从50多套降到5套,可还是每月交17元钱;目前数字电视并未达到当初承诺的500套节目,可仍按新标准收取每月26.5元;“一户多机”时,自备机顶盒的,广州有线要每月加收5元,如向广州有线申请增加机顶盒的,则每月加收13元。所有这些收费都合理吗?针对上述质疑,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答复的结果归纳为:收费合理,价格不降。 hu%rp{m^,
cG1-
.,r
其一,答复中说,国家要求全国有线电视必须尽快实现数字化,2015年要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既然国家要求2015年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为什么广州市在2008年就基本停播?2008年到2015年还有7年的过度期,7年的过度也能叫“尽快”?另外,国家的要求是基本停止,并非是完全停止,而广州市的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却只给月交17元的用户播出5套电视节目?国家给出了几年的过度期,即使是从现在到2015年,也还有6年的过度期,广州市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在这个过度期里,让那些一时还不接受数字电视节目的市民看上更多的模拟电视节目呢?现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都是通过电视传播到家家户户的。无法设想,5套节目如何承担传播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 fT [JU1
a97A{7I&
其二,答复中说,由于网络升级改造、机顶盒免费配发、节目购置、运营管理、技术研发等成本投入高,所以收费不能降。真的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答复颇有点“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味道。表面上看,机顶盒是免费配发的,但对不起,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没有达到有线电视方面承诺的500套节目,但月交26.5元是“一块也不能少”的。况且,答复中引用国家要求中的收费标准对服务作过明确的规定: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不少于55套,音频广播节目不少于10套。而现在的广州市数字电视节目有103套呢,付费频道才34个,另有2个试播免费频道。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最低标准55套。如果按照现有的67个频道计算,相当于每个频道大约月收约0.40元。而目前模拟电视用户5套节目月交17.5元,平均每套节目月交3.5元。而在未转换之前,有55套节目,也是月交17.5元,平均每个频道月交不到0.32元。这个差距是不是太大了点? _?
#}@?
u:&
gp
其三,答复中说,付费频道收费贵,是因为付费频道节目是由其他运营机构提供的,销售价格也是各自独立制定的,市网络公司无权调整其销售价格,对其付费收视的基本属性也无权变更。这就奇了怪了?我们在菜市场上买菜还要还个价呢,市网络公司在购买这些运营机构的节目时,难道不知道讨价还价?还是另有原因?但愿不是吃了回扣吧,这年头比较时兴吃回扣。君不见药品价格很多是吃回扣吃高的!好在,一般家庭,67个频道已经足够了。 mwVH>3{j
Yf&x]<rkCp
其四、答复中说,机顶盒的价格不能降下来的原因是数字电视没有完全普及,机顶盒的技术研发和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而且机顶盒供不应求,根据市场规律,这机顶盒的价格一时半会儿是降不下来的。换句话说,只有等到数字电视完全普及之时,机顶盒的技术研发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之时,以及全国各大城市有线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之时,机顶盒的价格才有可能降下来。机顶盒有多大的科技含量?还要多大的科技投入?这些都言语不详。但据笔者网上调查发现,一个机顶盒也就100元左右,而官价却700元左右一个。供不应求恐怕也不是不降价的理由,既然供不应求,那就让生产厂家多生产,产量大了就供求平衡了,还可以薄利多销,惠及民众。 &MsnQP
tX$%*Uy
其实,我们的政协委员们并没有抓住数字电视降价的实质。要想让数字电视降价,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数字电视运营体制,实行网络运营商和节目提供商“分家”。网络公司只提供网络的铺设和维修,而节目提供商则可多家进行竞争,无论你是省有线还是市有线或者是区有线,大家都进行公平地竞争,而非恶性竞争,谁提供的节目数量多、质量好,市民就选择谁,把选择权还给市民。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各自为政,各占各的地盘,甚至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我定价,明显的价格垄断,市民也只能被迫为这种垄断经营多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