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诬*告罪的构成要件由哪些组成
诬*告罪的构成要件由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组成。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恶意或蓄意陷害他人,意图使受到法*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1、客体要件:可以理解为诬陷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部门的正常活动,也就是混*淆*视*听假借司法部门达到诬陷他人的目的。此类案*件可能导致司法部门错判冤假错案。
2、客观要件:就是指随意捏造犯罪事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把他人的犯罪行为强加于他人。此类案*件会严重影响他人名誉,导致司法部门追究莫*须*有的罪名,严重浪费纳*税人的钱和国*家资源。
3、主体要件:可以理解为主体可以是一般人,即被害人只要到达国*家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的,以达到构*陷为目的。情节严重的例如:诬陷国*家公*务员会导致其执*法*犯*法,这个时候就会从重进行处罚。
4、主观要件:简单来说就是出于故意、恶意、蓄意诬陷他人,明知诬陷却恶意为之,一般来说多有报复或者其他利益行为。此类案*件严重影响他人名誉,导致他人造成经济或精神损失。
一经审*查构成诬*告陷害罪的,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需判处有期徒刑,根据情节轻重和具体情况会从重或从轻处罚,同时也会赔偿被害人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不过需要申明的是若仅限于诬陷未遂或终止的都应当从轻处罚,终止诬陷的,如果未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诬陷罪成*立后主动投案自首的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界定要点】1、界定本犯罪是以举报人的意图为核心的。如果陷害他人的意图是使被举报人受到刑事追究即构成本罪,反之举报他人的意图仅仅是想令被举报人受到行政处罚(比如:警告、降职、没收违法财产或违法财产等),则不构成本罪。2、界定本犯罪是以举报人的行为后果为参考的。比如,举报人的行为导致了司法部门错判冤假错案、导致了司法部门追究了他人的莫*须*有的罪名并严重浪费纳*税人的钱和国*家资源、导致国*家公*务员的执*法*犯*法、因报复或者其他利益行为导致了被举报人的经济或精神损失。
二、诬*告陷害罪与错告、举报失实的界限
1、本罪与错告的界限本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所谓错告,是指错误地指控他人有犯罪事实的告发行为。所谓检*举失实,是指揭*发他人罪行,但揭*发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或部分不符的行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就把诬*告与错告在性质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诬*告与错告,在主观方面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故意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属于犯罪行为;后者则是由于情况不明,或者认识片面而在控*告、检*举中发生差错。由此可见,是否具有诬陷的故意,是区分诬*告与错告的最基本的标志。
2、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两者都具有捏造事实、诬陷好人的特征。但是,诬陷的内容、目的和性质,又各不相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罚,而一般诬陷行为仅限于捏造犯错误的事实,其目的只是使他人受到某种行政纪律处分,因此,从性质上讲一个是犯罪,一个是违法。对一般诬陷行为,可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或者批*评教育。
三、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四、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
二者都表现为陷害他人,主要区别是: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行为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
5、目的不同:前者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是一般报复的目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利*用职权、捏造犯罪事实,并向有关机*关告发的,完全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特征,应定诬*告陷害罪,不定报复陷害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