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人生三大不幸。然而,我以为,这三大不幸虽说令人哀伤,却是天命难违,不能被人们意志所左右。一旦发生,更是无法挽回,无论怎么悲伤、痛苦都无济于事。所以,只能面对现实,节哀顺便。但人生有一大不幸却是可以通过自身修为予以避免的,这就是班固在《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所指出的“亡德而富贵”! 或许读过《汉书》的人并不多,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参考,我在这里还是原文照录:“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并且是王公贵族能认识到“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实在令人钦佩和赞叹!今天,能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又有多少呢?
進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多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论其地位和价值。这是人之常情,甚或是社会发展规律。相对于“官本位”社会而言,应该是时代進步的表现,本来无可厚非。但富贵的来源是勤劳所得,还是不择手段,却有本质区别。有人说,富贵的人们几乎都有原罪,我也基本认同。所以,富贵后能不能注重德行修养,做到厚德载福,就更是每个已经小康,甚至大富大贵的人们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句至理名言,应该成为富贵人家的一剂清心良药、一句警醒箴言。
“亡”者,在这里应该是“无”、“没有”或“失去、丢失”的意思。“亡德而富贵”,据我的理解,既是说不讲道德而妄求富贵,是人生的不幸,更是说富贵后失去道德,也必然导致人生不幸。
我们的古人一直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富贵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在其《国语?晋语》一书中就说:“德,福之基也。”《礼记》则曰:“德者,得也。”意思是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便有什么样的人生收益。
为什么古人认为两者有那么大的关系呢?我想,这一方面是来源于古人的实践观察和生活总结。在现实中,确实只有那些道德高尚者才能获得和安享上天赐予的福份。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上天生人,并让其获得不同寻常的待遇,是一个人的福份,这个人只有加倍注重自身修养和努力回报上天的赐福才有资格享受上天的恩赐,否则,必将遭到上天的报应!
现 代人或许是因为受了知识至上和科学主义的影响,或者是因了“自我实现”理论的蛊惑,已经越来越自负的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地位或财富都是自身付出加倍努力的结果,与他人毫不相干;或者自认为天生比别人聪明,自己拥有着超过别人的才能和本事,工作中也采取了特殊的手段和高超的技巧,才取得现在的成就或拥有眼下的富贵。因此,人们总是骄傲的认为,自己享有当前的富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与是否应该回报上天或他人无关。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一些富贵的人们,往往在他走到身陷囹圄的境地,才猛然醒悟到“人的头上还有三尺神明”,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悲哀和不幸!
所以,要想安享富贵,必须注意德行修养,做个有德之人,以免落入“亡德而富贵”的不幸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