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514阅读
  • 3回复

暴跌正在毁灭股改成果 三大报社论再呼救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4-02
上海证券报 高山


——再谈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

        沪深A股4月1日再遭空方迎头痛击,跌幅逾9%的个股达到822只,超过当天交易A股总数的一半。在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股权分置改革初见成效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出现这样连续大跌显然是非理性行为,这充分说明投资人的信心已极度涣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来之不易的股改成果很可能会毁于这样的非理性大跌。


        头3个月,全球投资者从股票型基金中撤出了近1000亿美元资金……


        从了解的信息看,市场投资人信心的丧失主要是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担心:一是对宏观调控的担心;二是担心大小非减持,新增入市资金速度跟不上股票筹码增加的速度;三是担心由于股东利益不一致,大股东仍会存在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正是出于这三个担心,投资人在看不到管理层给予明确预期的时候,就会产生杀跌冲动,从而出现“不出利好就是利空”的非理性连续杀跌行为。


        由此看来,要挽回投资人信心,就得消除投资人的这三个担心。而要消除这些担心,各级管理部门首先得行动起来,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正视问题并且积极研究问题,而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比如去年“5·30”以来,很多政策就是压股市,印花税的大幅上调就被市场认为是典型个案,在目前市场人气已经极为低迷的情况下,类似这样的政策就应该得到及时调整。


        事实上,有关部门对于当前股市还是相当关注的,并且针对市场的新问题、新情况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问题,尽管这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是相关部门还是及时采取了行动,并对其从严把关,目前看来巨额再融资问题实际上已经处于停顿状态。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相关部门的努力只是一个方面,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投资者,应该具备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市场上的传言能够进行甄别,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应该相信中国政府对经济具备很强的调控能力,历史上的调控都是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并且有利于优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另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投资者也应该抱有信心,要相信管理层呵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还需要一个透明的信息传导机制。以市场所关注的大小非减持为例,现有的信披制度仍有待完善。比如能不能实行大小非减持预披露制度,让要减持的大小非预先公告减持量,有利于投资人对相关公司价值做出正确判断;比如能不能实行大小非减持清零公告,让那些减持完的大小非也亮亮相;再比如能不能实行这样的规定,即减持达到一定比例的大小非,在一个较长周期内不得再从事该行业的投资,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大小非的套现潮。还有对于大非减持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予以更严格的规范呢?


        透明的信披制度有助于稳定投资人的信心。目前市场传言大小非减持汹涌,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存在较大的出入。据了解,截至2008年2月底,沪市可减持的股数为928亿股(包括首发或者增发的网下配售股),但真正抛售的只有286亿股,其中小非抛售的就达到240亿股。这个数据说明大非减持量相当微弱,小非减持量虽高但占比也只有39%。而且到了3月,随着股指的回落,大小非的减持意愿也有减弱的迹象。如果这些数据能及时披露,或许市场对于大小非的恐惧就不至于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还要强化资本市场的文化建设,应该定期组织证券公司、上市公司高管,进行基础知识、股市文化的普及。很多人做高管,以为自己是专家,其实很多时候连基础知识都不过关。因此在强化投资者教育的同时,对于市场的相关各方,包括管理者、上市公司高管都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这样有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


        股权分置改革目的在于消除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本市场有序、高效、健康的发展。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投资人信心严重缺乏的资本市场能够完成股改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绝大多数公司完成股改对价,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更为艰巨的攻坚阶段时,市场各方更需要拿出智慧,拿出热情,呵护中国资本市场顺利过渡到全流通时代,使其成为21世纪中国崛起的重要金融平台。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4-02
中国股市需要完善的护市机制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卫文省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对于中国股市的话题,各类媒体可谓已经“炒烂”,各路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于股市的责任感和热忱,令本来对股市没有很多了解的本人,也忍不住要发表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我以为:中国股市要想获得长远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完善的护市机制。


        说到“护市”,也许有人认为笔者危言耸听,但事实是,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20日左右,中国股市市值就“蒸发”掉了40%强。许多散户承受不住大跌的损失,纷纷“逃离”股市,就连一些机构也在股指大跌中黯然退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紧急的措施,只能够解决股市眼前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股市的未来在哪里?大盘的底在哪里?一两个人,一两条措施不能够让大家吃到定心丸,只有一个完善的、并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护市机制,才能够使所有投资者相信股市的未来,愿意与中国股市共进退。


        首先,护市机制需要法律保障。在股市出现大的波动的时候,需要我们动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股市的稳定。这包括:迅速及时地对一些巨额资金、账户的异动进行监控,对于涉嫌过度投机的投资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对于一些趁机散布虚假恐慌信息的黑嘴们,要依法予以严惩;对一些趁火打劫、釜底抽薪的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迅速及时地受理投资者的投诉,依法查处乘乱欺诈投资者的咨询机构、大肆恶意进行歪曲事实报道的个别媒体;等等。


        其次,护市机制需要应急保障。在股市出现大的波动的时候,我们如何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这需要我们一个系统高效的应急机制。这个应急机制成员当然包括:各级政府、公检法、信访、新闻媒体、银行、证券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各种行业自律组织等,一旦出现股市大的波动,比如像最近的股指大跌超过40%,各个成员单位都要各司其职,由各级政府协调,及时沟通汇总发布相关信息,从宏观和大局上来维护股市的稳定。这样一种系统的应急机制,需要政府来协调,还需要建立问责机制:哪个部门怠于履行职责而导致市场和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要进行彻底的问责,一查到底,真正对投资者负责。


