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80%的家长都有打孩子屁股的经历。不过这却不是管教孩子的好方法!
日前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公布的一项历经50年的研究显示,打屁股不仅不能帮孩子学好,相反还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以及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打屁股”这件事全球通行
中国传统教育信奉“不打不成器”,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谚语。“打”成了世界家长的教育共识,尤其是“打屁股”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执行起来更是心安理得。
考试倒数、和长辈顶嘴、打破价值不菲的茶具……任何一样理由都可能触发家长的敏感神经,瞬间“急火攻心”,对着熊孩子屁股来一顿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80%的家长都打过孩子的屁股。
在情绪爆发的临界点,家长很难有理性思考的空间,只会本能诉诸“武力”。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永华指出,打屁股也是体罚的一种,而这种 方式恰恰体现了家长教育方法的低级、粗糙与无能。“经常被打的孩子心理易发生变化,缺乏安全感。因为孩子的安全感是从父母那里来的,一旦孩子缺乏安全感, 就怕自己受到伤害,从本能上就需要攻击别人来预防自己受伤害,从心理机制上更易攻击别人,难以培养健全人格。”
打孩子打出暴力倾向
很多父母并不认同打屁股就是家庭暴力,认为“只要动机是为了孩子好,轻微教训一下不算施暴”。殊不知,自己的行为早在孩子身上种下暴力的种子。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李玖菊介绍,家长的暴力行为一般会被孩子习得,也称为代际性传递、强迫性重复。当他们成为父母或者当遇到一些应激事件 时,他们虽然理性上认为暴力或者打孩子的方式不对,可暴力已成为模式,在极度愤怒的情绪下往往暴力行为会先于理性层面出现。
《家庭心理学》的这项研究同时显示,一个人小时候被打得越多,成年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较高。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会模仿他们所受到的对待,转而传递给下一代。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环,就是赵姨娘语言和行为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一次,贾环和丫鬟莺儿玩牌,因为自己输了钱还耍赖被莺儿嘲笑,就向母亲赵姨娘诉苦,结果 赵姨娘二话不说,劈头盖脸对儿子一顿打骂。贾环自顾不暇,反而徒生恨意,一心认为是宝玉夺走了所有人对他的爱,不久就找了个机会,打了油灯要烫瞎宝玉的眼 睛。长期施暴只能让孩子心理异化,产生更强的攻击性,转而将这股怨气投射到他人身上。
《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同时显示,一个人小时候被打得越多,成年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较高。
“恐吓”也是一种伤害
相比那类一冲动就“动真格”的父母,另一类父母从不打孩子,而只顾恐吓——“如果这次考不到100分、如果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保你屁股开花!”尽管只动嘴皮子。这种“只吓不打”的教育同样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恐吓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对方变得更加小心,更巧妙地掩饰罪行不被察觉。”同理,当孩子遭受恐吓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 心,千万不能被父母发现,而不是选择诚实和负责。“恐吓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谎。孩子为了逃避恐吓或责罚,就会捡好的说,或者做了错事就不 说,长此以往养成说谎的习惯。”崔永华介绍,恐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懦弱、胆小、羞怯,在家长面前被动、服从,使得很多创意和想法被压制。
教育的初心
是引导而非惩罚
在教育当中,赏识和鞭策一定是相互结合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十二岁时曾打碎别人家的玻璃,他的老师对林肯的行为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简单地指责,而是借他15美元赔偿受害者,并要求林肯一年之内一定 还他钱。林肯为偿还老师,拼命打工。这个故事里,老师的惩罚方式就非常高明:他让小林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 “行为契约”,约定好犯错应怎样处理的方法。“比如你做错了,就取消你玩的时间15分钟或其他惩罚方式,总之一定要剥夺他的一些欲望、权利和自由。”崔永 华同时指出,这种“行为契约”的建立一定是基于孩子同意的情况下。
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道德良心一样,内化为自身道德准则,对所出现的不良行为能自动修正。这才是惩罚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