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年到37年,许多国民党将士为了抵御暴日的侵略,浴血奋战。32年淞沪抗战,33年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36年绥远抗战,以及马占山、李杜等东北义勇军,却终不洗脱国民党不抗日的恶名,盖因为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之故也! .xmB8 R
N'&>bO?@`
至于要说老蒋卖国,确实也有点冤枉他。可惜他的爱国方式是:“若与日战,5日即可亡国。”而满清遗老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就说得更明白了:“不用说东北军队,就是全国军队也难以打垮日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来了外患,都是在战争中打亡国的,没有谈判亡国的。” 这是一种“落后只挨打”的悲观理论。由此看来,说国民党在37年以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并没有冤枉了它。“不抵抗”的恶名是国民党自己挣来的,怪不得别人栽赃。 $t}W,?
4^:dmeMZ`
37年前后,面对全国各阶层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怒潮和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当局被迫改弦更张,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是说国民党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的政策,大体上并没有冤枉它。 fiA8W
-.MJ3
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多一点时间内,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共产党并没有一笔抹杀。《毛泽东选集》总应该看过吧?其中是这样写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论联合政府》,毛选一卷本P1037)“抗战以来全国军队的英勇牺牲,我们是十分敬佩的,但是需要从血战中得出一定的教训。”(《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P370) XxdD)I
oi,KA
因此毛泽东又指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决然不胜利的。”“从参战的成份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几个月来许多土地的丧失,许多军队的失利,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同上,P365)”此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打的大半都是被动的仗,军事术语叫做‘单纯防御‘。这样的打法是没有可能胜利的。”(同上,P366)“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同上,P369) 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