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违规补课为何屡禁不止? 文 风青杨 (59<Zo
sK?[1BI
近日,贵州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部分学生向媒体反映,该校暑期违规组织补课。学生称向市教育局投诉后被告知,学校并非补课,而是“针对性帮扶”。除了准高三生被要求暑期上课,下学期升高二的学生同样被要求到校。该校有学生向六盘水教育局网上举报,结果发现不仅没有让学校停止补课行为,反而被学校“约谈”。(澎湃新闻) ?rBj{]=
?'T>/<(
其实这样的新闻并不是首例,2017年3月江西赣州于都实验中学学生刘文展接连给多部门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多次“谈话”。本学期开学前,班主任以学校名义给其母亲发来一条微信:请刘文展换一个学校。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并称已多次上门劝其返校,但刘文展拒绝返回学校继续上课。 WDzov9ot
7%7_i%6wP
如今有的老师采取“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的方式,把知识和技巧留在课外,以此敛财获利。换个角度想,如果学生不去参加“有偿补课”,那么这些技巧和知识势必学不到,必然与参加过补课的同学拉开差距。鉴于此,学生去补课其实也有被迫的味道。另外,有的老师还利用补课的时间,透露关于考试的信息和动态,让补课的同学在考试中占有优势,以证明补课的重要性,这完全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6y1';A
t9m`K9.\
今年暑假我邻居的一个孩子却要每天到3个老师家去上补习课,每节课2小时。补习一阶段是20天,家长付出的补课费是3000元。而一些补课的老师,在这20天里,就能赚个十万八万。有些老师暑假补课日赚两三千,一个假期下来的收入可能比一年的工资还要高。尽管教育部门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习,但总有些掉进钱眼里的老师不惜铤而走险。 &OI=rvDmo
E/U1g4S
一个家庭为孩子的补课支出多少?半月谈一篇《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补课老师年收入200多万,家长陪课连奶茶都舍不得喝……》的文章,揭示了答案。被报道的几个家庭,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补习、培训费从几千到几万乃至十几万、几十万不等;一位在课外培训机构供职的语文老师,打出“年收入155-240万”的噱头征婚。这可真是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qLnwy!i
4D58cR}
实际上现在的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都非常关切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在校学习情况,很多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高压态势下”,更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只要老师按部就班的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很吃力。然问题就在于某些老师在课堂授课中故意“留一手”,以此来胁迫家长给孩子交费参加课后的辅导班,而很多家长明知道老师的行为有损师德违规违纪,却既不敢违抗也不敢轻易进行举报,就是顾虑一旦有风声传到老师耳朵里,孩子不但会受到老师甚至其他家长的联合“报复”,没法在校继续学习,如果家长举报学校有偿补课的名声传出去,即便给孩子转学,也没有学校乐于接收,因为“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有偿补课,在不少中小学主课老师中,早已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I*lq0&
5 yA^ n6
记得几年前武汉最严禁补令出来,有的学校家长居然集体反对,要求恢复补课,从中也可见家长的矛盾心理。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去补习的初衷无非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一步领先,才能一路领先。可是,人生还长着呢,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领先,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暂时的领先,意味着每天大量的重复做题,意味着大量课余时间要奔波在来回补习班的路上,意味着没有了多数大人眼里看来无意义的发呆、踢球、嬉戏的时间,这种付出真的值得吗?不排除参加补习中的许多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或者他们自己希望付出更多,能让他们迈上更高的台阶,可是,多数孩子在补习班里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是拉高了选拔的标准。当他们成年后回想当年,一定会很懊恼在补习班上虚度了少年时光。 qsJA|z&6x
|{9"n<JW
还有一点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僧多粥少”,不可避免导致好学校门前那道“独木桥”。参加“占坑班”就意味着离名校更进一步,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又可作为升学“敲门砖”,种种隐性好处无疑加剧着补课热潮。副作用之一,就是学校课堂上已是“非零起点教学”,甚至不乏老师故意有所保留,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开办或任教的校外培训班。种种因素作用下,“剧场效应”出现了: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到。 !]kn=7
2Y
wV}
很多家长对给孩子补课和报课外班也有一肚子苦水,一是不菲的经济投入,二是大量的时间投入,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重负。何至于此呢?正如大多数家长感言:“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将来会更激烈,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都有特长,我们孩子没有,将来怎么参与竞争?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做出的选择。” @Wx_4LOhf
{xM%3
一句“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中国的家长都坑苦了。最后的结果是,钱进了补课老师的腰包,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转自《风青杨V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