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651
-
- 注册时间2011-01-13
- 最后登录2023-01-30
- 在线时间3051小时
-
- 发帖49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辛币555
- 威望2897
- 贡献值3
- 交易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道沟》题记: `*yOc6i]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就会想到卢沟桥畔的震耳枪声、平型关上的血肉搏击、太行山麓的百团鏖战、台儿庄内的惨烈厮杀。就会记起巧妙迂回的地道网、神奇玄妙的地雷阵、神秘莫测的青纱帐。 >b#CR/^z 人们还应该记住,在冀中平原广大的区域内,还曾有过几条道沟,为抗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它是人民抗日精神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不屈意志的彰显,它是广袤大平原上不倒的长城, Xs"d+dc 只可惜,道沟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微,在文艺作品中也少有描述。 tj8o6N# 写下几篇东朗月村道沟的文字,钩钓几个历史的瞬间,拾取几片遥远的记忆,弥补点滴文史的缺失,也是为了在我的心底留下一抹淡淡的慰藉。 S;iD~> KP "Wk K1u X|g5tnsj` 村里的道沟 —— 道沟的故事之一 qzHsqlof 8@rF~^-_ 卢沟桥,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p#27Yzc 旧城镇,被日军突袭占领,随即建立了中心据点。 /:BC<]s 东朗月村,挖掘出一条条道沟,构筑起一个恢宏广阔的抗敌卫国阵地。 t1oTZ M&",7CPD(1 这里所说的道沟,就是把村庄外面通往各村各地的道路掘开深挖,使原本修筑在地上的路面凹入到地下,改建成宽能行车、深可没人的露天式、沟渠状的地下道路。使其既保留了原有道路的通行功能,还可作为部队运动、集结、出击、转移的隐蔽通道,并成为了群众撤离疏散的掩体和对敌作战时的战壕。 )@y'$)5s 东朗月村地处冀中平原,地域平坦,无遮无掩。在大田作物未形成青纱帐的季节里,广阔田野,人无所隐,物无所蔽,抗日武装难以隐秘运动、机动抗敌,群众难以隐蔽疏散,人们的生命财产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严重威胁。 1|G5
W: 日伪军三天两头来村里进行清剿扫荡。为了与日伪进行长期地斗争,为了有效的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人们除在村庄里开挖地道外,还在村庄外挖出了一条条道沟。 Ln+ k_ 道沟,成为了村里人们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对敌抗争、救亡图存和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我们这一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大创举。 p14$XV *!Gb_!98 东朗月村的道沟共分为五路。 &`>dY
/Y 第一路道沟,是前沿哨卡。从村南口开始,道沟一直向南(旧城据点方向),挖到了敌占区的边界线上。此段道沟,就成为了当年束晋县抗日最前沿的边卡哨口。 4\
)WMP 第二路道沟,是通往抗日根据地的通道。道沟从村西口开始,向西在墩台处(烽火台遗址)分成了南北两路,一路向南偏东走向,通向耿家庄方面;另一路向北偏西方向,往谢村(如今隶属与辛集市中里厢乡)方向延伸而去,这是一条通往本区县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区的通道。 Bd;EI)JT 第三路道沟,是各方抗日武装力量集结、出击的枢纽。道沟从村西北口开始,往北不远处,就联通了那个叫作“五股道”的地方。五股道是一个圆环状的道沟,连通着四个村庄的五路道沟,因其具有着交汇、转向、分流的功能和四通五达的地位,使之成为了各种抗日武装汇合、集结、运动、出击以及分流、转移的中心和枢纽。 `'mRGz7t 第四路道沟,是乡亲们转移疏散的出口。从村北口开始,道沟一径向北,经过那座古老的砖窑东侧,继续北行与河庄村的道沟相连接。这是村里乡亲们安全转移、迅速疏散、随时隐蔽的路径。 'Cz]p~oF 第五路道沟,是出入村庄的通关路。从村东口开始的这条道沟,向东连通着蔡庵儿东边的大官道,是村民们出村入村的通衢之路。 XgKY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