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体报道了个别省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户识别不准等问题,各地的精准扶贫,有硬骨也有软肋,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如出一辙。 3AK(dC[ri
0eFb?Z0]
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参与者,我从基层这个视角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切身感受。 s0r"N7~
{T&v2u#S
一、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g]hmE
D,k(~
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 IQT cYl
WElrk:b
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 3=Z<wD s
jRofG'
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 HeCcF+
R4V \B
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 Xdc
G0D^
\@i=)dA
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 9ftN
8Svw
=K:(&6f<t
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
lj)f4zu
\ZS\i4
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题! vK(I3db!
w TlGJ$D0
一些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贷款或买小汽车、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本来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啼笑皆非的投机取巧之术,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徒劳境地! J2r1=5HS
sYI~dU2H
在一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农户眼里,政府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特惠政策“断奶”之日,也许就是他们返贫之时。因为贫困户的特殊身份所获得的优惠,使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为了讨个说法到处上访,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Yrpxy.1=F5
QjLji+L
反思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是人为地拔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忽视了农民先天禀赋的内在决定因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客观局限性。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V&2Xvl%
p"KU7-BfvC
为此,我不禁想说:政府管得太宽了,真是先天性气血不足、后天性营养不良的,管得了一时,还能管得了一世吗?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全面配套,让他们在服务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脱贫姿态,这才叫做真正的公平公正!跟不上步伐的,让救助机制兜底吧! 7U,k 2LS
Mec{_jiH&D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yM-O- {
8 4z6zFv?Q
早在远古时期,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哲老子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以清静之道来治理国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实事求是的精髓所在。 )7W6-.d
2
#KoN8%
过多地对农民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农民设计发展蓝图,甚至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反倒捆绑了农民的手脚、限制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身板“量体裁衣”、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或许才能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
;;@IfZ ?j
-&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