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VRQUd
W!T[
^+
形成缘由 :%33m'EV}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P=1Ku|k
ks sRwe%>;
单身女性节 wh8;:<|
(1q(6!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 @67GVPcxl
ftcLP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0LXu!iix
q+4dHS)x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SQGl!Lai0
5x|$q kI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Gv:N6
AA)pV-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E.;Hm;
"9dZ
z/{
从这个角度出发,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n:B){'S
&>+5
8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A W6B[
`),U+
g33Y$Xdk
历史文化 ygV_"=+|N
3 ^x&G?)
《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 w)* H&8h@
ern\QAhX X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0FE_><e
={v(me0ZPb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QHja4/
U\ ,N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WF*j^ %5
:R
+BC2x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 n^$Q^[:Z
n 7B2rRJH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0[fBP\H"Wr
lK/4"&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vmfD
,aD~7QX1:
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kpQ:'P3
<$hv{a
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 $L( ,lB
4YI6&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mE1Vr
c%O97J.5b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SuJ*
}"nm3\Df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eU\B^k
!SE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KPDJ$,:
A$7K5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V1Ojr~iM
J"<
h#@`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 w8~R=k
cAGM|%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WbLNBS
}f_@@#KB?
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olr#3te
RhmkpboucC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N.+A-[7,W
ctHQZ#.[(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5#x[rr{^*
o3\^9-jmp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0OpgvC(
f3n^Sw&Q(Q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nu:l;+,VY
?./fVoA]V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UP1Uolvn
1u5^a^O(|
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O"|d~VQ
]K8G}|Wy6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b`8
+
-hfkF+=U'
传说虽是如此,但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农历七月七日呢?其实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是可以让古人了解到“秋天到来”的方法。 7p\&