        第三,护市机制需要调控保障。就像央行对于经济的调节一样,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放松银根,鼓励投资;而在经济出现过热时,紧缩银根,限制投资。对于股市的调节,也需要资金实力做保障,这个资金的来源可以有这样两个:一个是从收取的巨额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实现取之于证券市场,用之于证券市场的初衷;一个就是由证券代理机构(主要是券商)缴纳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在市场出现过热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缴纳比例,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尤其是出现大跌的情况下,采取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适时向市场注入我们的证券市场调控保障基金,稳定股指,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最后,护市机制需要监管保障。国家应该授予证券监管部门特殊时期的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比如,在市场需求过量的情况下,适当放快对公司发行上市的审批节奏,放缓对基金发行审批的节奏;而在市场供给过量的情况下,适当放慢对公司发行上市的审批节奏,加快对基金发行审批的节奏。同时,区别不同时期,对于证券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实施宽严不一的监管对策,用监管政策来引导市场的走向,引导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和运营行为,实现市场的平稳运行。


        当然,健康完善的股市,除了以上几个环节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育力度,培育一大批成熟的投资者和各类市场参与主体,通过他们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对于健康稳定的证券市场的维护。当股市真正成为大家自觉维护的对象时,我们的护市机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是我们的向往。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4-02
机构投资者需要深刻反省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储著胜


        去年10月以来的股市调整,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半年,大盘累计下跌幅度也已接近“腰斩”。大潮退去以后的市场可谓一片狼藉,风险快速释放在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以冷酷的现实使投资者终于认识到市场风险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实的存在;市场的泡沫不管它曾经多么辉煌灿烂,最终都是会破灭的。


        机构投资者应该反省


        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投资者们都还是一味地指责那些不顾市场状况大肆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和疯狂抛售股票的“大小非”们,与此同时,他们还抱怨政府部门在市场处于危难时刻不施加援手,借口“市场化”而不作为。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自我反省,他们却一直都没有做。


        应该说,在本轮市场调整中,上市公司的恶性圈钱和“大小非”的竞相抛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压力,使本已弱不禁风的市场变得更加脆弱。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市场调整的根本原因,它们最多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于市场本身已经累积了过多的泡沫,股票价格早已偏离了其内在的价值区域。价值回归是必然之举。市场规律无人可以抗拒。


        大家如果不是健忘的话,应该记得去年上证指数在向4000点冲击期间,政府部门就曾反复向投资者提示市场风险,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为股市降温的政策措施。可是很多投资者却全然不顾这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市场不断创出新高的过程中,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对政府的调控举措冷嘲热讽。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在市场狂热时期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它们不但没有看到市场潜在的风险,反而火上加油,一个个比赛似的把2008年的股市目标点位不断拔高,不要说8000点,就是看到1万点似乎还意犹未尽。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机构投资者“散户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操作频率越来越快,而且还喜欢群体跟风、竞相追高。市场出现过热也就难以避免。然而盛极而衰,去年搬起来的石头现在终于砸向了自己的脚。


QDII为何高位建仓?


        机构投资者并非都是一个水平,其中也有高下之分。相比之下,QDII因净值下降得最快而最受人冷眼。


        作为海外投资试验品,去年发行的几只QDII本来应该更加小心为上,加强风险控制。可事实却与此正好相反,它们的基金经理在拿到募资以后就都迫不及待地全仓投入到目标市场,而当时的投资背景是:目标市场近年来都已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大幅上涨;次贷危机已经暴发且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由此充满着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开始对股市发出风险提示。QDII这样无视自身“新手”的身份以及目标市场所隐含的风险,“大跃进”式地“满负荷”作业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吗?如果说是投机的话倒也可以理解,可问题是后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它们又“死了都不卖”以致净值纷纷打了7折、6折甚至于5折。这样不理性的“长期投资”是基金持有人所需要的吗?


机构的判断能力值得怀疑


        我们现在不能不怀疑一些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市场确实有其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有些因素却并非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出人意料。比如说“大小非”,它们都是有明确预期的,什么时候解禁?解禁多少?事先都非常清楚。为什么在自己看高8000点甚至1万点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等到市场一败涂地时,才说是“大小非”惹的祸?如果“大小非”看好未来市场,它们会这样疯狂抛售吗?谁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最大化。如果未来能有60倍的收益,那么它们就绝对不会现在在30倍收益上全部兑现。那种认为“大小非”现在收益已很可观,所以一定要兑现的说法实在是似是而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大小非”已经收益多少倍,而在于它们是否对未来市场有信心。如果有,它们就不会现在急于抛售,否则,解禁之日就是其兑现之时。机构投资者在感叹自己的“胳膊”扭不过“大小非”的“大腿”时,是否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


不吸取教训还可能犯错


        今年初赵丹阳清盘时让一些同业者很是笑话了一阵,没有想到现在该轮到自己被人家笑话了。要说价值投资,赵丹阳才真正是名副其实、说到做到,一旦发现没有了合适的投资对象,就坚决退出市场。而我们有些机构投资者口口声声说价值投资,可实际上却不坚持自己的理念,自欺欺人地以价值投资的名义进行着投机。这正是许多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根本原因。“战胜市场”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被市场所战胜。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对政府“救市”的呼唤、对大规模融资的谴责、对“大小非”减持的不满,唯独没有看到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自我反省。


        机构投资者不值得反省吗?显然不是。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一轮走势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下一轮走势中就还会出现。
/size]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4-02
 
1条评分
SYSTEM 抢到地板 奖励辛币 + 1个 - 2008-04-02
我就像一片落叶,随风飘落,忽东忽西,或许在这里只是瞬间的停靠, 片刻的停留。风起了,我提起了行囊,继续我的旅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