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烧的宝宝可真不少,因发烧去医院的孩子占到儿童门诊量的10%~15%。也难怪,看到孩子小脸烧得红彤彤的,浑身滚烫,再镇定的家长也难免慌了手脚。
孩子发烧了该怎么办?退烧是最好的办法吗?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
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
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等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
体温超过38.5℃要吃药
当小儿发热体温在38℃以下时,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不必处理,如轻易退热,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并可掩盖病情扰乱疾病的发展规律,对诊断治疗不利。如体温超过38.5℃,应该给予药物降温。
常用的解热药布洛芬、对氨基乙酚,比较安全,口味也很好,有效时间4-6小时,适合孩子服用,冷敷和酒精擦浴要慎用。
有惊厥(抽风)史的孩子,体温38℃就可以要退烧药了。
宝宝发烧,药别混着吃
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然而各种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体温速降至36℃以下。又产生新的问题。家长可以选定一种退烧药,熟悉它的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一般不用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不需要应用。因为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引起的,有自限性,一般病程5-7天,用抗病毒和支持疗法就可以了。但当血象高、有并发症如咳嗽出现、病程超过一周,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退热,打针不如吃药
目前小儿退热药多数是水剂,在肠道的吸收很快,药物也比较安全。而针剂尽管作用较快,副作用也更大,家长要改变“到医院打一针就好了”的观念,该吃药时就吃药。
因为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比较大。注射后孩子可能大量出汗,容易发生虚脱甚至休克。过敏体质的孩子,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轻者可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重者会发生剥脱性皮炎;或者粒细胞减少,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注意补充水分
发热时,宝宝的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消耗增加。同时,发热影响了消化系统,宝宝会出现食欲减退等现象,再加上发热时宝宝呼吸道及皮肤蒸发掉水分,退热时也以出汗方式把体内积蓄的热能散发出去,所以宝宝发烧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水分。
牛奶、西瓜汁、梨汁、柑橘汁、蔬菜汁都营养丰富,可补充发热宝宝体内营养素的消耗。米粥、面片汤和藕粉、蛋花汤等能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能量,又容易消化,可以给孩子多吃一点。
多穿点还是少穿点?
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当设定温度提高、体温开始上升时,孩子会觉得冷,此时应添加长袖透气的薄衫,同时可以给予退烧药。服药半小时之后,药效开始发挥,设定温度被调低了,身体开始散热反应,孩子会冒汗感觉热,此时就应减少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